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9 05:51:00
導語:農民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在功能上,存在著重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輕政治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現象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農民教育是對農民實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學教育,它是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等為主要目的的教育與培訓活動。農民教育應該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按教育目的培養人和塑造人。農民教育的功能可以歸結為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功能和身心功能。當代農民作為農民教育的主要對象,不僅要獲得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還要將這些知識和技術物化成為經濟成果和生產效益,而且還要提高政治思想修養,提高理解、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能力,提高理解和應用法律法規的能力。除此之外,農民要通過接受教育,克服自身在心理上的缺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在各個方面都適應時代的要求。雖然經過多年的教育,我國農民思想觀念和小農民意識有了一定的改變,但從總體上來說,我國農民仍然存在著一些糊涂的意識和落后的思想,如小富即安的思想、小農思想、因循守舊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其思想觀念跟不上時展的步伐,更談不上與時俱進。
1.2在培訓方式上,存在著重培訓、輕教育,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農民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訓兩方面的內容,但許多農民學校和農村職業學校以及其他一些農民教育機構,在針對農民教育和培訓這一問題上,往往以培訓代替教育,通常以技能培訓或技術指導來替代對農民基木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這種授之以“魚”而不授之以“漁”的教育方式,使農民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學習能力,使農民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難以提高。造成農民教育成效不大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主辦單位在對農民教育與培訓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形式,而忽視了教育與培訓內容,雖然采取了許多方式方法,例如,各種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各種科技趕集會,送科技下鄉活動,個別與集體指導等,這些活動主要是以培訓和科技推廣為主要內容,擔從實際效果來看,往往是形式上花的人力物力多,由于缺乏系統的教育計劃和時間安排,加上對農民教育和培訓內容針對性研究不夠,重理論、輕技能,重培訓、輕教育,在安排上也不合理,因而收效總是不盡如人意。
1.3在辦學形式上,存在著重單一的正式教育機構、輕多渠道的非正式教育機構,重學歷教育、輕非學歷現象的教育據統計,到2008年,我國有農民高等學校3所,學生人數為1000人;有農民中等專業學校221所,學生數為92056人;有農民技術培訓學校37.9萬所,在校生數為5752.6萬人;有農民中學2304所,學生數為36.5萬人;有農民小學10.5萬所,學生數為459.7萬人。雖然我國農民學校從數量上看好像很多,但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約8億,占絕大多數,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低下,而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任務相當艱巨,因此,這些機構相對于我國龐大的農民數量,其教育工作仍有相當大的難度。而且目前我國農民教育的機構太單一,主要以正式教育機構為主,缺少其他教育和培訓機構。令人更加憂慮的是,由于我國許多縣鄉兩級財政十分困難,再加上人員編制的限制,隨著縣鄉機構改革的深入,幾乎有一半的地方將農民學校和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撤銷或合并到職業學校或其他部門,使農民教育的機構不僅在數量上減少,形式更加單一。這已是我國農民教育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2農民教育的糾正對策研究
2.1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形式與內容結合,注重農民教育的實際效果當前農民培訓工作是農民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內容,必須抓好抓落實。要堅持形式與內容的統一,要收到實效。這就要求農民教育和培訓機構在進行農民培訓的過程中,在采取多種方式方法的基礎上,認真調查分析農民的學習需求和培訓需求,作好培訓規劃,豐富培訓內容,使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做到:培訓方式是農民能接受的,如集中培訓與分散指導相結合、普及性培訓與專業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培訓內容是農民需要的,既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與更新的培訓,又有新興產業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既有當地主導產業的新技術培訓,又有外出務工所必備知識技能的傳授,培訓適合農民的胃口;培訓的內容對農民的收入和經濟效益有直接影響,讓農民能體會到培訓帶來的實惠,不斷吸引農民參加培訓。
2.2辦學方式上,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著力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科技能力和勞動技能農民教育必須堅持開展對農民的學歷教育,這是由我國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狀況所決定的。我國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素質不高,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6年,僅相當于初中一年級水平,加之農村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90%以上的農村大學生成為城鎮居民,留在農村的很少,致使農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很難。因此,農民教育要多開展針對青年農民、基層干部及后備人員的學歷教育,以培養農村基層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人才,提高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文化素質和學歷水平。從現有情況看,農業生產需要約1.7億勞動力,大約有1.5億為富余勞動力,而且每年新增勞動力為600多萬。大量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也需要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這些艱巨的任務,決定了農民教育必須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以提高農民的科技水平,增強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這也是農民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農民教育必須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重,一方面提高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和學歷水平,另一方面,增強農民的科技能力,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幫助實現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2.3農民教育要以科技為動力,實施致富工程農民的科技教育應遵循以市場為主導,以農民為主體,以科技運用為主線的“二主”原則,從實用技術培訓入手,以新技術培訓為內容,以實用技術推廣為目的,由此來推動技術、科學的普及教育。農民科技教育的實施途徑為“通過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園(地)”,形成“基地+農戶”的科技推廣模式;根據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經濟、產業結構調蔡的要求,按區域布局、專業化生產的要求,引入適合當地主導產業和產品的科技項目,以此為紐帶,形成“項目+農戶”的科技推廣模式:縣、鄉(鎮)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建立教學與學生生產實習基地,與農科部門聯合,開展產供銷培訓服務活動,建立產前、產中、產后的科技服務體系,校內搞示范、校外搞輻射,形成“校企+農戶”新型科技教育辦學模式,培養一批科技示范戶、帶頭人和技術骨干,抓典型促推廣,形成“骨干+農戶”的科技推廣模式。
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目的是幫助農民掌握技術,增加技能,增長見識,最根本目標是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為此,要著力提高農民朋友在對待教育培訓上的新農民意識。通過加強學習、主動學習,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樂于接受并能夠較好地適應變革;豐富文化科學知識,增強就業適應性,具備在農業與非農職業間的轉換能力;有創業精神,誠實守信,尊重他人;摒棄不良的行為習慣,懂得文明的禮貌禮儀,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不斷增強民主法制意識和民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摘要:農民教育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強就業創業能力、開發農村人力資源、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加強農民教育意見
- 上一篇:學生創新品質培養論文
- 下一篇:教育公平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