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中誠信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06 08:26:00

導語:市場經濟中誠信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中誠信教育論文

一、目前市場經濟社會中誠信的缺失

自古以來,我國是崇尚誠信的國家,儒家認為“誠”是“天之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信”是我國傳統倫理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仁”,其延伸就是“信”。誠與信相比,誠帶有根本的性質,其主要內容是真實不欺,是信的思想基礎;信強調的是言行,言行要一致,守信是誠實的外在具體表現。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為人處事的最重要的品德,“人無誠信,不可立于世”。

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從教育領域到經濟領域不得不面對這些事件和現象:某學院應屆畢業大學生中,有近百人得到國家助學貸款,結果只有幾個學生還貸;北京大學某博士生導師剽竊他人的學術論文;一些學校打著函授或繼續教育的名義,學員只需交一千幾百元即可買到一張文憑;百年老子號南京“冠生園”用陳年舊餡造月餅;上市公司造虛假財務報表;市場上,稍微不留神就會買到“瘦肉精”豬肉,“三聚氰氨”牛奶,“蘇丹紅”咸蛋,而找回的零鈔很可能是仿真度極高的假鈔……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面對這些誠實和信用的缺失,令人痛心疾首,國人的誠與信去哪里了?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失信行為既增加經濟運行成本,又大大降低經濟效率,擾亂整個經濟秩序,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為此,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視誠信道德建設這一問題,制定并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集中概括為20個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這當中,誠信應看作是整個道德體系確立的基石,整個道德體系的大廈正是以誠信這個核心建立起來的。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迫切需要將誠信作為我們行為的根本規范。并自覺履行。

二、當前我們對誠信教育的思考

誠信教育是誠信道德建設中重要的一環,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筆者深知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教育學生誠實守信?

2001年全國語文高考作文題目是圍繞誠信展開討論:一個年輕人背著七個背囊,分別裝的是——美貌、健康、金錢、名譽、才學、機遇和誠信,準備過渡,渡船梢公說,年輕人背的東西太多太重,必須丟棄其中一樣,否則船會下沉。究竟丟棄哪樣呢?讓學生作出選擇和分析。在傳統教育下,相信大部分學生都選擇留下誠信。放棄其它當中的一樣。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明確放棄誠信。而選擇金錢、名譽、美貌等。因為他們知道,在當今現實社會中講誠信會吃虧,不講誠信會得到好處。從高考文章內容反映了一個問題,并引起我們的思考:選擇了誠信的學生一定就是誠實守信的學生嗎?而選擇放棄誠信的學生一定就是道德品質低下的學生嗎?事實上,有一部分選擇了誠信的學生是為了迎合傳統的價值觀念、取得高考高分,他們知道講誠信的人會吃虧,他們不想吃虧,所以不誠實地選擇了誠信。而放棄誠信的學生恰恰真實地反映了他們內心的價值取向,但文章分數較低。這反映了不誠實的學生選擇留下“誠信”得到好處,誠實的學生選擇放棄“誠信”卻吃虧這樣一種怪現象。

一直以來,在傳統的誠信道德施教中,我們只注重傳授。講解道德原則規范,單純把誠信教育上升到精神層面,把教育理論化、簡單化,忽視了每一個人要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負責。傳統的誠信教育缺乏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中與時俱進的觀念。中國傳統倫理中的誠信是側重對人的人格信任,它以道德為支撐,通過言傳身教,重感情、講情理,要求單方面主動實踐,不求后果,哪怕對方既不誠實也不守信,自己也不能丟棄立人之本——誠信。其實,這是與中國長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密切聯系的,在封閉的小農經濟中,經濟交往范圍狹小,缺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契約平等觀念,傳統上只重視整體利益,忽視個體利益,甚至否定個體利益。可見,“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經濟狀況的產物”。但是,隨著社會發展、改革深入,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個人或企業等市場主體通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來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運作與效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游戲規則,效益最大化就成為整個經濟活動的最高目的。這樣,社會觀念發生了徹底的改變,經濟利益,特別是個人經濟利益的取向逐漸成為社會和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但問題是:人們如何追求經濟利益,追求私利,是以誠信,既利己又利人的方式,還是以坑蒙拐騙、損人利己的方式?讓市場經濟社會中的人都以誠信的方式進行謀利活動,拋棄非誠信的方式,我們教育的慣用手法是道理說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側重人格的塑造,認為只要加強道德說教,把人們的思想搞好了,就會使他們有誠實守信的行為。但是,唯物主義觀點是:存在決定意識。假如不講誠信的損人利己行為所獲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或者不需付出成本;又或者不講誠信的損人利己行為最終承擔的風險很少,甚至沒有風險,那么這種“社會存在”就會讓人在利益誘惑面前逐漸放棄誠信,不擇手段去營利。因為在現實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大多數人不是依道理的思想指導行為。而是按利益的思想指導行為。這就很容易理解:坑蒙拐騙者、制假售假者、偷逃稅金者、貪污受賄者,他們明知自己的做法不對,有違道德情理,但都要為之,這是受利益魔鬼所驅動。學生不是不知道誠信的可貴和重要,但面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可能就會暫時犧牲誠信換回眼前利益。可見,人們往往不是依據道理判斷行為的對錯與否來行事,而是依據利益權衡行為的利弊大小來行事。三、誠信教育要與法制建設和信用記錄制度建立相結合。與時俱進

我們的誠信教育不能再簡單地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純道德說教,這種道德說教只能勸善,不能禁惡,更不能懲惡,指望它來消除社會中各種不合情理、不合法的損人利己行為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應借鑒西方法治國家,信奉誠信應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礎之上,重視法律,強調契約信任,雙方平等自覺履約,對違約失信者給予記錄和法律的嚴懲。可見,我們的誠信教育除傳授講解道德原則規范外,還要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與時俱進,要依靠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和完善,重視建立一個切實可行、可具體操作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社會信用記錄制度,對不誠實守信的個人或企業給予畢生記錄與法律懲罰,讓他們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因欺詐所獲得的利益,甚至讓不誠信者無利可圖。

盡管有人認為部分素質好的人群,他們文化高、思想覺悟好、自律性強,不會為了少許利益而拋棄誠信,這似乎說明誠信還要靠道德層面解決。但是,思想覺悟的提高、自律精神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講誠信的人總是吃虧,得不到利益,而不講誠信的人總是獲得利益,那么誠信的人自身的生存也成問題,更不要說發展。這種情況下,道德說教就很難被大家認同和接受,出現了好人既出力出汗,但又流血流淚的尷尬局面。

誠信是調節人們利益關系的道德行為規范,它由當前社會物質內容所決定,屬于道德范疇,雖然是精神上的東西,但是它能為我們帶來物質財富和成功。這種利益的存在,我們不能否認,而且在實踐教育中正是這樣教導學生的。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我們脫離現實存在的利益,教導學生不求后果,單方實踐誠信,這樣的教育往往是唯心主義教育,是徒勞無功的。試想,在語文高考作文中選擇留下誠信的學生,當他進入社會中,就一定會自覺履行堅守誠信的諾言嗎?

誠信教育只是引導學生自律,而社會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信用記錄制度的建立才是實現自律的外在條件(他律)。只有把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我們的誠信教育才更有說服力,才有實際成效。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誠信教育思考

論文摘要:當前市場經濟交往活躍,物質財富日漸豐富的同時,人與人之間存在的互不信任、爾詐我虞、假冒偽劣、違約失信、欺下瞞上等現象也引起人們的深思。全面加強誠信教育是一項現實的重要任務,是整個道德體系確立的基石。怎樣進行誠信教育,讓誠信成為人的習慣和信念,自覺地履行,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