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數學教學革新運用

時間:2022-11-15 05:24:00

導語:中職數學教學革新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職數學教學革新運用

中職數學教學中,一些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厭學心理,主要表現在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有一種厭惡感,學習動力不足,往往對數學課采取一種敷衍的態度,迫于壓力而勉強完成各項數學活動,因而數學學習成績每況愈下,致使中職學校出現了龐大的數學學困生.如何有效地轉化這龐大的數學學困生,是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廣大職教戰線的數學教師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筆者多年來一直關注中職數學的教學改革進程,在教學上進行了一些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實踐表明有一定的成效.

一、加強目的性教育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某些學科缺乏學習積極性,往往是由于對學習這門學科的重要意義缺乏深刻的認識,一旦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知識的相互聯系,理解了所學內容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意義,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就會油然而生.

由于中等職業教育是為學生就業而進行的定向教育,學生職業興趣定向較早,他們一進校門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興趣集中于固定的專業.由于這種心理特征,不少學生在學習中,重專業輕基礎,對數學課的基礎作用認識不足,甚至產生學不學無所謂,只要能混過去就行的心理,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認識到數學學習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因此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數學的意義貫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目的,理解數學的實際意義,調動學生的求知需要.

特別地,教師要根據本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在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結合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進行數學教學,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作為一門計算工具的重要性,真正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當然強化數學學習動機,不能只靠簡單、乏味的學習目的性教育,不能僅靠學習重要性的講解.

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方面要結合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數學的學科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重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結合本專業的特點,突出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如對財經類學生就可以多舉例子說明當今經濟學的很多內容,特別是計量經濟學和數學經濟學,都是直接應用數學的,如1975年,康托維奇因創建“物質最優調撥理論”而獲獎;1981年,托賓因繪出“投資決策的數學模型”而獲獎.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多閱讀一些和數學有關的科普讀物,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課,使學生增強學有所用的意識,增加他們對數學的特殊情感.如用分段函數解決出租車的計價問題,用概率統計知識解釋摸獎游戲的中獎率問題等.

二、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一般說,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增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進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而這種學習效果的滿足感又進一步強化了學習的興趣.相反,缺乏學習興趣必然減弱學習的動機,影響學習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發揮,產生較差的學習效果,這種學習效果的不滿足恰恰又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并抑制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問題情景,恰當地設置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的思維活動在問題的牽引下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等比數列前項和公式”時,首先拋給學生一個問題:一個大富翁和一個年輕人訂立了一個合同,一個月內年輕人每天需給富翁10萬元,而富翁第一天需付給年輕人1分錢,第二天2分錢,第三天4分錢……以后每天富翁付給年輕人的錢數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滿,請問這合同對誰有利?

這問題一提出就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他們很急切地想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效果就像章回小說“欲知后事如何,請聽分解”那樣吸引著學生.

三、讓學生在成功中重塑自我

相對普高生,中職生多數存在“升學無望,升學失敗”的心理,他們的自卑感較重,總擺脫不了中考“失敗”的心理陰影,總認為自己是“落榜生”,一進了職業學校的大門,就成了“二等公民”,就斷了上正規大學的希望,總覺得前途渺茫,因而情緒低落,意志消沉.這種不良的情緒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常多采用應付、消極的,另外加上以往學業上的失敗和學業上的困難,也產生了不少的學習障礙,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在學習中極易陷入非良性循環的軌道.

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特別是在以往數學學習中屢屢碰壁的中職生更需要讓他們體驗到成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設競爭和取勝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教師不能只關注好學生,而應把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對不同的學生設立不同的目標,不強求統一.教學要求上要克服“平均主義”,切忌“一刀切”,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例題、課堂練習題、課后作業的布置上,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采取不同的要求,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注意開拓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能力;對差生則著力基礎知識的過關,做到“段段清”,因材施教,既讓“尖子生”更加拔尖,又能讓差生“正常發育”,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歡樂.

教學上,教師可以從讓學生取得成績入手(哪怕是微小的成績),促使他們產生繼續學習的愿望和動力,隨著成績不斷提高,學習動力會越來越大,學習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厚.特別是教授難點教材,教師更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順應學生思路,因勢利導,一步一步地質疑,解疑,使學生學習的新知識都能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中.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會一天天濃厚,其認知結構也會不斷得到完善.通常新學期剛開始時,可適當放慢速度,講課不必片面追求快進度,進度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水平相適應.在傳授新知識時,要注意提示新舊知識的內部聯系,以便鞏固已有的知識.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把一些過于繁雜的證明、計算可適當刪除或簡單處理,改編一些難的例題、練習題、習題,以適應學生現有的實際水平.當學生遇到困難時,要耐心細致地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使他們獲得克服困難后的成功喜悅.

四、及時反饋

反饋就是將學習結果提供給學習者.學習結果的及時反饋對調節、保持和強化學習動機有重要的作用.學習結果的反饋包括學習進度的快慢、運用知識的成敗、解答問題的正誤及考試成績的好壞等.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一位考試專家認為,沒有評分,學生的學習就缺乏引導,而且也喪失了一定的學習動力.

及時反饋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糾正錯誤,調整自己的學習進度.有關的實驗表明,反饋,在學習上的效果是顯著的,尤其是每天反饋,較之每周反饋效果更佳.

及時反饋原則是一條重要的學習原則.貫徹及時反饋原則需注意兩點:

第一,及時性.在每次作業、測驗、考試之后,學生對成績評價的期待較為急切,此刻讓學生及時知道自己的考核情況,領略到成功的喜悅或體驗到失敗的不快與思考,就能收到明顯的反饋效果;否則,延時過長,期待下降,反饋作用就會減弱.

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學業上的情況,以及取得的成就,對學生完成的作業進行批改,切忌拖延,要及時批改并返還給學生.如有位優秀教師就經常安排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作業上交,當堂為學生批閱,完成較好的當面給予表揚或在作業本上寫上贊語;完成不夠好的,立刻輔導后,再叫他重做,效果較好.

第二,全面性.反饋信息要全面而具體,評定不能過于籠統,如批改作業不能只給“對”或“錯”,而是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一個有針對性的評定,這樣的反饋效果較好.

因此,教師在批改作業,或批閱測驗、考試試卷時,不能只貪求自己的方便,一味給學生簡單地劃個“×”,甚至于有些教師看到學生的作業錯誤百出,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急躁情緒,不問青紅皂白,便給個大大的鮮紅的“×”,以解心頭之“恨”.教師是否想過學生看到作業本上的鮮紅大“×”號是何滋味?他會想教師在故意羞辱他,看不起他,在否定他,會對教師產生不滿的敵對情緒,使他更加感到灰心、沮喪,并嚴重損害他的自尊和自信,為維護自尊,便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其表現之一就是逃避困難,如缺交作業或抄襲作業;另一方面,過多的失敗體驗和經常被貶低,勢必影響他的自我信念的確定,產生“我確實不行”的自我認同,以致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往往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每個人的特點,盡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微小的進步,也要及時鼓勵和表揚.在寫評語時要力求做到客觀、公正,要符合學生心理發展和個性特點,不摻雜主觀印象,既不過分夸大也不故意扭曲,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反饋效果.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檢驗能力,通過自我搜尋反饋信息來自我激勵.

五、結語

總之,職教數學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更要根據中職生的實際情況,切實注意培養、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動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