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體育發展對策
時間:2022-03-24 02:33:00
導語:城市社區體育發展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社區體育興起的原因
以往群眾體育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行政組織形式、自由結合形式和家庭組織形式,如今在這三種組織形式并存的同時,以居住或工作點地緣為特征的體育組織形式正悄然興起。這種組織形式的出現,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其一,改革的洪流將人們推入市場經濟的軌道之后,社會上的各個單位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經營或準經營的問題,密切聯系臨舍關系,擴大單位間的交往,加強橫向的聯系,甚至結盟,成了一種新的需要。相鄰的若干單位聯合組織體育活動,無疑是一個理想的集體公關形式。在這一情勢下,群眾體育的社區組織形式,一呼即出。其二,生活區的離退休老人與日俱增,他們不能象從前那樣繼續參加原單位組織的體育活動,但又急需組織起來,顯然社區的組織形式對他們極為適合。上述原因,在今后一段時間里將會繼續存在,故社區體育將有較大的發展。
2.1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
我國城市社區體育主要有兩大組織形式,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門或企業事業單位為依托,組織程度較高的組織形式;二是群眾自發組織,組織程度松散。目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管理體制正在構建之中,尚未完善。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組織以街道社區體協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以轄區單位和居(家)委員會為參加單位,共同組成了街道社區體協。街道社區體協屬于上位管理型組織,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晨晚練活動站、體育輔導站、體育服務中心、轄區單位體協、居委會體育小組等組織是下位活動組織。轄區單位體協在接受本單位直接領導的同時,接受街道社區體協的間接領導,這是現階段社區體育與單位職工體育密不可分的具體表現。
2.2社區體育活動狀況
目前,社區體育的活動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動和經常性體育競賽兩種。日常性體育活動主要在晨晚活動站進行以小規模為主。體育競賽有的安排在節假日進行,有的按季節舉行。目前日常性體育活動的主要活動有:體操類、太極類、氣功類、舞蹈類、球類、劍類、毯類、武術類、長跑。而體育競賽的活動內容多種多樣,與本地區的體育傳統、場地設施條件有關。
2.3社區體育的管理者和指導者
社區體育活動的管理者以兼職為主,專職為輔,15個省市、自治區的抽樣調查表明,76個街道社區體協中,專職管理者僅占19.6%,77.5%管理者由身兼2-3職的管理員兼任,還有2.9%的管理者聘請離退休人員擔任。體育指導者以義務為主,有償為輔,多為離退休體育積極分子,占73.4%。
3.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存在的問題
3.1對社區體育認識不足
社區體育不僅是一種新的體育組織形式,也是一種新的體育管理觀念,就其形態來說,社區體育是我國社會一種全新的體育形態,完全不同于我們已經習慣了的體育形式,它在運行機制上強調合作實效,多功能,都與我國以往的體育模式多有不同。另外社區體育在我國興起較晚,理論研究剛剛起步,長期以來,人們的社區體育意識淡薄,因此,人們對社區體育內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人們一時還難以把握其本質。
3.2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制不完善
由于社區體育屬于新興事物,因此組織、管理、法制等還沒有完善。目前,雖然在許多城市已經建立了以街道辦事處為依托的街道社區體協,但現有的街道辦事處工作職責并沒有明確的提出有關體育方面的職責,街道辦事處抓體育工作沒有充足的法規依據,社區體育處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區體育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問題也難以解決。街道社區體協屬于基層管理型體育組織,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主要由下位的活動性組織承擔,目前社區體育組織形式比較簡單,各種社區組織還未形成網絡化的社區體育組織管理體系。
3.3管理指導者專業素質不高、隊伍薄弱
15個省、市、自治區的調查抽樣調查結果表明,76個街道社區體協中專職管理者僅占19.6%,77.55%管理者由身兼數職的管理人員兼任,還有2.9%的管理者聘請離退休人員擔任。由于兼職的管理人員占了大部分,工作復雜,很難全身心投入到社區體育工作中,據調查,社區體育的管理者、指導人員經過專業培訓的不足30%,從而使工作質量大打折扣。
3.4非經常化社區體育活動和日常性社區體育活動相脫節
經常性競賽活動,如區級和街道社區的綜合運動會、家庭運動會、趣味運動會、健美操比賽、秧歌比賽,受到資源消耗多,組織困難等因素的局限,無法滿足居民個體的不同需要,難以普遍的參與,也不可能經常化,對增強社區成員體質方面的作用比較小,但影響力較大,可以有效的激發居民的體育活動參與動機,增強體育意識,形成體育氣氛。
日常性的體育活動,有極強的增強體質的功能,但影響力較小,這兩類的社區體育活動在功能上是互補的,只要兩者相結合才能很好的完成社區體育任務,但由于依屬于政府企業的社區體育組織與自發社區體育組織缺乏聯系,經常性體育活動促進日常性體育活動的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發揮。
3.5發展社區體育的資源緊缺
據調查,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缺乏、資金短缺是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首要因素,北京市8個城近郊區63.5%的街道辦事處沒有體育場地設施,其余36.5%的街道辦事處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門球場等小型場地。上海市人均只有0.1%的體育場地,城區的街道社區根本沒有場地。山東省濟南市對14個居民小區進行抽樣調查,只有3個小區的公共體育設施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寧夏市今年新建的10個居民小區,僅一個小區有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天津市、杭州市、寧波市、蘇州市、南京市在調查時都反映出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嚴重缺乏。造成這種狀況既有社區發展滯后、歷史欠賬太多,又有城市規劃不配套,規劃不落實的原因。
3.6社區體育發展不平衡
全國20個省市有的已經成立街道社區體育組織、街道辦事處的比例達100%,有的則為19.9%。對社區體育參與者來說,中年人多青年人少。
4.發展對策
4.1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缺乏,經費短缺是制約社區體育發展的首要因素。不能只靠政府的投入,應該尋求多渠道、多形式解決社區體育經費短缺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們體育需求在不斷的增長,體育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為大力發展體育產業提供了廣大的市場,從而也為體育資金的籌集提供了靈活的渠道,因此需要大力的發展體育產業。
4.2加強社區公共設施。建設城市社區體育普遍存在場地設施缺乏的問題,1986年城鄉建部,國家體委曾作出關于城市公共設施用地定額等有關規定,但執行
與落實不力,今后新建居民小區應納入城建規劃同步進行,目前無力進行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社區,一定要留出適當的空地,對尚無體育設施的已建小區,國家應予以政策的優惠。另外社區體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學校的體育設施以禰補體育設施緊缺的問題。
4.3加強社區體育管理人員和體育指導人員的培訓。這些人員是社區體育工作的中堅力量,但據調查顯示我國城市社區的體育管理和指導人員的專業素質不高,懂體育、會組織、能管理的體育人才極為缺乏,對社區體育的發展起了妨礙的作用。應該加強與體育院校聯系、設置社區體育的培訓班進行培訓。同時也讓體育院校的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來到社區當中進行學習和交流。
4.4加大社區體育的宣傳,增強居民的社區意識,營造社區體育氣氛。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城市居民在單位領職工資,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從而形成了極強的“單位意識”,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條件下,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仍會存在,成為社區體育發展的思想障礙。因此社區體育管理人員應大力宣傳社區體育的意義,并且通過開展各種各樣有意義的體育活動吸引居民,營造體育氣氛,影響居民的傳統觀念,讓居民在社區體育中得到體育需求的滿足,從而增強對社區的認同和歸屬,促進社區體育的健康發展。
4.5加強對社區體育的科學研究。社區體育科研是社區體育的指明燈,長期以來由于人們的社區意識淡薄,對社區體育的內涵認識不清,這有可能造成社區體育工作帶有一定的盲目性,浪費人力、財力、物力這就顯得社區體育科研十分必要和迫切。
4.6切實加強社區體育的中介意識。社區體育組織是體育與社區的中介,也是社區與政府的中介。社區體育組織不應是直線、“金字塔型”組織,而應是“網絡型”、“開放型”組織,為了進一步促進社區體育的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強化其協調、溝通、服務的中介作用。
4.7強調社區體育的中介性并不意味著對政府行政力量的否定,相反我們應充分的發掘和發揮街道社區的行政職能,建立街道社區體育“社區化”管理模式。街道辦事處是我國特殊的行政設置方式,在地域范圍和特征上具有社區的全部要素。街道辦事處是我國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機關,改革開放以來,街道的政府職能大大擴展,并顯示出重要的城市管理作用,我們發展社區體育,要充分利用街道辦事處的政府職能,在街道辦事處中設立體育組織體協或領導小組,將社區體育工作納入街道辦事處的常規內容。街道社區體育工作的傳統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型,從現實和未來發展來看,單憑街道辦事處的行政資源和手段,已經很難適應社區體育的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街道辦事處開展社區體育的形式要逐步轉向社區化,即使地處街道轄區的單位和居民,對街道社區具有認同感,歸屬感,共同參與社區體育。采取橫向聯系的方式,盡可地吸收各方面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優勢,創造單純的行政化管理無法比擬的社區效應。
參考文獻:
[1]熊斗寅.從國際大眾體育發展趨勢展望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發展前景.體育科學,1998,11(2):3~5.
[2]駱秉全.對北京市全民健身現狀及其對策的研究.體育科學,1997,11(4):23~25.
[3]陳琦等.廣州市民參加全民健身運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體育科學,1997,17(5):11~15.
[4]呂樹庭.等廣州市社區體育發展模式研究.體育科學,1997,8(6):16~20.
[5]陳天仁.上海市社區體育的發展趨勢.體育文史,1996,9(4):15~19.
[6]曹可強.論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趨勢.山東體院學報,1996,4(3):45~48.
[7]王凱珍.對北京市社區體育現狀的研究.體育科學,1994,7(6):35~38.
[8]王凱珍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1997,10(5):6~10.
[9]楊永輝等.珠江三角洲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其社會因素探究.體育科學,1995,11(3):40~43.
[10]肖正.抓住時機加快體育產業化進程.體育文史,1995,6(1):21~24.
- 上一篇:體育贊助營銷的動機
- 下一篇: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