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新時期師德精神的時代內涵
時間:2022-03-17 07:02:00
導語:略論新時期師德精神的時代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7年春,我全程參與了我縣“以德立教,為人師表”的師德教育活動的相關工作。在與各級各類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師德建設之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同時也在師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遭遇了一些困境。原因有二:一是現實中有許多教育管理者還未準確把握師德精神的時代內涵,思維模式還停留在“科層化管理”的層面上;二是一部分一線教師對于師德教育活動的無奈應付和盲目的抵觸心理和情緒,認為“我們教師的師德已經不錯了,只是領導要求太嚴了”的思想還廣泛存在。二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師德教育活動的實際效果。我以為,要想真正提高師德教育的主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必須認真把握和深刻理解師德精神的時代內涵。
什么才是富有時代氣息的、具有新時期時代內涵的師德精神呢?我以為,愛與責任是師德的基本內涵,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師德的最高境界。教師的魅力是德才兼備的升華,來源于淵博的學識、教書育人的能力和從不滿足的執著精神。只有這三者達成完美統一的狀態,才能構建出師德精神的整體風貌。
一、“愛與責任”:師德精神的基本內涵
(一)關于愛:
這里所說的愛,特指教育的愛,它是一種兼容并包的愛,一種愛滿天下的愛。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愛教育事業本身,愛學生(這是教育愛的應有之義),更重要的是,他還應當愛祖國、愛社會,愛人類上的每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只有這種博大無私的愛,才能造就出一個為人師者的寬闊胸懷。無論你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是資歷老的,還是新入行的,且不管你是志愿加入到教師隊伍,還是被逼無奈跨入這個行業的,只要你是一位教師,你就注定要鐵肩擔道義,大義寫春秋。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并無任何特殊之處,但因其承載著如此厚重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要義,就格外凸顯出教師職業與其它職業之不同。更因為教師是與人類的精神史進行對話的人,是與學生的心靈進行溝通的人,他的勞動自然蘊含著無可替代的精神價值。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職業無尚榮光。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那些對教師不滿、對教育行風不滿意的人,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教育觸及了其它行業的利益;二是教師辜負了家長的期望,滿足不了各種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家長的美好愿望。這是教育愛的特殊之處,它必須是拋開個人恩怨,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愛民、愛生之情結,投入自己的教育情感,全身心地對待自己的教育對象,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品位。試想,一個自私的人,一個狹隘的人,一個只有自己小家、一點小愛的人,怎么能有高尚的師德呢?
(二)關于“教育的責任”
與教育愛相伴而生的是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教育承載著社會和每個家庭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它的責任也應孕而生。一個不具備“愛教育、愛天下”之情懷的老師,一個不愿擔當起“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的老師,其師德水平是令人懷疑的。這應該是為人師者最起碼的師德要求。但恰恰就是這個最簡單的道理,往往容易被人忽視,也被教育管理工作者和教師本人所忽視。
教育系統抓師德建設,往往傾向于要求老師不能做這,不能做那,要這么做,要那么做,多是停留在強制執行的操作層面上,鮮有從教師內心角度出發去分析教師對職業的投入度、熱愛度、認同度等深層次的問題。而這些,恰恰是師德教育的根本所在。師德教育要在分析教師從業的動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等內驅力上下功夫,引導教師跳出個人生活的小圈子,不局限于教師眼前的小利益,放眼全球,植根于全人類、全社會,以包容萬物之心打量我們的生活世界,以一顆博愛之心與神圣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來詮釋自己的職業。倘若能這樣思維,那么大多數教師的不平衡心態(多由攀比對象不恰當而引起)、不正當要求、不合理思維等就都將得到自我緩解、自我疏導。一旦教師打開心結,心胸得以開闊,思維得到解放,以教師之靈氣,定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進入到另一番新天地。.
二、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師德的最高境界
傳統意義上的師德規范,大多要求教師“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樂于奉獻”等等,一般都從教師從業的態度上做文章,只要教師珍惜教育崗位,對學生關懷無微不至,對各項教育教學任務能不折不扣的予以完成,態度是端正的,行為是積極的,大多數領導就會認為這是一名不錯的老師,最起碼是師德合格的老師。但我卻以為,只有這樣是遠遠不夠的。新時期的師德精神應該是師德師風和師能的完美結合。只有一種老黃牛的精神是不足以成全一個優秀的教師的。一個師德高尚的教師,其職業道德中的應有之義還應該包括豐富的學識、淵博的知識、過硬的專業基本功和高超的育人技巧以及堪為人師的高尚風范,亦即教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
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是師德的最高境界,并不排斥教師應該恪守的基本的職業規范。《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八條要求,是所有從業教師的職業底線,但守住底線是遠遠不夠的,那只能得到人民群眾“基本滿意”的評價。倘若在這些基本的行為規范上出了問題,人民群眾就會對教師、對教育投“不滿意”的票。比如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亂訂亂發資料,不搞有償補課,不參與打牌賭博等基本的行為準則,只是對教師的師德底線的要求,卻遠遠不是一個優秀教師高尚師德的全部。要想得到全社會對教育、對教師的尊重和認同,教師們必須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上下功夫,走內涵發展之路,追求師德發展的最高境界。
教師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來源于對教育的“愛與責任”,來源于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來源于淵博的學識、教書育人的能力和從不滿足的精神。教師的魅力是德才兼備的升華。有德無才的教師只會讓人惋惜,有才無德的教師則會讓人生厭和瞧不起,只有德才兼備的教師才會令人景仰、讓人尊敬。目前,我們教育行業內需要的正是大批的德才兼備的人才。社會上對教育的需求也大多表現在對優質師資的爭奪和期盼之上。擇校熱、轉班熱、超大班額現象等,無不與老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有關。人民大眾需要“好”的教師來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他們對好老師的標準大都暗含著“高超的教育教學技能和值得信賴和放心的職業精神”,要求教師具有令人尊敬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試想:一個只會埋頭苦干、蠻干甚至加班加點拼命去干的所謂敬業的老師,能得到家長、學生和同行的認可嗎?這樣的老師,即使他有主觀上干好的意向,卻不具備客觀上干好的能力。這樣的教師,照樣不會成為人民滿意的教師。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教師的地位,塑造一批師德高尚的教師,還得從加強教師隊伍的自身建設做起。正師風,強師能,二者雙管齊下,才能打造出一支優良的師資隊伍。
一個教師,倘若他能自覺地肩負起教育的歷史使命,有一份師者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當為“敬業”之本義;能愛學生、愛教育、繼而愛天下,有一份“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濟世情懷,當為“樂業”之思想基礎;能在教海中游刃有余,學識淵博,人格高尚,馳騁教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用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去喚起學生乃至全社會的人類良知,開啟智慧和美的大門,引領社會更加和諧、健康地發展,當為“精業”之最高境界。此為新時代師德精神之三重境界也。
胡錦鑄總書記在第23個教師節上對全國教師的淳淳教導時所說:“全社會尊重教師,廣大教師更應該自尊自勵,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贏得全社會的尊重?!边x擇教師這門職業,是我們人生的抉擇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我們應該無怨無悔。
愿天下的教師都以此為己任,抵達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