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職會計課堂教學有效性
時間:2022-07-15 05:03:00
導語:透析中職會計課堂教學有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是一份寶貴的教育財富,其主張與當代中等職業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培養模式、發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對當今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許多借鑒意義。對于中職會計專業,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倡“教學做合一”,突出實踐性,讓學生將專業技能、專業理論與生產生活相結合,使學習的過程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會計教學;教學做合一;有效性
一、生活化教學的提出
在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會計專業的元素,生活中和會計專業有關的事情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看看我們學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經過工廠加工出來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要考慮成本、售價、利潤,當然少不了要記賬、算賬。而事實上,我們的會計教學還是被困在狹隘的課堂教學的牢籠里,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不了解真實企業的生產過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會計作為一門專業,它來源于生活,從屬于生活,服務于生活。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對會計專業的需求最主要突出在“實用”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形式上必須“情境化、生活化、實用化”。而我們目前的教學大多數還是沿襲了傳統教學的方式,這樣的課堂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生只能靠想象去學習會計專業的一些知識,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使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減弱。因此,有必要提出要用生活化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充實中職會計專業的課堂教學。
二、生活化教學的理論依據
在美國,教學生活化是判斷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標準,他們認為將教學生活化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當前所要學習的內容上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盧梭讓愛彌兒從游戲、種植、木工勞動中學習,讓生活造就愛彌兒,讓自然做愛彌兒的教師。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他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在于教給學生各種知識和灌輸各種觀念,而在于引導學生直接從外界事物和周圍環境中進行學習,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他們獲得有用的知識。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導每一個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為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教育要培養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適應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學不能脫離生活。新課程強調教學內容必須密切聯系生活、社會以及學生實際,強調多運用探索、實踐等教學方法,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用生活化的內容充實課堂教學,為新課程教學增添知識的源泉和教學的載體。
三、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有過一個恰當的比喻,說明生活與教育的關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一只鳥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將教育和生活關在學校大門里,如同一只鳥關在籠子里。如何創造一片“林子”讓鳥兒自由飛翔?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生活問題走進課堂,讓會計知識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向社會,突出職業學校會計教學的“實用性、生活性”。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筆者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會計專業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境是生活的,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生活化的教學,教師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從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情境著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逐漸形成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生活中有許多學生熟悉的現象,教師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合起來,找到生活與知識的契合點,把會計知識和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活動情境和矛盾沖突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會計的學習。
在中職會計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就要從精彩的現實生活中捕捉片段,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們留心觀察。中職會計教學中所涉及的經濟業務可能是學生非常了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業務,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會計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是在學教材,更是在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如在教學生學習“生產成本”這個賬戶時,筆者搜集了關于生產輪胎、生產校服的錄像,有原材料、機器設備、工人的特寫圖片,有整個生產車間的情況,配上相關的文字資料,通過這些素材,學生感受到了加工產品的過程,進而在老師的提示下思考這些過程中的耗費是否構成了產品的成本,同時,也對社會中的經濟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對于學生的將來的創業也奠定了一些基礎。在進行會計方法的學習時,和學生愛玩的電腦游戲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把會計核算的方法當成是玩“會計游戲“的游戲規則,通過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既讓學生容易理解會計理論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實踐性的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在中職會計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實踐性活動,將學生的視野引入到更廣闊的生活空間,讓學生從中體驗學習的過程和知識的價值,進而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
在進行生產過程的學習中,為了學生更好的將所學知識進行運用,體驗生活,實踐“教學做合一”,在課后作業中,可以要求學生為家人做一次飯菜,然后和父母一起核算其所花費的成本,回到課堂再與同學們分享。通過這個生活體驗,將會計知識和家庭生活進行融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由于這個活動非常生活化,每個同學都能或多或少說出自己實踐結果,能讓每一位學習者能夠進行個人的、積極的交流是課堂有效性的一種表現。同樣,也可以在班級進行班費收支管理,在學校組織“賑災義賣”、“舊書銷售”等活動,讓學生對這些活動進行成本核算和利潤核算,從這些實踐活動中,去探究生活,了解會計和生活的關系。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能夠把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以達到追求真知識、培養生活力的目標。
(三)體驗生活化活動,實踐“教學做合一”
為了消除傳統教育制度下勞心與勞力的對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強調實踐,重視行動,倡導讓學生親自去參加社會實踐,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觀點。他認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和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即根據學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學,通過生活實踐來學,從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知識,進而收獲到口眼手腦并用的功效。同樣,在《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也常能看到“體驗”這個詞語,這也表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進而學會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
在會計專業的教學中,有一個活動課就是參觀企業的生產過程。帶領學生參觀羊城晚報的生產過程、可口可樂的生產過程、益力多的生產過程,讓學生們了解會計與企業加工生產過程內在的聯系。這樣讓學生走出課堂,從感性上認識企業,認識產品的加工生產,了解我們所學專業要服務的對象,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時,組織學生去生產線上參加真正的生產勞動,在玩具加工廠,在校服加工廠,讓學生親身體驗生產實踐活動。這樣做就可以讓學生先了解和實踐事情怎么“做”,在了解了事情怎么“做”的基礎上,再教學生怎么“學”。將教學活動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就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不但學會了知識,更體驗了生活,感受了合作的意義,懂得職業技能的用武之地。在這樣的情境之中,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會計專業與生活就在學生的學習中融為一體。這樣與生活的“對話”,更讓會計專業的教學有了一片更為廣闊的天空。這更驗證了這樣一句話: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四、生活化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創設生活情境要依據教材內容,形式多樣
創設生活情境可以是生活展現,可以是實物操作,也可以是錄像播出,也可以是游戲,還可以表演,還可以設疑討論等。內容要貼近生活,目的要明確,形式要為內客服務,也就是要變抽象的內容為具體形象的易于理解的自然生活的內容。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助于突破難點,不要千篇一律,不要牽強附會。
(二)教師的實踐經驗有待提高
任教中職會計的教師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企業、在工廠實踐過所學的專業知識,理論知識豐厚,但實踐經驗很欠缺。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會遇到很大困難,深感自己實戰經驗嚴重不足,故往往會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了解和調查,搜集資料,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
(三)避免出現為“生活化”而“生活化”
實踐中,教師在選取“生活素材”的過程中會出現為生活化而生活化。有時,過于注重生活化,創設情境活動過于精彩紛呈,反而會淡化了學習內容。生活化的會計教學只是學習會計專業的一種手段,就像調味品一樣,不可太多太濫,否則就會喧賓奪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會大大降低。因此,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做到體驗、傾聽、反思,將外在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為“生活化”而“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學中,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指導,把生活引進課堂,在“教學做合一”理念的指導下,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將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與書本知識融通,學生就會感受到知識、學習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就會意識到學習的重大責任及價值,就會觸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從而主動地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上一篇:財務管理工作防腐體會感悟
- 下一篇:貫實護士部門要點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