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化”
時間:2022-02-19 11:03:00
導語:淺析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語)有人曾說,教師的生命在學生的身上得到延伸。這個論斷太精辟了。教師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學校無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師無小節,事事做楷模。"因而,教師的言行,應該是精雕細刻、經得起研磨推敲的;教師的形象,必須是近乎完美的,或者說是追求完美的。社會對教師的要求是很高的,要示教師做到"政治堅定、思想過硬、知識淵博、品格高尚、精于教書、勤于育人"。然而,我們的某些教師,卻抱怨什么"師德要求""教師行為規范"束縛了他們的身心發展,限制了他們的許多自由。殊不知,教師不僅是"人",而且還是"人師"!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教師師德滑坡,職業怠倦現象已十分明顯:工作積極性下降、潛力沒有充分發揮、消極被動地應付工作。可想而知,這樣的教師"應付"出來的學生又會是什么樣的。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烏申斯基也說過,任何章程和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無論他們的設想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只有人格能夠對發展和形成人格起作用。注重師德教育已成為當前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頭等大事。主席在新千年發表的《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也再次強調了教師要"為人師表"、要"育好人"。
師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不斷發展提高的過程,而"內化"即為其中關鍵的一個步驟。
內化過程就是心理內部矛盾運動過程,就是排除心理障礙,把外在要求轉化為自身的、內在的需要。要完成這一過程,本人認為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認真學習理論,深化認識
我們都知道,人的行為受其思想制約,提高認識是內化過程的基礎。
1、認識師德的示范作用。教師所雕塑的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陶行知先生闡述真正的教育要"以人教人",讓學生耳濡教師的"理",目染教師的"德",以師為模范而養成良好的習慣。
2、認識師德的標準。教師的道德標準是社會向教師提出的行為準則,是調整教師與學生、家生、同事、領導等人際關系的準繩,是一定社會或者階級對教師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關系的基本要求和概括。要明確這一標準,就應認真學習與教育相關的各種法律條文及規則要求。
二、積極付諸實踐,鍛煉意志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個人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加深圳特區認識和感情,堅定意志和行為,以行促知,以行激情,以行練志,達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所以,職業道德意志力是內化的重要保證,而要鍛煉意志,只有在實踐中積極克服不良習慣的惰性心理障礙、心情不佳的情緒心理障礙、不求上進的個性心理障礙,自覺抵制各種不正確的思想和錯誤的道德行為。
總之,認識和實踐是在完善中呈螺旋式上升,二者相輔相成,只有到這時,才可以說教師的職業道德"內化"過程已實現,已成為教師自身所具有素質。
記得曾看過這么一首小詩:"晝書天下大事,夜改世間病句,惟獨不去觸及--自己清瘦的前程。"當你以當教師為榮,以當教師為樂,當你以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高尚的情操得到學生的尊敬、社會的肯定,那么,有誰能比你更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