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

時間:2022-03-11 02:47:24

導語: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研究

摘要:由于對法治教育定位的偏差及受教學條件與教學手段等因素的制約,高校法治教育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在國家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應當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為起點,加大法治教育力度,優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實現高校法治教育的飛躍。

關鍵詞: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徑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強調要“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同時“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環節,相比中小學,國家關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總體上要具體,但就效果看,現有的法治教育模式與教育力度還遠未實現預期目標。一段時間以來,大學校園頻發的違法犯罪案件,如馬加爵案、藥家鑫案、復旦投毒案等,提醒我們必須持續關注高校法治教育問題,不斷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實效性與針對性。

一、關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調查分析

為了解當前高校法治教育的總體情況,特別是了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我們對塔里木大學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以期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參考意見。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意愿、主要途徑和方式,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評價及對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議。(一)大學生學法熱情較高,學法途徑多樣。大學生作為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總體上來說,法治意識相對較強。調查顯示,在校學生有較高的學習法律課程的意愿,達到82%。統計結果發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方式和途徑變得多樣化,電視、網絡、學校教育、報紙雜志等都有一定影響,其中主要途徑是看電視和學校教學,分別占39.9%和35.4%。(二)大學生對高校現有法治教育課程評價偏低,但期待較高。當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課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許多學生對這門課程“法律基礎”部分教學評價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任課老師僅是粗略地講了下法律基礎部分,有9%的學生認為“法律基礎部分只是為了應考劃了下重點”,更有6%的學生認為“根本沒有講到法律基礎部分內容”,這組數據說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有待強化。但同時有55.6%的學生希望加強“法律基礎”部分的教學。(三)大學生對法律選修課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樣。調查結果表明81%學生希望通過選修課補充學習法律知識,然而目前法律類選修課較少,不能滿足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需求。許多大學生希望加強案例教學、實踐教學。

二、當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定位模糊,重視程度不夠。1987年,國家教委規定在全國高校開設《法律基礎》公共必修課,但長期以來,法治教育僅被認為是思想理論教育的內容之一,從屬于道德教育,沒有獨立地位。這導致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時,法律基礎課程被弱化,2005年、教育部聯合制定和《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將原本分別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課與《法律基礎》課被合并為一門課程,法律內容僅占教材的1/3左右,并且課時大幅壓縮,許多學校該門課程完全由原思修教師授課,在如此條件下實施法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教育內容設置不合理。一般來說,各高校的法律基礎是與思想道德修養一同講授的,受教學課時和專業能力限制,教師常常對法律基礎部分進行壓縮,只選擇個別法律做介紹,內容趨于簡單,很難滿足學生的學法需要。調查發現,雖然多數學生認為這門課程比較好,但是法律基礎部分沒有學到多少知識,甚至有6%的學生認為《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根本沒什么用處。(三)法治教育缺乏專業師資。法律課程有很強的專業性與應用性,但課程改革后,師資隊伍的專業性不強,水平參差不齊,多數是由思修教師兼任,僅有少數具有法律專業背景,本身法律知識就不系統,無法深入淺出,將法學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授課時通常照搬書本,而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各種法律問題解答起來就會力不從心。(四)教育教學形式單一。長期以來,高校開展法治教育通常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側重于法律理論的講授。實際上法治教育需要較強的實踐教學,空洞枯燥的理論灌輸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查中,在回答“教師講授《法律基礎》采用了何種方法?”時,有39%左右的學生認為講授缺乏案例與實踐。另外有高達68%的學生表達了希望選修法律類選修課的愿望。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為起點

要大力加強高校法治教育,這基本已成共識,但如何改革,難度不小,若要增加專門的法律課程,在當前的教育體制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恐難實現。因此,筆者建議,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應當在現有框架下,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為起點,提升法治教育力度,優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實現法治教育的飛躍。(一)明確法律基礎的定位,賦予其相對獨立的教學空間。當前“法治教育”從屬于“德育教育”的定位使得教師用大部分時間講授思想道德修養部分,法律基礎部分的授課時間理所當然地受到壓縮。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必須賦予法律基礎以相對獨立的空間,可以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里“法律基礎”部分,采用專題教育形式,由專門的教師集中講授。(二)增加法律基礎的比重,拓展法治教育內容。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里,法律部分僅占1/3左右,按各高校課程設置,法律基礎授課時間一般不足20個學時,顯然無法滿足需要。因此,建議適當增加法律基礎部分的比例,至少達到總量的一半左右。同時,不能止步于課堂教學,可以采用發放《法律知識讀本》等資料讓學生自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考核時適當涉及等形式拓展法治教育的內容。(三)加強法律基礎教學師資力量建設,提高法律教學的專業性。一般而言,一個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師對法律的認識和研究是有限的,非專業教師是沒有辦法把較復雜的法律問題問題講清楚。筆者認為,雖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應當結合,但是法律基礎教育需要專業的法學教師進行授課,這樣才能保證法學基礎教育的教學效果。(四)拓展法治教育形式。高校法治教育不應當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當不斷拓展教育形式,可行的辦法包括:(1)強化案例教學,用典型案例帶動法律知識的講授;(2)大量開設法律類選修課程,彌補法律課程內容與時間不足的缺陷;(3)聘請法學專家及司法實務部門工作人員開展專題講座;(4)組織學生參加法院旁聽、監獄參觀及開展模擬法庭等第二課堂活動;(5)充分利用電視、校園廣播、QQ、微信及微博等新興媒體,開展普法宣傳和法律咨詢等。

作者:徐勇 單位:塔里木大學

參考文獻:

[1]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3,12:80-82.

[2]黃佳.“法治中國”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