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體育教學應注意研究生心理狀況

時間:2022-07-04 05:15:00

導語:透析體育教學應注意研究生心理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體育教學應注意研究生心理狀況

早在1999年6月13日的有關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就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無疑是我國學校體育理論的一大進步,也是新形勢對體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健康不外乎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統一。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體育往往只重視對學生生理方面的教育,而忽視對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導致了有些學生經不起半點打擊和委屈,意志薄弱,心胸狹窄,遇到挫折易走極端,如跳樓、服毒、獄母、出走等事件,常常見諸報端。學生這樣嚴重的心理缺陷及障礙已對社會產生了許多不良的影響,應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1教師要懂得學生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因果關系

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關系極為密切。任何一個人所顯示生理的或心理的現象都影響其心理和身體的兩個方面。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互為因果,相互制約,機體的某一方面(心理或生理)的功能發生變化,能引起另一方面(生理或心理)功能的改變。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健全的生理機制,會促進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良好的心理勢態會促使生理機制產生更大的價值。反之,心理上的長期和嚴重不健康狀態,勢必導致生理上出現異常和病變;生理上的缺陷和疾患,最終使心理顯現種種不良狀態,如煩燥、焦慮、抑郁等情緒。因此,體育教學應正確處理好它們的關系,在注意學生生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加強學生心理教育,使學生有健康的身體。

2教師教學當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

一個教師的心理不健康,會直接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進而影響社會,其危害是不可估計的。因此,學生每天和教師在一起生活學習,他們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師。作為教師,課上得如何,開頭部分舉足輕重,巧妙的導入,寬松的環境,無疑能使學生心理愉快地進入良好的教學狀態,體育教師應注意培養這種能力。尤其是自己遇到各種挫折及不順心時,應理智地積極調整自我,以心情舒暢、精力充沛感染學生。反之,如把不良的情緒帶到課中,就會影響學生的心理情緒,使課堂氣氛過于壓抑,即使能完成教學任務,也不能叫一節成功的體育課。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情理,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切莫求全責備,盡量減少挫傷情感的“摩擦因素”。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也許就可以達到教育效果的,何必去大動肝火呢?此外,良好的心態不是說來就來的,它是教師長期教學藝術的結晶。教師只有注意每一堂課,把它看成是教學的有機整體,一環扣一環,環環注意良性心理的培養,課才能得以持續,教學效果才能越上越顯著。

3教師要利用“注意的轉移”來達到學生心理上的“減負”

心理學家指出:“注意的轉移”是有目的地使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耐力跑是一項枯燥無味、學生身體還會出現強烈生理反應的運動,學生怕上,有較大的心理壓力(被強迫參與的感覺)。碰到這類課我就設計一些游戲,對規則及條件做了改進,把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追逐、躲閃、斗智斗勇上,使之完全忘記了奔跑的時間和距離。一節課下來,學生滿面通紅,汗流俠背,此時學生才發現中了老師的“圈套”,但從學生的臉上卻看到滿意的笑容。因此,充分利用注意的轉移,把一些枯燥的知識、技能經過消化吸收,變難為易,變繁為簡,變苦為樂,變重為輕,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深受學生歡迎,何樂而不為。因此,體育教學中只有老師愿意上,學生喜歡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減負”。

4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該防止學生的抵觸心理情緒

常言說:親其師,信其教。體育教學只有學生覺得老師親切、和藹、可信,才能積極認真地聽其教導和學習。如果教師教態生硬,語言粗暴.往往會傷害學生,使之產生抵觸心理(逆反心理),一旦抵觸心理發生,即使老師用意是美好的,學生也不會領情,認為老師是有意與自己過不去,遇到個性較強的學生就會與老師發生沖突,擾亂課堂秩序。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抵觸情緒的發生,應多鼓勵,少批評,因勢利導。遇到較為突出的問題需要公開批評時,必須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做到準確無誤,切莫草率行事。對身體素質差、體質弱的學生,更要謹小慎微,因為他們在這個群體中本就有低人一等的心理感受,對上體育課缺乏熱情和信心,如處理欠妥,就會使學生心理雪上加霜,恐慌、厭學、逃學的現象就隨之發生。當然,即使教師加以注意,也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應有心理準備,在抵觸情緒發生后積極補救,做認真細致的思想工作,使之消滅在萌芽之中,切忌任其發展,否則就會愈演愈烈,積重難返。

5教師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水平

在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心理情緒受到教師的課堂組織、教學手段及教師的情緒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心理學家指出,當心理產生厭倦時,生理機能疲勞就會提早出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當心理出現高漲(興奮)時,要注意引導及保護,并見好就收,否則,學生再喜歡的項目,時間一長也會失去其魅力。當心理出現低潮(抑制)時,要運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刺激中樞神經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由低潮向高潮轉化。

總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心理水平如何,必然表現在學生的一舉一動上,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體育教學中,正確理解生理與心理的關系,注重尋找教育的契機,講究情感溝通的技巧,有效地融化師生之間的隔閡,增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寓教于樂,才能把我們的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個既有健康身體又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