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論文
時間:2022-09-18 03:08:00
導語: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素質;體育課堂
論文摘要:社會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進步,使人們體力活動減少。生理壓力的增大,對人的健康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因此,加強體育教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增進學生身心健康成為當今學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
一、心理健康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指個性心理和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良好功能狀態。也就是說,個體心理具有平穩的,良好的狀態,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身體環境有良好的適應性,并具有良好的功能狀態。開展體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體育教學活動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貫徹“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自覺性,充分發揮體育修心養性特殊作用并加以拓展,協作學生開發心理潛能,滲透以認知,個性心理、心理品質、情緒情感、心理適應為主的教育,指導與幫助學生排除心理困擾,克服心理障礙的過程。
二、心理發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特征
體育實踐類課程的課堂上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直接體驗性。其他學科課程的信息渠道主要是聽覺和視覺,學生無法直接地去體驗。但體育課就不一樣,身體練習中的樂與累,苦與甜,成功與失敗,學生則是可以直接體驗到的,這種變化多端的直接體驗都是實現學生心理發展的溫床。
二是表現性。語文老師觀察著一個眼巴巴瞪著老師的學生,這個學生是因為回憶著昨天的球賽而發愣?還是因為在學習中產生了迷茫而發呆?老師無法得知。體育課就不一樣了,學生通過情景變化來表現出感情變化,學生通過參與游戲情節表現出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苦惱,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顯示他們的個性特征。不論這種角色是小學低年級游戲中的老鷹、母雞和小雞,還是到了高中階段籃球比賽中的后衛、中鋒和前鋒,這種角色變化就是未來生活的演習,更是在體育課堂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最佳時機。
三、體育課堂中心理發展的內涵
以身體練習為主要特征的體育實踐類課程,其學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藝性,其思維特征主要是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是以客觀實踐為依據的求同思維,就象物理、化學、生物學科那樣,任何實驗得到的是惟一的結論。而形象思維是以主體的體驗為根據的求異思維,就象體育、音樂、美術那樣,任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和流派。因此說,體育學科是實現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科。
體育課堂上學生的個性心理得到發展,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其主要表現在情感、意志、態度和價值觀四個方面。情感集中表現為愛與恨,從小處著手則包括了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對同伴的接納與容忍,對老師的尊重與交流,直至對公共財務的愛護和保養;從大處著眼則包括了愛祖國、愛人民等。意志主要表現在強與弱,這包括了勇敢、頑強、毅力等。態度集中表現在知和行的關系上,它是在認知、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確定行為動向,這和形成穩定愛好專長,進一步學會鍛煉方法,養成鍛煉身體習慣,向終身體育過渡有著直接的關系。價值觀主要表現在對美與惡、好與壞的判斷上,友好合作是對的,互不服氣是錯的,遵守規則是對的,違反紀律是錯的等。上述四個方面均是符合體育課特點的,也是最容易和體育課的身體練習相結合起來,共同發展的領域。
四、如何促進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而且還要懂得維持和調節良好心理健康狀態的原則和措施。關于如何通過體育課堂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以下僅從四個方面談談個人看法。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抓好環境創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悉心培養學生對教師的敬愛與信任之情。課堂上教師要組織好每一次活動,關心每一個學生,認真對待和設法滿足每一個學生正當的需求。對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要認真考慮,仔細回答。還要善于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感情,如鼓勵的話語,贊許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教師還要盡可能進入學生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分享學生的喜、怒、哀、樂,使學生相信教師能夠懂得自己的體驗,能夠知道自己的孤獨,能夠懂得自己的失望,能夠理解自己的氣憤等等。總之,教師對學生熱愛、負責、尊重之情,不僅會贏得學生對教師之愛,也為親密、充滿真誠的師生關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2.結合教材特點,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體育學科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健康因素,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充分的保證。例如:基本體操和隊列、隊形練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和動作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堅韌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我表現和群體合作的意識等;游戲活動更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廣闊天地,它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加深對同伴的情感,增強交往與合作。同時,游戲活動對學生思維的創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對學生意志的獨立性、堅韌性、果斷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學生的情操,調節學生的情緒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及時發現和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體育課堂教學是進行知識、技術和技能的傳授過程,這個進程也包括情感上獲得成功感的愉悅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和身體活動進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現是其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并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正確引導,及時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例如:學生劉某由于在上小學的時候跳高摔傷過,所以一見到桿就害怕。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幫助她消除膽炔心理。首先,可以和她談心,告訴她小時侯受過傷,現在害怕是正常現象,但我們必須要勇敢地面對,不能躲避困難,不然很可能會發展成‘恐(跳)高癥’,也會給生活帶來不便。然后在課堂上,讓班里體質較差的學生做示范,又故意安排讓一名同學,讓她跳過去后摔在墊子上,證明只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也不是隨便就能受傷的。進一步消除她的膽怯心理,終于在同學們的熱情鼓勵下,她跳了過去,在戰勝了自己之后,她激動地流下了淚水。我想這可能成為她一生的財富。
4.因材施教。作為一名體育教師,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把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感變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落實在自己的教育行動中。我們必須根據不同性格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施教,這樣才會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例如:那些孤獨怪僻的學生,我們首先應該調整他們不合群、不善交往的現狀,為他們選擇足球、籃球及拔河等集體項目。這些群體性的運動項目有利于個體消融到群體之中,逐步適應與同伴交往;對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學生,可讓他們多下棋、打太極拳、慢跑等;對那些自負好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幫助他們發現自己愛爭強好勝的長處,和一些不足之處,選擇一些難度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性運動,如跳水、體操等項目,也可以找一些實力超過本人的對手打乒乓球,羽毛球,不斷提醒他人外有人這個不變的道理。
體育課堂教學中心理教育滲透內容具有廣泛性、整體性,它不是對學生的某一種心理缺失來針對性地咨詢、輔導或訓練,它是針對學生的整個體育學習心理世界而言的既有興趣、情感因素,也有意志、個性成分。從功能上講,它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心理影響積淀在學生的心理結構之中。總之,體育課堂教學應當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學校重要議事日程上來。特別是體育教師應該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強烈意識,在教育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學生個性得到健康發展,深化學校素質教育改革,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具有鮮明個性的跨世紀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杜存鋒,孫莉.體育新課程教學法[M].開明出版社,2003.
[2]許德順,劉永光.新體育課程標準與學生個性的培養[J].體育學刊,2004.
[3]李建國,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 上一篇:我國社區體育發展模式分析論文
- 下一篇: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