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道德教育透析

時間:2022-03-29 02:29:00

導語:高校網絡道德教育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網絡道德教育透析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網絡社交網絡道德安全教育

【論文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個以互連網為核心的網絡社會正在悄然形成。在全新的網絡時空里,網絡社交成為大學生日益喜愛的新型社交方式。網絡是一禍銳利的雙刃劍,因此,網絡社交安全教育成為新世紀教育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嚴峻問題。目前,網絡社交常見的安全問題有:網絡柳天引發的欺作勒索、沉迷上網導致的網絡成癮綜合癥、交友輕率誤大了網戀陷阱。可見,網絡社交安全問題嚴重地影響到學校的教學秩序及大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對此,本文提出了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結合的網絡社交安全教育新模式。

信息技術革命作為一種偉大的生產力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資料,同時也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念和生活方式。一個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網絡社會正在悄然形成。網絡日益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計算機網絡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進入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休閑娛樂的重要工具。特別是隨著高校校園網絡的廣泛建設以及校園外lritemet網的開通。大學生上網的人數越來多。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01年1月的調查報告顯示,截止2000年底。中國網民已達2250萬人,大學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全國高校大學生常上網的人數已達網民總數的40%左右。這說明大學生群體已成為我國網民的主體。網絡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社交理念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今天在人們的社交范圍中,網絡社交占了一定比例。盡管這不是人們社交方式的主流。但作為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人們對網絡社交抱有濃厚的興趣!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他們十分渴望獲得真正的友誼,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這樣,網絡聊天、網絡交友、網絡愛情等網絡社交日益成為大學生喜愛的文化、生活和社交方式。它在給大學生的社交生活帶來極大豐富和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日益明顯的網絡社交安全問題,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一、網絡社交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的特點

網絡社交與現實當中的人際交往存在著很大不同。它是基于網絡技術并因此發展起來的一種模擬性的社交交往,是虛擬的人與人間的交流,存在機器的遮掩,并非完善意義上的社交行為。網絡信息傳播技術把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模糊了,人在網絡上以數字符號的形式出現,而在社交中備受關注的性別、年齡、相貌、職業等特征性被掩蓋了,這便形成了虛擬社會中人與人交往的特有形式。可見,在上網過程中,人們完全可以使用代號或虛假的姓名、身份而不必擔心被人發現。有一個漫畫則非常典型地說明了網絡社交的虛擬性和匿名性。正因如此,網絡不可避免地成為別有用心的人從事違法犯罪的空間,網絡社交的虛擬性匿名性易成為不法分子作案的依托,從而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社會性違法犯罪,作為網上主體的大學生如果不加警惕和認真識別,極易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人。

二、網絡社交安全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網絡社交常見的安全問題主要有三種:一、由網絡聊天引發的騙財、騙物,甚至敲詐勒索,傷人害命等;二、沉迷上網、易患網絡成癮綜合癥;三、癡迷于網上戀情,易誤入網戀陷阱,付出慘痛的代價。

1.目前,網絡聊天工具如QQ,OIC-Q,ICQ,MIRC等已深人到大學生社會當中,各個網站一般也設有自己的聊大室和虛擬社區。如果能夠以理智的心態對待,網上聊天對于大學生增長見識、滿足交友需求、緩解心理壓力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更應看到,網上聊天給大學生帶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其中由于沉溺于網上聊天而惹禍上身的不乏其例一些不法分子掌握了上網聊天者的交友心理,假借“交朋識友”、“談戀愛”的名義,編織謊言,騙取對方的信任或崇拜,然后設法引誘對方上鉤,約見網友,騙財騙物,甚至敲詐勒索,傷財害命。而其作案目標往往是針對涉世未深的在校學生。

2網絡成癮綜合癥

沉迷上網對大學生的身心影響是巨大的,它直接導致青年學生生產各種不良反應,甚至出現病態,其中危害最嚴重的當屬網絡成癮綜合癥。網絡成癮綜合癥(LTE—RBNETADDICTIONN)被認為是因過度上網引起的心理疾患。其主要疾狀是:網絡環境下的心理問題,如撒謊、孤獨、沖動、暴庚、淫逸、虛空等;上網時精神極度亢奮,沒有疲勞感,無法控制上網時間,每次都越過計劃,甚至不吃不喝,通宵達旦;下網后萎靡不振,神情倦怠。身心俱疲,焦躁不安;對現實生活不感興趣,人際關系冷漠,為了上網不惜荒廢學業,影響工作;平時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嚴重的全身震顫、痙攣、摔毀器物,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等等。

由于模糊了現實和虛擬世界的界限,一味沉醉于虛幻世界,網絡成癮綜合癥給青年學生的現實人際交往帶來了極大負面影響,嚴重地降低了他們的社交能力。對大學而言,網絡的成癮綜合癥導致了大學生對社會規范意識的減弱,對現實社會的琉遠,生活與工作能力的下降,人際交往能力萎縮,以及嚴重的精神瘴礙等。據新華社報道,上海復旦大學一名男生因上網過度而出現生理和心理異常。這名大學三年級男生從上學期開始常在早上八時進人機房直至晚上機房關門才離開。因為過度上網,這名男生容貌憔悴、情緒低落并常伴有莫明其妙的言行,患有網絡綜合癥的學生很難完成學業,江蘇高校一項調查顯示,在其退學的同學中,有近80%的學生是因為過度迷戀電腦娛樂、網上聊天所致。

由于缺乏社會溝通和人際交流,有的學生將網絡世界當作現實生活,從而產生像上述學生那樣的癥狀。大學生應當積極參加社交活動,在網絡社交方面應逐步擺脫對網絡的依賴,回到現實中來。在網絡越來越深人到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同時,現實中的一些負面影響必須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許多自覺性不強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聊天,無節制地上網占去了他們相當多的學習時間,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另外,網上的信息良雋不齊,一些學生留連于粗俗的黃色網站,嚴重地影響了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等等。

3.網戀誤區

網絡戀情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已成為長盛不衰的話題.在一些追求新異刺激的大學生眼中,網戀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并有著讓人不可抗拒的魅力.對于網戀的利弊,人們所持的態度不一,歡迎者有之,將信將疑者有之。2001年,新浪網開展了一項大學生網絡抽樣調查,談到對網戀的態度,認為網戀是“游戲一場,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占46%;持相信態度,但認為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占41.5%;相信網戀且更期盼著美麗降臨自己身上的占12.5%。可見,相當一部分大學對網上戀情并不反感。

事實上,由于網絡的虛擬性,網友之間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僅憑聊天中枯燥的字符,你根本無從了解對方的容貌、性格、身份,甚至無法分辨其性別。上網只能拉開想象的空間,所能感受到的多為對方的優點,因而具有很強迷惑性。一旦這種戀情進人現實往往變得十分脆弱,網戀之花雖美麗誘人,但因其沒有生命力,基本上難逃凋零的結局。有的網民曾說:‘.網上交友畢竟是虛擬中的世界,與現實相差太遠,由網友發展成為生活中的朋友,至今一個也沒有。……每次在網上談到興濃,都想把它變成現實,并且多次也是真的投人了感情。但是,事實卻往往是殘酷的,每每見面或打電話聯系后,很快就成為過眼云煙。”有資料表明,當前網戀的成功率僅千分之一。正處與身心成長的重要時期、承擔著重要學習任務的大學生必須慎重對待。癡迷于網上戀情,除了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影響順利完成學業以外,網戀還極可能讓人誤人陷阱,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

三、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的應對之策

不可否認的是,網絡時代的到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擋的。同時,在現實社會中包括高校內部,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相依并存是大勢所趨,必須確立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教育理念。

1、加強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

中國傳統倫理哲學是人類文明的一大財富,閃耀著中國先哲們的睿智之光,蘊藏了寶貴的價值理念,其中的很多思想對于今天的網絡道德建設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中國歷來就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非常完善。在德教方面,儒家提出了“德教為先”和“修身為本”的思想。我國古代圣哲早就提出“仁義禮智信,”,強調“人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誠信不僅作為一種柔性社會規范約束人們,更作為一種新豐富、取之不竭的社會道德資源而存在。誠信作為一種道德基本要求,它既是人們道德修養的基本范疇和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網絡社會各成員,規范自己的行為,..克己”、“知禮”,才會從根本上消除網絡社會建設上出現的網絡損公肥私、網絡賭博、網上色情游戲、網上破壞、網上偷盜等負面現象。當前,高校實施以德育人,用傳統的優良道德引導人、教育人對于高校網絡道德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優良的傳統和優勢,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已經顯得過時和低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轉變教育思想與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別注重網絡倫理道德教育,提倡網絡文明。高校廣大德育工作者必須適應網絡時代的新要求,主動占領網絡這塊新陣地,不僅要具備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根底,具有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自覺維護這種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責任感;還應該掌握必備的網絡知識、深人了解網絡的特征,能熟練的使用網絡,及時解決網絡傳播中的問題,從思想觀念和素質能力兩個方面積極適應網絡社會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勝任“網絡時代”靈魂工程師職責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首先要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重、自警、自律意識;二是要強化輿論正確的道德評價,對網絡信息中不良道德現象進行譴責,形成輿論壓力;三是需要研究上網大學生的行為特點,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熟悉他們的表達與交往方式。以更能有的放矢地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使學生網絡行為規范化、道德化;四是要在全社會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形成網絡道德規范,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判斷力,喚起自覺維護科學價值和道德觀的責任感,構筑起一道穩固的道德防線,并與信息立法形成良性互動.使空間最終成為一個既高度開放、又高度文明健康的精神王國,使文明上網成為大學生的自覺行為。

3、推動道德自律與他律的有機統一

道德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調節社會關系。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道德總是通過評價、教育、指導、示范、激勵等方式和途徑,調節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和交往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道德調節的范圍和作用雖然是廣泛的,重要的,但并不是萬能的。道德所能調節的社會關系,主要的是非對抗性的矛盾中的非對抗行為。所以,我們在強調道德自律的同時,也不應忽視法律等社會他律性作用;只有把道德自律和他律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轉型社會的良好秩序。著名的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戒律:你不應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你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你不應窺視別人的文件;你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你不應使用或拷貝你沒有付錢的軟件等。美國計算機協會制定的道德規范有: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的隱私權;保守秘密等。這些網絡規范不僅吸取了傳統道德的合理成分,還對原有道德規范增加補充和發展。現代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賦予個人以過去不可想象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網絡道德實現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道德自律。信息技術越是發展越是要求人的“‘道德自律”,高科技個人具有高道德素質與之相平衡。要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做到網上“慎獨”;要培養他們的自我約束意識和能力,面對網上的各種各樣的誘惑能夠做到“任它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教育他們不只是做網絡時代一些不文明現象的看客,而應該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這種道德主體性,就會使大學生在網上沖浪的時候,做到不犯規,使整個網絡健康發展。大學生應該自覺按照《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做文明的網絡使用者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網絡是一個自由的傳播媒體,上網者具有很強的自主性,這就給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網絡道德水平還不是很高的情況下,自律必須與他律相結合。通過立法將各網絡主體的責任,權利與義務以法規形式加以明確規定。目前,我國關于他律的事實應著重兩個方面。第一、利益機制的調控如罰款、限制其網絡功能的使用暫停網絡使用權,促使網絡行為不道德者吸取教訓,改過向善。網絡生活中的利益原則是道德他律的深刻形式,它對人們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影響是持久有力。第二,法律制裁。法律具有強制性,它以“必須”的形式使人們不敢超越法律法規的限制。完備的法律、法規是有效建設和管理,經濟預防遏制、減少各種網絡不規范行為影響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