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環境承載與合理人口容量
時間:2022-04-16 10:04:00
導語:略論環境承載與合理人口容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問題
人教版必修2第12頁第2節:“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這種限度可以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一般地說,環境承載力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顯然這里所說的環境承載力是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一種承受能力,它可以用環境人口容量來表示。而中圖版教材必修2第18頁第一節第4行:“環境承載力主要指從生態學、資源或環境的角度看,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這里將環境承載力等同于環境人口容量。人教版必修2第12頁第3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環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義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而中圖版教材地理必修第2冊第20頁倒數第4行:“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合理人口容量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可預見到的時期內,利用該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及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這兩段文字的意思顯然是一樣的,只是表述略有不同罷了,但一個是給“環境人口容量”所下的定義,一個是給“合理人口容量”所下的定義。顯然這兩個版本的教材對環境承載力、環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這幾個概念的處理存在一些問題,要想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有必要對有關概念的來龍去脈作一個細致地分析。
分析
一、環境承載力的由來
環境承載力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環境與人類的相互作用關系,在環境科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得到了廣泛應用。
關于環境承載力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承載力是從工程地質領域轉借過來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強度對建筑物負重的能力。生態學最早將此概念轉引到該學科領域內,即“某一特定環境條件下,某種個體存在數量的最高極限”。
承載力概念引入生態學后發生了演化與發展,體現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認識不斷深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資源條件下,產生了不同的承載力概念和相應的承載力理論。生態承載力是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資源與環境的供應與容納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對于某一區域,生態承載力強調的是系統的承載功能,而突出的是對人類活動的承載能力,其內容包括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和社會子系統。所以,某一區域的生態承載力概念,是某一時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態系統,在確保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發展的條件下,可持續承載的人口數量、經濟強度及社會總量的能力。
生態承載力大體可以分為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等類型。在人類面臨糧食危機、土地日趨緊張的情況下,科學家提出了土地承載力的概念。在環境污染蔓延全球、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科學家相繼提出了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生態承載力等概念。
另一種說法認為,承載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馬爾薩斯時代。馬爾薩斯是第一個看到環境限制因子對人類社會物質增長過程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他的資源有限并影響人口增長的理論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存在,而且對后來的科學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達爾文在其進化論觀點中采用了人口幾何增長和資源有限約束的觀點。同樣馬爾薩斯的資源環境對人口增長的限制的觀點對人口統計學也存在巨大的影響。將馬爾薩斯的理論用邏輯斯締方程的形式表示出來,用容納能力指標反映環境約束對人口增長的限制作用可以說是現今研究承載力的起源。生態學家將容納能力定義為:對某一具體的研究區域,在不削弱其未來支持給定種群的條件下,當前的資源和環境狀況所能支持的最大種群數量。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容納能力的概念被廣泛用于討論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用來說明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在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關系日益突出的今天,人們意識到人類社會系統只是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好壞取決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狀態,生態系統提供的資源和環境支撐起整個人類社會系統。因此在討論生態系統所提供的資源和環境與人類社會系統之間的關系時,突破了以前的環境容納能力的概念,提出了承載力的概念。環境承載力是指生態系統所提供的資源和環境對人類社會系統良性發展的一種支持能力。由于人類社會系統和生態系統都是一種自組織的結構系統,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因此承載力的研究面對的是生態經濟系統,研究生態經濟系統中所有組分的和諧共存關系,研究對象不是生態經濟系統中某一子系統,更不是子系統中的某一組分(人口或種群)。因此,承載力的概念相比容納能力,其內容范圍和含義都要廣泛的多,涉及到人類社會系統,承載力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環境承載力與環境容量有所不同。環境承載力強調的是環境系統資源對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統活動的支撐能力,突出的是其量化測度;而環境容量則強調的是環境系統要素對其中生物和人文系統排污的容納能力,突出的是其質地衡量。環境容量側重體現和反映環境系統的純自然屬性;而環境承載力則突出顯示和說明環境系統的綜合功能(生物、人文與環境的復合)。
二、環境人口容量的含義
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狀態或條件下,一定的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統正常運行的能力,即最大支持閾值,而最大支持閾值通常用環境人口容量來表示。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要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要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像太陽、空氣目前對環境人口容量沒有限定,而淡水過去只對個別干旱地區的人口數量起限制作用,現已成為決定越來越多的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環境人口容量時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來估算,并要考慮地區的開放程度和人類的消費水平。主要用土地資源指標來估算環境承載力稱為土地資源承載力。中國科學院綜考會為土地資源承載力所下的定義是“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土地資源的生產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載的人口限度”。它指明了土地承載力的4個要素是:生產條件、土地生產力、被承載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土地承載人口的限度。它們的關系是:土地承載人口的限度與土地生產力成正比,與人口生活水平成反比,而土地生產力又是由生產條件決定的。以水資源來估算環境承載力稱為水資源承載力,它由我國學者在80年代末提出來的,一般認為:水資源承載力是在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維護生態良性發展為條件,以可預見的技術、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為依據,在水資源得到適度開發并經優化配置的前提下,區域(或流域)水資源系統對當地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支持能力。
由于考慮的范圍、時期、條件和目標不同,環境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含義,所以在對環境人口容量進行研究時關鍵是要明確環境人口容量的具體規定性。在不同的假定條件下,環境人口容量的值就會有很大差別。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地域的開放程度。一個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的環境人口容量是有很大區別的。在一個開放系統中,資源的互補可以大大提高一個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而在一個封閉系統中,由于某一種資源的匱乏會使得其環境人口容量大為降低。(2)時間規定性。一個地區短期內的環境人口容量會高于保證其長期發展的人口容量,但短期內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和利用,會造成未來環境人口容量的降低。因此,環境人口容量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上,不能只考慮短期效應。(3)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下,對資源的利用程度和產出水平會有很大差別,因此,環境人口容量會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確定未來環境人口容量時必須考慮到技術進步的作用。(4)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同樣的產出水平下,不同的生活水平需求會有完全不同的環境人口容量。很顯然,環境人口容量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5)分配方式與社會制度。不同的分配方式將導致環境人口容量的差別,一個平均分配資源和財富的社會,其環境人口容量無疑大于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是:在可預見的期間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國際人口生態學界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定義是:在不損害生物圈或不耗盡可合理利用的非再生資源的條件下,世界資源在長期穩定狀態基礎上能供養的人口數量。
三、合理人口容量的含義
如果僅僅考慮維持人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那么得出的就是一個地區所能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如果要達到一個理想的或最優的目標,則實際上得出的是適度人口數量,即合理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不僅反映了人口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而且體現了人口數量與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適應性,是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僅從自然資源角度估算的環境承載力是生物生理性的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情況的下的最大人口容量。但確定環境人口容量時,如果把消費水平定在一個期望的數值上,則此時的人口容量也就等同于合理適度人口。因此,環境人口容量與合理人口容量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兩者也可以互相轉換,合理人口容量也可以說是某一定意義上的環境人口容量。
主要參考文獻:
1.承載力的演變及西北水資源承載力的應用框架。程中棟,冰川凍土,2002年8月。
2.環境承載力初探。崔鳳軍,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年3月。
3.環境承載力及其應用。陳祥彬,福建環境,1995年10月。
4.生態承載力研究綜述。陳端呂等,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9月。
5.中國人口容量與適度人口問題研究。陳衛,孟向京,中國人口信息網。
- 上一篇:略論遠程教育問題
- 下一篇:略論形成良好班集體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