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辦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探討論文
時間:2022-10-26 05:27:00
導語:高職高專辦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就業導向辦學機制教育服務理念準就業
論文摘要:“基于學生主體的就業導向辦學模式”視教育為服務,視學生為顧客,始終體現學生作為消費者的主體選擇性和動態調整性,并通過學生的主體選擇性和動態調整性而達到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柔性動態相適應。實踐表明“基于學生主體的就業導向辦學模式”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使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一種較好的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針對高職高專院校存在的重人才市場而忽視服務市場,重用人單位需求而忽視求學生個人需求的傾向,湖南建材高等專科學校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形成一條頗具特色的“基于學生主體的就業導向辦學模式”。該模式的運行。無論在辦學理念上,還是在運行機制上,都極大地豐富了教育部提出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的內涵,極大地促進了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一、改革的背景與思路
人們一般認為“學生是高校的產品”,高等學校辦學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也應“以銷定產”?;谶@種認識,高等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關注的重點是培養的學生如何適應用人部門需要。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通常作法是:針對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與素質要求,設計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制訂詳細的人才培養方案,企圖通過嚴格的過程控制,培養出適合企業所需要的人才。這種與大工業生產相適應的教學管理模式和方法,極大地促進了現代工業革命和現代工業生產,適應了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但是,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該模式的不足也日益顯現出來。一是專業人才培養具有滯后性。某類人才當初可能十分緊缺,但經過幾年培養,就可能趨于飽和甚至供過于求,人才培養呈現“蛛網效應”。二是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設計是滯后的。專業培養方案的確定往往是在人才培養之初,而一經確定,其調整是嚴格和有限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難以與現代科技和職業崗位需求變化相適應。三是對學生主體性需求重視不足。許多有天賦的學生沒有適合其成長的環境和土壤;人才培養剛性有余而柔性不足。
針對上述模式的問題,湖南建材高專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從教育產出的服務性出發,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完善。思路為:以尊重學生個性和選擇為突破口,從教學雙方人手進行改革;對學校主要是建立資源平臺和制度平臺,以保障學生有盡可能多的可供選擇的資源以及能順利進行選擇的制度和方法;對學生主要是增強學生教育服務消費意識以及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服務質量評價與監控體系。具體內容主要有:(1)優化配置,提供盡可能多的優質教學資源;(2)創新管理制度,適應學生動態的求學需求;(3)規范教學和教學管理行為,提高教學管理水平;(4)尊重和維護受教育者的選擇權、知悉權和監督權等各項權益,運用市場力改善和提高教育服務質量;(5)建立與教育服務質量相適應的評價與監控體系;(6)提高內部員工滿意度,提高求學者消費價值。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效果
1.深入研究,樹立“教育服務”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如何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學校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總結和形成了一整套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動態相適應的辦學思路,概括和形成了“高等教育服務”辦學理念。這種理念主要包括五個內容。(1)教育服務產出觀:高校的產出是教育服務,教育服務產品具有無形性、差異性、不可分離性等特征;(2)教育服務市場觀:高校的主導市場是服務市場,即高等教育機構因提供高等教育服務而與教育需求主體之間所形成的高等教育供給、需求、及相互關系的總和;(3)受教育者消費權益觀:學生是教育消費者,尊重和維護受教育者的知悉權、選擇權、監督權等各項權益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4)教育服務質量觀:高等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服務質量,它取決于教育需求主體對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預期同實際所感知的高等教育服務水平之間的對比,具有服務性、過程性、主觀性、多樣性等特征;(5)教育服務營銷觀:高等學校也應開展營銷工作。但是,高等學校的營銷活動應從高等教育產出的服務性特征出發,不能盲目照搬企業有形產品營銷的方法和手段。
2.產教結合,探索形成“準就業”制。1997年學校在經管系畢業實習中有計劃地試行“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相結合”的辦法。1999年學校在試點的基礎上在全校予以推廣。2001年學校與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聯合辦班協議,合作舉辦三一售后服務班、三一裝配班、三一檢驗班等。此后學校又先后與廣西魚峰集團等10余家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協議。
3.針對學校產出的特點,制定了“符合規格”與“符合期望”等具體質量標準,為教育服務質量的控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準繩。根據產品和服務有形化和定制化程度不同,我們將高等教育產品和服務整體組合劃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有形的標準化產品,如教學過程中提供的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無形的標準化服務,如專業與課程體系,教師的備課、上課與作業批改;有形的定制化產品,如科研活動提供的定制化產品;無形的定制化服務,如畢業設計與畢業論文指導、心理咨詢、就業指導等。學校針對不同類型的產出,研究制訂了“符合規格”和“符合期望”等具體的質量標準。2000年以來,學校先后出臺了(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教師教學質量評分的實施細則》、(教學管理質量獎的實施辦法》、《教學管理工作程序》、《教學管理事故和差錯的認定及處理辦法》等,并對學籍管理、考試管理等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作了系統的修訂和完善。
4、建立以滿意度為核心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皼]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顧客”,學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內部員工滿意度,促使其不斷提高教育服務水平,提高求學者的消費價值,從而最終提高學生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1)岸校加強了在職教師的培訓和提高工作;學校將師資隊伍建設和專業建設、產學研結合、課程開發、教材建設和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等工作結合起來,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努力提高課程開發能力、現代教學技術應用開發能力和專業技術創新能力。
(2)凈校在形成嚴格的考評制度、豐富激勵手段的基礎上,將柔性評價指標引入績效管理系統,并根據各個指標對提高教育服務質量所起作用程度的不同確定各項權重,綜合考評。同時,學校改革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課時津貼,加大教學、科研獎勵力度。制定實施了《高級職稱教師特殊津貼發放的實施辦法》、《校長獎勵基金實施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吸引了人才,穩定了人才,教師的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工作積極性大為增強。
三、改革與實踐創新之處
1.辦學理念的創新。該項目從教育產出的服務性及特性出發,對教育問題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認識與看法,并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加以歸納和提煉,逐漸形成了教育服務辦學理念,在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辦學模式的創新。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動態相適應的辦學機制適應了信息社會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始終體現了學生作為消費者的主體選擇和動態調整性,并通過學生的主體選擇性和動態調整性而達到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柔性動態相適應。既保留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同時又克服了其不足。實踐表明這種辦學模式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是使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一種較好的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公務員之家
3.教育質量評價與監控的創新。在詳細分析求學需求的基礎上,構建了以求學滿意度為核心的教育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克服了傳統評教的局限,著重探討了學生對專業和學校的整體評價;以求學滿意度分析為切入點,規范和改進教學行為,促進了教育服務質量的提高。針對教育產出的不同特點,提出了“符合規格”和“符合期望”等具體質量控制的標準和要求,可操作性強。
- 上一篇:構建有高職特色的德育新模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有效的言行來提高教學質量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