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素質教育
時間:2022-03-15 09:45:00
導語:高中地理教材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當今的世界是一個人才競爭的世界
進入20世紀,特別是60年代以來,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在全球興起。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產生十分深刻的影響。當今的世界,經濟技術關系成了國際關系中相對重要的基質。以經濟技術為標志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國際間的主要競爭。國際間的沖突也越來越多地集中在經濟領域、技術領域和文化領域。近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表明,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已經融入、滲透、擴散到生產力諸要素中,加入到直接的生產過程。例如,農業科技從本世紀中葉開始高速發展,世界糧食單產每公頃平均年增長43千克,達到前半個世紀增長速度的31倍,科技貢獻率高達73%.總之,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勞動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傳統工業設備不斷得到改造;資源利用更加充分;生產控制系統和組織系統出現革命性變化。可見,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而科學技術是靠人來掌握的,因此,科學技術的競爭又表現為人才的競爭。
為了適應新科技革命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世界各國,特別是工業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對策,而且都不約而同地把眼光瞄準了教育,因為教育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中介,是實現科學知識傳播、擴散的重要手段。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處在迅速推進現代化建設階段,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目前這方面"缺口"很大,表現在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數量少(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4年初在《世界科學報告》中提供的數字,每1000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的比例,日本為4.7人,美國為3.8人,加拿大為2.3人,中國為0.4人),熟練工人數量少(據統計,1984年我國有勞動力4億人,具有大專水平的人數僅占全國總人口的5%,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數占總人口的20%左右,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多達75%左右)。我國的中小學生人數大約2億人,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力量。青少年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和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只有從這一階段為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將來他們步入社會后,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培養高素質人才必須從中小學教育抓起。
二、實施素質教育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針對性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后,基礎教育實行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新體制,極大地調動了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辦學的積極性,基礎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1996年,全國中小學校數已有73萬所,在校學生人數達1.92億人。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相當一些地區和學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弊端,影響著國家教育方針的全面實施。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對基礎教育任務的理解出現偏差:第一,把基礎教育只看作是對少數人升大學的選拔教育,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第二,把基礎教育只看作是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學生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嚴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數的狀況愈演愈烈,學生的體質下降;一些學生只有應試的能力,而缺乏求知、辦事、與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們培養的是這樣的建設后備力量,將無法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尤其是我國正處在經濟的轉型期,即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更需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人才。基礎教育必須改革。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對于基礎教育來說,一個非常迫切的任務,就是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或者說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質教育模式。"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質,為培養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要達到這一目的,應該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質教育要大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既包含德、智、體諸方面的統一和諧發展,也包含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第二,素質教育要求人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統一。
第三,素質教育要充分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弘揚人的主體意識和開拓精神,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具有全面自我發展的能力。
基礎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課程和教材來實施的。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為素質教育服務,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和教材體系。
目前正在進行的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這個大背景下進行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知識源,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生知識水平的增長,智力、能力的發展,是在學生不斷學習、掌握教材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實現的。教材是否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關系到素質教育成效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在設計教材的總體框架,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時,均從素質教育要求的角度出發,在現代意識的培養、聯系實際能力的提高、知識深廣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彈性的體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一)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架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出來的人能夠更好地為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服務。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必須首先了解我們教育的對象將要跨入一個怎樣的社會,在那個社會中人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觀念、意識,這決定了他們的基本素質。
21世紀的社會將是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與此同時,也將伴隨著人口激增、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社會將如何發展才能趨利避害,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課題??v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看到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進程而變化的。人類的發展觀經歷了從單純注重經濟增長,到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來形成的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的過程。目前,可持續發展觀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這說明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由單純重視環境保護問題,轉移到環境和發展的主題,標志著人類社會對發展的認識與實踐產生了質的飛躍。在我們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再一次把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對于即將邁向21世紀的現代社會的高中學生,應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他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其中生態持續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持續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提高質量和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持續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為了把可持續發展的這些觀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們對過去以學科體系為中心構建教材框架的做法進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為中心,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貫穿其中的框架體系(見下面高一地理知識框架結構示意圖)。我們按照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程度,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地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教材通過講述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環境、資源的關系,側重體現生態持續的觀點。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包括工業、農業、聚落、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旅游等方面,教材通過講述各種人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特點、發展和變化,側重體現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的觀點。按照這種思路編寫教材,用傳統的眼光看,地理知識的系統性有所削弱,但教材的素質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強。
二、實施素質教育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素質教育"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其針對性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后,基礎教育實行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新體制,極大地調動了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辦學的積極性,基礎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1996年,全國中小學校數已有73萬所,在校學生人數達1.92億人。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相當一些地區和學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教育"的弊端,影響著國家教育方針的全面實施。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對基礎教育任務的理解出現偏差:第一,把基礎教育只看作是對少數人升大學的選拔教育,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發展;第二,把基礎教育只看作是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學生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嚴重后果。例如:追求分數的狀況愈演愈烈,學生的體質下降;一些學生只有應試的能力,而缺乏求知、辦事、與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我們培養的是這樣的建設后備力量,將無法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尤其是我國正處在經濟的轉型期,即經濟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更需要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人才?;A教育必須改革。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對于基礎教育來說,一個非常迫切的任務,就是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或者說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質教育模式。"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質,為培養跨世紀人才奠定基礎。要達到這一目的,應該在以下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第一,素質教育要大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既包含德、智、體諸方面的統一和諧發展,也包含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第二,素質教育要求人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人的自我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統一。
第三,素質教育要充分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弘揚人的主體意識和開拓精神,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具有全面自我發展的能力。
基礎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主要是通過課程和教材來實施的。這就要求我們建立起為素質教育服務,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和教材體系。
三、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質教育方向性
目前正在進行的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就是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這個大背景下進行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知識源,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生知識水平的增長,智力、能力的發展,是在學生不斷學習、掌握教材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實現的。教材是否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關系到素質教育成效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在設計教材的總體框架,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時,均從素質教育要求的角度出發,在現代意識的培養、聯系實際能力的提高、知識深廣度的控制,以及教材彈性的體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
(一)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構建教材的框架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出來的人能夠更好地為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服務。而要真正做到人的自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必須首先了解我們教育的對象將要跨入一個怎樣的社會,在那個社會中人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觀念、意識,這決定了他們的基本素質。
21世紀的社會將是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社會,與此同時,也將伴隨著人口激增、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社會將如何發展才能趨利避害,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重大課題。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看到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隨著歷史進程而變化的。人類的發展觀經歷了從單純注重經濟增長,到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再到80年代后期以來形成的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的過程。目前,可持續發展觀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這說明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由單純重視環境保護問題,轉移到環境和發展的主題,標志著人類社會對發展的認識與實踐產生了質的飛躍。在我們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再一次把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對于即將邁向21世紀的現代社會的高中學生,應該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他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十分豐富,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其中生態持續是基礎,它強調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經濟持續是條件,它強調發展不僅要重視增長數量,更追求提高質量和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社會持續是目的,它強調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為了把可持續發展的這些觀念融入高中地理教材中,我們對過去以學科體系為中心構建教材框架的做法進行了改革,采取了以人為中心,從環境的角度組織教學內容,把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貫穿其中的框架體系(見下面高一地理知識框架結構示意圖)。我們按照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程度,把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由遠及近地分成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教材通過講述各個環境的特點,以及人類與各環境、資源的關系,側重體現生態持續的觀點。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包括工業、農業、聚落、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旅游等方面,教材通過講述各種人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特點、發展和變化,側重體現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的觀點。按照這種思路編寫教材,用傳統的眼光看,地理知識的系統性有所削弱,但教材的素質教育功能得到了加強。
(二)聯系實際,培養能力素質教育要求人的發展要與社會發展相一致,不僅要給予學生現代的觀念,還要給予學生有用的知識。地理學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它是應用性或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地理學的知識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但在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我們感到問題的癥結之一是教材的理論性較強,而聯系實際不夠,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對學生來說,這個"用"應表現為在社會生活中,能夠運用有關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釋和解決一些現象和問題;能夠借用相關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繼續進一步的研究和學習。要改變這種狀況,教材中知識的取向應該是思想觀念價值、應用價值和能力價值都比較高的內容。
1.反映當代人地關系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例如,"大氣環境"這一單元,與過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節相比,關于大氣的科學知識內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轉向闡述人類活動與大氣環境的關系,特別注意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如天氣系統和天氣預報氣候資源和氣象災害問題,大氣環境保護問題等等,都引用了大量的實際例子。"海洋環境"這一單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沒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講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講述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包括海洋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間的拓展,海洋對交通運輸和通信的影響,以及海洋環境污染問題。"陸地環境"這一單元,綜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學知識,并給予新的思路,即不從地學的角度組織教材內容,而是主要講述陸地環境的各組成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陸地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地質災害問題。"人類的生產活動"單元,更是與實際生產緊密聯系的一個單元。教材在介紹主要農業地域類型和主要工業區時,不是泛泛而談,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一個農業類型或工業區的內容落在實處,使學生了解到不同的農業類型是怎樣運作的,各工業區有什么特點。我們認為,教材注意與實際聯系,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地理與生產、生活的關系,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地理本身的實用性也才能夠顯示出來。
2.反映地理學的思維特征,使學生學會用地理綜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問題。我們今天的學生,也許就是明天的鄉長、廠長,也可能是個體勞動者。本地適合發展哪種農業生產?工廠廠址選在哪里合適?開辦商店要考慮哪些因素?在小區域規劃中,交通線應如何選擇?這些問題都可能是學生步入社會后遇到的實際問題。當然,學校教育不可能完全解答這些問題,但可以也應該給他們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地理學綜合的、聯系的、區域的、戰略的以及立體的思維方式特點,恰恰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因此,教材盡可能多地進行一些個案的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和體會地理的思維方法。例如,教材中安排了比較多的區位選擇的知識。在講農業區位時,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要考慮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決策等自然、經濟和社會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發展和變化;在講工業區位時,說明要考慮從哪里獲得原料、動力(燃料)和勞動力、市場在哪里,有沒有便利的運輸條件等等;在講交通運輸線、點的區位時,則從分析我國南昆鐵路和上海港的區位入手,說明社會經濟因素和自然因素對交通運輸線、點區位的影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知識,潛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種多因素、多層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這對他們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三)降低知識難度,拓寬知識的廣度,增強教材的彈性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們編寫教材的基本出發點。
1.降低難度,拓寬廣度。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文化各方面差異很大,學生的知識水平也參差不齊。為了適應大多數學生和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水平,教材的深度有所降低。比如,"宇宙環境"這一單元,我們刪減了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恒星、行星等天文學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地轉偏向力作了簡化處理,只講現象不講原理。這樣,盡量減少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使教學順利進行。當然,我們的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一些新知識不斷涌現。教材適當吸收了一部分知識,比如宇宙開發、海洋開發、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學生能夠摸到時代的脈搏,具有廣闊的視野。
2.增加教材的彈性。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不是整齊劃一的發展,相反,我們要提倡學生個性的發展。為了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條件,我們在教材中安排了一些閱讀材料,并設計了"自學園地",包括三個"板塊":第一塊是"閱讀篇",通過閱讀選編的文章,讓學生體會一些道理;第二塊是"技能篇",通過介紹一些地理技能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切實掌握一些方法;第三塊是"練習篇",通過做單元綜合練習,分別對單元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材通過加強現代觀念、密切聯系實際、著力培養能力、適當調整知識的深廣度等方法,來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四、結束語
高中地理教材改革說明,建立起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教材體系是完全可能的。這種教材面向全體學生,選擇的內容反映現代觀念,反映科學、技術的進步,反映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引導學生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使學生樂于學習。
當然,高中地理教材的內容還有不少值得探討,這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研究加以修改和完善。
- 上一篇:地理新教材深度
- 下一篇:信息技術課演示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