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如何走向現實生活世界

時間:2022-01-28 03:15:27

導語:數學課堂如何走向現實生活世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課堂如何走向現實生活世界

一、導入生活化

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必須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趣味性的數學問題,通過創設接近學生知識水平的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景中的問題,激活其智力活動;還可以構建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科的知識橋梁,使抽象的數學生活化,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意義。如在講授本節課我先呈現如下例子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引例(如圖1),設A、B兩點在河的兩岸,要測量兩點之間的距離。測量者在A的同側,在所在的河岸邊選定一點C,測出AC的距離是55m,∠BAC=51°,∠ACB=75°,求A、B兩點間的距離(精確到0.1m)。圖1接著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回顧以前所學習的一些測量方法:應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識進行距離測量的方法。讓學生扼要說明這些測量距離的具體操作方法。通過以上一個環節的討論讓同學們意識到利用以前的知識無法解決這道實際的引例,在此就可順其自然地給出了解斜三角形的概念以及解斜三角形所用到的一個定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在一個三角形中,各邊和它所對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通過以上生活情景的引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問題的存在,通過實際例子抽象的數學概念迅速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數學探索的世界當中。

二、例題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搭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實際的橋梁,在生活中多角度挖掘數學素材,對原例題進行加工整理,充分有效地激活將課本,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圖2例1(如圖2):在△ABS中,∠BAS=20°,∠ABS=115°,AB=16.1,求點S到直線AB的距離(精確到0.1m)。對于課本中此例題比較枯燥無味,缺少生活的氣息,假如我們能將此例題通過加工修改成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數學問題的話,將更有利于我們教學的開展。通過以上的例題我將它修改如下:例題變式圖同上,一艘“湛江號”的輪船以32.2nmile/h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處看燈塔S在船的北偏東20°的方向,30min后航行到B處,在B處看燈塔在船的北偏東65°的方向,已知距離此燈塔6.5nmile/h以外的海區為航行安全區域,這艘船可以繼續沿正北方向航行嗎?通過對課本例題的修改,教師引導學生把教材中平淡的題材改編成貼近生活的題目,使學生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使討論的氣氛更加濃郁,培養了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與伙伴溝通的技巧。

三、練習生活化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本節通過運用正弦定理解決實際問題,可以鞏固學生對正弦定理的掌握。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為了更好地鞏固“正弦定理”本節中定理的應用,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我設置了以下練習,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練習】圖3飛機的航線與廉江雙峰嶂在同一個鉛垂平面內,已知飛機的高度為海拔15088m,速度為1000km/h,飛行員在點A看到雙峰嶂的俯角為18°30′,經過150s后到達點B看到山頂的俯角為81°,求廉江雙峰嶂的海拔高度(精確到1m)。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練習題的題意把圖象畫出來,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的轉化能力;然后讓學生通過將本練習轉化為本節課中的知識方法去解決問題??墒窃谶@一環節上我把問題向更深延伸,引導學生對本題練習的解答過程進行反思,讓同學們互相討論本練習題與本節課其他題的異同。給予同學們探索問題的空間。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本練習題與例題的聯系,又可以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意識。

四、作業生活化

傳統作業觀將作業視為鞏固課堂教學的一種手段。進行作業形式的改革,必須突出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課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報告等類型的作業,這樣才會使數學知識更富生活性。如學習“正弦定理”后,我布置學生課后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對這樣的作業,學生能積極完成任務,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實際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現象,使數學教學體現生活,生活材料又能與數學緊密結合,使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大膽創造,從而解決問題,從而使數學教學成為釀造“甜蜜”的事業,培養“智慧”的事業。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A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吳南壽 單位:廉江市第二中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