我國高考改革與社會發展論文

時間:2022-12-30 03:03:00

導語:我國高考改革與社會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高考改革與社會發展論文

一、我國高考改革的基本歷程回顧

1977年至今我國高考制度的改革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1977年至1980年的恢復階段。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高校招生工作座談會。經過45天的激烈討論,最終以國務院《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的文件恢復了中斷10年之久的“高考”。主要的做法有:(1)勞動知識青年可以報名,應屆高中畢業生也可以報名;(2)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3)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4)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10月21日開始,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各新聞媒體都以頭號新聞了恢復高考的消息。該年的招生考試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命題,縣(區)統一組織考試。有560萬名考生參加了統一考試,其中27萬多人幸運地成為了以來的“第一批”通過考試的大學生[1]。1978年,教育部編發了《高考復綱》,并于同年恢復了全國統一考試。此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復了以前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的辦法。

2、1981年至1997年的高考改革階段。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我國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走向解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空間,原來的由計劃分配指標、經費的高等教育改革面臨著強烈的改革要求。為此,圍繞高考的形式要求和我國人才培養的社會需要,我國的高考和高等教育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有:(1)1985年,為減少人為的閱卷誤差,引入國外技術嘗試標準化命題,試行機器閱卷。從此許多科目的考試逐漸走向命題標準化和閱卷自動化的軌道。(2)1985年起,上海率先試行了高中會考和高考改革的試驗。后來,高中會考制度向全國推廣。自1990年起逐漸形成了會考和高考的區分,將作為選拔性考試的高考與作為水平性考試的高中畢業會考分開,前者在后者的基礎上進行;并即明確了會考是中學教學水平的鑒定性考試,高考以為高等學校選拔新生為主要任務,突出選拔性。(3)在考試科目方面,1989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嘗試“3+1”高考科目組設置方案。1993年,在全面推行會考的基礎上,實行“3+2”高考科目設置方案。綜合而言,高考科目分為兩類:一類為必考,即語文、數學、外語;另一類為選考,即由招生的高等學校根據專業學習的特點,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中選1至2科。考生除參加必考科目的考試外,尚須按所報志愿學校的要求,參加1至2科考試。作為過渡,當時的考試科目仍分兩類:文史類加考政治、歷史;理工類加考物理、化學。(4)為了加強考試工作專業化,國家教委成立了專門的考試機構,各省招生辦公室的考試工作得以加強,近半數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將各種招生、考試機構合并成立統一的教育考試院或考試局、考試中心。

3、1998年以來的高考內容和形式全面改革階段。

1998年,新一輪高考改革開始啟動,這就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高考改革的第三個階段。該階段背景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已經明確,以市場機制作為人才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已經實行,高校畢業生就業雙向選擇的改革已經實施。圍繞這些新的形勢和任務,作為我國高級人才選拔培養的高考制度也隨著進行了從內容到形式的改革:(1)1998年,教育部宣布高考科目將實行“3+X”方案。[2]所謂的“3+X”方案就是: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為必考的科目;中學里的其余6門學科: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高等學校可根據專業要求任定1—2科為考生選考科目,也可對考生進行偏于社會科學或偏于自然科學的綜合考試。考生根據所報考高校的要求,決定考試科目,考試科目越多,可選報的志愿也越多。這個方案,既有利于高中各校及考生發揮特長,也有利于擴大高等學校招生的自主權。在2001年,全國共有1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進行了“3+X”高考模式試點。經過試點和推廣,這個高考模式已經顯示出了一些預期效果。(2)1999年,天津、廣西試行計算機網上錄取,到2000年,全國一半以上的省市和高校實行了計算機網上錄取。到目前,幾乎全國的招生錄取都實現了網絡化、公開化。(3)2000年,北京、安徽等省市試行2次高考,兩季招生,這樣,一年一次新生入學和一年一度畢業生的情況也已經被打破。(4)從考試內容和題型的發展來看,考試內容發展脈絡大致是知識、能力、素養,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色,同時外語教學的重要程度與日俱增。與這些改革相適應的是,在1998年到2003年的五年中,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激增。大學本科及專科在校生人數由341萬增長為1100余萬,在校研究生及在職攻讀碩士、博士人數增至80萬,其中研究生人數增長了約45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9.1%提高到15.3%,基本上實現了1998年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的“到2010年,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大擴展,入學率接近15%”的目標,這也進一步表明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快步走向大眾化。

回首我國高考制度沿革和歷程,我們欣慰地看到我國社會各方面的積極進步。可以說,這些進步和變化與高考制度的不斷完善是密切相關的。

1、高考作為高等教育的入口環節,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大批高級人才。

高等教育是向國家、社會提供優秀人才資源的主要基地。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從無到有和由小變大的發展過程。現在,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已有1070余所。據初步統計,這些院校先后為國家輸送了約2000萬高級專門人才。其中,大約1/2以上是我國改革開放后新的高考制度選拔出來的。正是這些專門人才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貢獻,推動了中國的建設和發展。目前,我國高等學歷的人口比例不斷提高,這不僅推動了我國民族素質不斷提高,也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提供了基礎保障。

2、高考作為社會人才以及社會階層的分流器,為社會的繁榮穩定提供了機制保障。

每年的高考牽涉到千千萬萬家庭、學校、教師、學生的神經,因為某種意義上說,高考決定了一個年輕人今后的人生和命運。尤其是[JP1]對于廣大農村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考大學是一條改變自己命運的一條捷徑。正如一位學者所說的:“高考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就象一把篩子,一些優秀的人才在高考競爭中勝出就進入高校深造,畢業后也就進入了所謂的‘白領階層’,農村的孩子也實現了農轉非的夢想,實現了‘鯉魚跳龍門’;而在高考競爭中失敗的學子就被淘汰到社會中去,……”[3]可以說,當社會進步出現了社會分工并進而出現了腦體分工之后,有一部分人必須被選拔出來從事管理領導或更高級的腦力勞動,而考試是人類發明的一條最為有效、最為公平、最具社會公信力的一種科學辦法。由于競爭,難以避免地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如“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批評,“黑色七月”的抗爭,但這些正說明了高考所承載的社會分流的社會功能。正是社會分工和地位的差別導致了殘酷的考試競爭。而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分配高等教育資源功能并影響著社會分工的高考,必然是一種人才選拔的殘酷競爭方式[4]。實際上,高考作為一種社會分層的過濾和分流機制,對于社會的流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一個社會良好的流動機制對于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是非常必要的。人類的發展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3、高考作為一種社會管理制度,它的發育和發展充分體現了社會進步的水平。

承載了社會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高考制度,實際上是社會管理的一個基本機制。從改革近30年來的情況看,我們從高考的變革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進步:如高考招生比例的增加,充分說明了我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成就和人民生活發展水平的提高;考試的方式、內容不斷多元化發展,充分體現了從資源短缺的計劃經濟走向顧客導向的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考試的公開化、公平性以及監督方式科學化、嚴密化,也體現了社會管理不斷走向法治、民主、公平的基本價值追求。總之,在我國社會經濟面臨著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雙重跨越的當前,為適應建立面向不同經濟形態的多樣化高等教育體制,我國的高考制度也在不斷地改革和調整。

三、新形勢下我國高考制度的挑戰和變革

在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潮流不斷逼近的今天,教育作為一個發展和競爭的重要手段,是我國實施“科技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點領域,對于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正如同志在北大100周年校慶慶典講話中指出的:“我們的大學應該成為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教育應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這是面向21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為此,根據新形勢的要求,為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而堅持教育創新,改革我國的包括高等院校考試在內的各類人才選拔和培養考試,就變得勢在必然和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的高考制度需要注意克服和防范各種新的問題:如教育產業化帶來的各種機會公平問題,資源過于集中,考試與入學、就業的脫節問題,因為考試而造成的教育、教學以及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如何應對當前教育國際化問題等等,都需要我們根據對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給予適當的變革和調整。總之,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必須依照不同層次、類型、形式、規模的高等教育機構各自潛在的功能大小和它們將在未來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大小來確定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高考制度也必須適應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要、適應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設計一個科學合理的考試體系,從而構建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功能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以最優化的方式促進社會的發展。

[摘要]從1977年恢復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來,我國高考已經歷了28個年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1977年至1980年的恢復階段、1981年至1997年的高考改革階段以及1998年以來的高考內容和形式全面改革階段。本文提出,我國高考制度的改革作為社會發展和變革的一個指標,推動和標志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文章還提出了我國新形勢下的發展需要及其高考制度的變革要求。

[關鍵詞]高考、人才、社會、改革、發展

[參考文獻]

[1][3][4]張敢明、楊勤.跨越陷阱之路——尋覓社會管理的理想運作框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240,242,242

[2]姜言東,王瑜琨.高考改革:四年創出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