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學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9-09 09:18:15

導語:高中生物學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生物學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互聯網環境下,以多媒體工具、新媒體應用等為代表的網絡教學和線上教學發展迅速,并被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和教師接受,可以更好地實現教育現代化,在疫情期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真正實現了“停課不停學”。網絡環境下,高中生物學教學也應當積極尋求改變,需要明確網絡環境對傳統教學相關影響,基于網絡環境打造混合教學模式,基于網絡環境開展生物教學思考,混合教學模式主要是將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從提供課前預習資源、創設生動課程環境、指導合作探究學習、進行課后延伸拓展、做好科學合理評價等方面落實。通過有效落實以上教學策略,能夠在網絡環境下更好地提升高中生物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中生物學;課前準備;合作探究;學習資源

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不論是網購、在線支付、共享單車,還是即時交流、獲取資訊、觀看短視頻等,都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得到實物、享受服務、獲取信息等變得更加便捷高效。網絡環境也對教育教學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去互聯網上搜集教學資源,并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制作教學課件,或者借助交流工具、教學平臺等實施線上教學,線上教學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生物學的知識內容更為多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要求更高,教師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調整過去的教學方式,搜集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源,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網絡環境對傳統教學相關影響

網絡環境對傳統教學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僅是教學環境方面的改變,還導致師生角色、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教師應當積極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以更好的姿態應對這些新的變化。

(一)教學環境發生明顯變化

網絡環境的背景下,對高中生物學教學的直接影響是教學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看著課件、聽著授課內容、運用紙筆等工具學習,而且還可以借助微課視頻與電子課件等在虛擬環境中學習。這不僅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而且學習資源更加豐富、生動、多樣、有趣,能夠給學生學習帶來很多便利,激發學生生物學的學習興趣。比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細胞的輸入和輸出”課程,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提供相關微視頻,學生可以借助微視頻直觀感受過程。

(二)更加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催生出網絡教學,對師生角色發生了較大的影響。教師從傳統的絕對領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協助者等,更加突出學生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參與學習,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等。

(三)教學資源更為豐富有趣

網絡環境下對高中生物學教學,重要影響還包括讓教學資源更為豐富有趣。傳統的課堂教學上,教師通常只是借助教材與有限的課件資源教學,生物學資源相對有限。在網絡環境下,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前獲取多樣的圖文信息與生動的視頻資源,而且還可以在課上借助在線學習平臺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的“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課程,學生可以借助圖文與視頻資源,更好理解染色體、DNA、基因之間的關系,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與原理。

(四)教學過程更加開放多變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輔助性學習資源,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可以在課前充分做好各方面的預習工作,更好地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檢測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簡單講解基礎知識,重點講解重難點知識。或者讓各個小組分組講解,最后進行評價總結。在課堂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課后復習資源,輔助學生自主復習。同時,如果實施線上教學,更多的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回答問題,更好實現師生之間的高效互動。

(五)教學方法變得多種多樣

網絡環境背景下,對教學方法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讓教學方法變得多種多樣。教師既可以借助網絡平臺與網絡資源實施課堂教學,也可以借助多種資源組織開展小組探究活動,實施翻轉式課堂教學,創辦生物學研討活動等,以此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生物學知識,提高生物學的學習效果。比如在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一“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課程中,教師可以先提前制作在線學習資料,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課堂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課后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實驗設計、環境調研等活動,從而更好了解光、重力和溫度等因素參與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循序漸進形成科學思維,運用這種思維分析和解決生產與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形成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二、基于網絡環境打造混合教學模式

(一)提供課前預習資源,輔助學生自主預習

網絡環境下的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根據高中生物學的相關課程內容,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通過觀察與研究了解學生當前學習狀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豐富的學習資源,并將其制作成便于學生自主預習的資源,主要是微視頻、電子學案,還可以加入紙質學案等,以此輔助學生自主預習。學生借助這些預習資源,可以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通過做題掌握基礎概念,從而為課堂深入學習打好基礎。例如,人教版必修一“走近細胞”,通過分析課程內容與教學大綱,可以明確本課的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概括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基本內容與主要意義,學習制作臨時玻片標本,學會使用顯微鏡以及繪圖等。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過顯微鏡,但是由于學校設備有限,不可能保證學生人手一臺顯微鏡,所以需要提前讓學生做好準備,通過提供課前預習資源,讓學生借助圖片、視頻與模型等自主預習本課。

(二)創設生動課程環境,吸引學生主動學習

高中生物學與現實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聯系,為更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學的相關課程內容,借助含有圖文與動畫的電子課件,以及生動有趣的微視頻等,創設生動的課程環境,以此更好導入新課教學。在深入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與學生的要求,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等,隨時搜索與展現課程資源,并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等工具與學生進行高效互動,提升生物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細胞的增殖”一課,教學目標包括三點:一是明確細胞生長與增殖具有周期性特點;二是認識細胞有絲分裂與無絲分裂;三是探究細胞大小和物質運輸關系,認識細胞無法無限生長原因等。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已經明確本課程的基礎知識,課堂上教師可以播放《人的一生》主題的微視頻,從而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認識包括人在內的生命都要經歷出生、成長、成熟、繁殖、衰老等的過程,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并導入本課教學。在深入教學中,以“有絲分裂各時期特點”為例,教師可以借助電子課件與微視頻講解,讓學生可以直觀學習這項知識,還可以編寫記憶口訣幫助學生記憶過程:復制合成剛開始,膜仁消失兩體現,著絲粒排板上變,姐妹分離兩極遷,兩體消失膜仁現。

(三)指導合作探究學習,更好掌握生物知識

新課改背景下,基于網絡環境的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及時轉變傳統的單獨講授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凸顯學生主體學習地位,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引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等。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學課程主題與內容,布置自主學習任務,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源與學習工具,指導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可以分為課上合作探究與課下學習探究。教師根據各個小組的探究情況與提出的問題,進行點撥與輔導,最后根據學生代表的展現情況進行點評與總結,幫助學生更好掌握生物知識。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的“DNA的復制”一課,教學目標是概括DNA分子復制條件、過程與特征等,探究DNA復制生物學的意義等。對本課的教學,教師可以運用講授法結合討論法的方法,通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與布置自主探究任務,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循序漸進中更好掌握生物知識。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DNA要作為遺傳物質,需要具有精準自我復制的能力,那么它是如何完成復制呢?以此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導入關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究這項內容,要求各小組在探究之后,展示DNA復制過程的相關內容。通過一系列的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能夠掌握DNA復制過程的概念、時間、場所、條件、過程、結果和意義等知識。最后,教師可以繼續推送問題,讓學生予以回答,比如:DNA能夠準確復制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解答情況進行總結:DNA具有獨特雙螺旋結構,能夠為復制提供基礎模板,堿基有互補配對的能力,可以讓復制更為準確。

(四)根據基礎學習情況,進行課后延伸拓展

在網絡環境下實施高中生物學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大部分。一般而言,在課前部分是學生自主預習階段,學生借助電子課件、預習學案與微課視頻等資源完成預習,教師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在上課之前檢測學生預習成果。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網絡學習資源與學生課堂表現情況,借助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歸納總結,以及推送學習資源,延伸拓展知識。在課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總體表現,推送課后自主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本課程的知識。例如,人教版必修二“人類遺傳病”的課程教學中,在課堂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引入豐富的拓展資料,以此豐富本課的知識內容,幫助學生更好掌握人類遺傳病相關的課外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引入“人類遺傳病的三種遺傳方式”,基礎內容是:人類遺傳性疾病遺傳方式形式多樣,可以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遺傳病。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融入電子學案與微視頻中,加入這些遺傳病的遺傳方式、代表性疾病等,并加入測試題目。比如:單基因遺傳病遺傳主要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連鎖顯性遺傳、性連鎖隱性遺傳,其中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主要病種有高度近視和遠視、先天性聾啞、垂體侏儒癥、白化病等。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內容設置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檢測學生課后延伸拓展學生的效果,從而更好完善本課教學,幫助學生更好應對考試與未來深入學習。

(五)根據學習展現情況,做好科學合理評價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運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與信息技術教學平臺,在生物學課程教學完成之后,可以根據學生學習展現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習結果等因素,對其進行科學合理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一般是以鼓勵性質的評價為主,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更好地完善生物學課程教學。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評價,也可以進行在線評價,針對評價結果提供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下借助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例如,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一“體液調節”章節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先結合激素與內分泌系統、激素調節的過程、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等課程,借助多媒體教學課件與互聯網教學工具等予以總結,以此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本章節的基礎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單元測試結果,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學習表現,以及學習態度等因素,借助電子表格等工具對學生進行量化評價。總體而言,評價是以鼓勵性質的評價為主,并提供總結性的學習資源,從而更好完善章節教學。

三、基于網絡環境開展生物教學思考

網絡環境下,實施高中生物學課程教學具有諸多的優勢。比如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學課程內容制作豐富多樣的電子教學課件,去互聯網上搜集豐富的教學視頻,以及借助微信、小程序、在線教學平臺等實施線上教學,輔助學生隨時隨地自主學習,更好地培養學生生物學學習興趣,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借助網絡資源實施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網絡資源的科學性,堅持適度、高效與科學引入的原則,不能濫用網絡教學資源。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網絡教學的適用性,對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應當進行混合式教學,特別注重實施線下教學,這樣才可以提高生物學教學的效果。高中生物教師應當通力合作,積極建設網絡教學的支持平臺,豐富生物學教學資源庫,更好地完善網絡教學的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統一的課程評價標準。在做好以上方面的基礎上,可以在網絡環境下更好地提升高中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實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網絡環境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學教學,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明確課程的教學目標,引入豐富多樣的網絡教學資源,借助多種多樣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有機融合,構建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引領學生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以此培養學生生物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在循序漸進中提升生物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俞莉丹,應超,王麗君.基于思維特性的高中生物學教學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7(1):37.

[2]劉鋒.例談高中生物學概念學習的難點及教學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7(2):22-23.

[3]林昭汝,陳秉初.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單元教學目標的設計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7,41(11):17-19.

[4]羅燕.高中生物學一輪復習中的概念教學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7(6):142.

[5]路洪娜.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高中生物學教學策略[J].生物學教學,2018,43(2):23-24.

作者:高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