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內涵沿革及其本質哲學

時間:2022-04-13 03:17:00

導語:體育內涵沿革及其本質哲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內涵沿革及其本質哲學

體育的概念是對體育進行理性思維的基礎,是構筑體育理論大廈的基石,體育的概念有其歷史性和時代性。研究體育的概念不僅有利于深刻地認識體育及其本質,而且可以促進體育理論的發展和豐富體育概念的內涵,從而提高體育的社會地位。本文通過對體育概念的歷史回顧和體育本質的哲學思考,為回答“什么是體育”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視角。

1.體育的產生及其各發展階段的特征

1.1體育的產生

體育作為一種人類的活動現象,在人們將之定義為“體育”之前就已經存在。在原始社會,人類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如祭祀、舞蹈等)表達對自然現象的崇拜,從而使自己或部落成員更好地生活,這些活動形式就形成了“最初”的體育。

1.2體育的發展階段劃分及其特征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體育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萌芽時期的體育———原始社會的體育。這一時期體育特征的主要表現為:健身性、平等性和直接功利性。第二階段:獨立形態的體育———私有制時期的體育。這一時期體育特征的主要表現為:階級性、教育性、競技性、娛樂性和健身性。第三階段:現代體育。隨著產業革命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興起、發展,體育形成了自身的科學體系。這一時期體育特征的主要表現為:體育主要關注民族和國家的聲望與地位,這與現代主義追求的民族、國家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各國爭相發揮體育的政治、經濟功能,使體育為國家、民族利益服務。于是,一方面促進了競技體育和職業體育的高度繁榮,而另一方面與普通大眾息息相關的大眾體育卻滯后于前者的發展,個體的體育活動、對體育的物質的、精神的需要被弱化。第四階段:后現代體育。后現代體育是“后現代主義”泛文化思潮影響下的產物。這一時期體育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提出“以人為本”的體育觀,逐漸弱化體育的政治、經濟、民族等宏大主題對體育的束縛,轉而關注個體的體育活動,通過改進體育的工作觀念,促進個人全面發展,使體育進一步為增進個體的身心健康服務,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

2.體育概念的沿革

事物的概念就是對該事物最簡潔、最濃縮本質的集中體現。而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它產生、發展和不斷演變的歷史,科學的迅速發展必然伴隨著許多新名詞的誕生和原有概念的變化,體育也不例外。我國對體育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期的25年里,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0年,胡曉風先生在《關于體育科學體系的若干問題》中指出:體育是一種寓教育于運動之中的社會現象,是通過運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一種社會現象。1982年6月,林笑峰先生在《體育和體育方法》中將體育定義為:體育是身體教育的或體質教育的簡稱,指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傳授增強體質的知識、技能和運用這些知識、技能實際鍛煉身體的過程。《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表述“體育”:

①以發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項活動來實現。

②指體育運動。1982年7月25日至8月2日在煙臺召開了全國性的學術會議,會議的重點是研討“體育理論”,對體育的概念問題的統一認識進行審議,但未得出一個統一的概念,然而會后在全國的體育理論界中形成了一個“共識”———體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體育包括:身體教育、身體鍛煉、競技體育、休閑體育等內容。這些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及有關的理論書籍、教材中就有所體現。第一階段的體育概念重點強調了體育的教育功能,對當時的學校體育是有貢獻的,它把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分開,為體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爭得一席之地,對“”后恢復學校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把體育只當作是體質教育是不全面的。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1986年3月第三次印刷的《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中寫到:在中國,體育的廣義含義與體育運動相同,包括身體教育(狹義的體育)、競技體育、身體鍛煉三個方面。身體教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相結合成為整個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促進身體全面發展、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技能,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堅強意志的一個教育過程;競技體育指為了最大限度地發展和不斷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能,以取得優異運動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身體鍛煉指以健身、醫療衛生、娛樂、休息為目的的身體活動。1988年8月曹湘君先生在《體育概論》中將體育定義為:體育(廣義的體育亦稱體育運動)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和促進精神文明為目的的一種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它是社會總文化的一部分,其發展受一定的政治、經濟的制約,也為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服務,其包括體育(狹義)、競技運動、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第二階段,隨著人們對體育認識的不斷深入,體育概念的內涵在不斷地擴大,從體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到體育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提高了體育的社會地位。這三個概念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中國的“大體育觀”概念已經確立,即體育包括狹義的體育、競技體育、身體鍛煉和身體娛樂并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這種劃分遭到任海先生的批評“:這種不合邏輯的劃分將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和大眾體育人為地割裂,歪曲了他們之間的聯系。”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概論》中的定義: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毛鵬先生認為:體育是從身心發展出發,以身體活動為內容進行的教育活動。《韋氏大詞典》對體育的定義是:體育是教育的一個方面,它采用身體活動和有關經驗從心理上、體力上、道德上、精神上、社會上來使個人充分發展,使他成為國家和世界的一個有用公民。我國學者李農在他的《從教育的“人化”看體育概念》一文中指出:體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根據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規律,達到促進全面發展、提高身體素質與全面教育水平,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能力,改善生活方式的一種社會活動。1999年,韓丹在《論中國體育:一分為三》中表述:學校體育就是在叫做學校的社會組織里,由體育教師按照教學計劃,依照教材按課時規定對所有學生進行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活動。社會體育是指學校之外所有社會成員以增進健康為主要目的的體育活動,這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復雜結構的社會事項。競技體育是指為培養優秀運動人才,創造優異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其根本任務是為國爭光。2004年,熊斗寅在《體育概念的整體性與本土化思考》中指出:體育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它以身體和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根據人體生長發育、技能形成和技能提高等規律,達到促進全面發育、提高身體素質與全面教育水平,增強體質和運動能力,改善生活方式與提高生活質量的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意識的社會文化活動。第三階段,對體育的定義突出“以人為本”的體育觀,它將體育歸入教育、文化、社會現象之中,不僅肯定了人的個體發展,而且肯定了社會對人的發展的社會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統一,同時還注重了健全的生物觀、心理觀和社會觀的統一。通過對中國體育概念的歷史回顧,可以看出: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認識在逐漸加深,因此體育的概念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體育的內涵隨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地擴大,從體育的娛樂性到教育的組成部分再到文化的一部分;研究體育的視角也逐漸地擴大,從體育的生物學、教育學角度到心理學、社會學再到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者的結合;人們不僅注意到體育與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聯系,同時也注意到體育內部各組織部分之間的研究。

筆者認為,確定體育的概念要考慮以下因素:

①概念建立在歷史學的基礎上;

②概念與人類和社會的發展相一致;

③概念高度概括本門學科的文化、行為特征;

④概念有明確的目的性。體育的概念是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它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決不是一個僵化的,從古代到近代以至未來都一成不變的概念。因此,我們在認識體育的概念時應該運用“發展”的認識論。中國偉大的領袖、現代歷史巨人給體育留下了兩句言簡意賅流傳深廣的名言:“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前一句屬自然科學視界,而后一句則切近現代人文主義的精靈。我們在考察體育的概念時,應該堅持發展的觀點,具體地、歷史地看待體育。在理解什么是體育時,既要看到他的強身性、游戲性和娛樂性,又要看到他的教育性、規則性、競爭性,同時又要堅持人文主義的原則,從人出發,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體育的終極目的。

3.體育本質的哲學思考

體育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形態,一種文化實踐(同人類通過勞動改造和創造環境一樣)在不斷地改造和創造著環境———人類自我的個體生理、心理環境和社會群體的生理、心理環境,其意義和價值在于維系人類的健康,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對體育的物質上的、精神上的需要、享受和發展。體育的本質是體育本身固有的、具有穩定性的、決定體育性質和發展的根本屬性。討論體育的本質,只有上升到哲學層面才能夠真正準確地把握其本質,通過哲學思考,概括體育的共同屬性,從而真正揭示體育的本質。有關本質問題的探討,現在哲學界比較流行的有兩種觀點: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下面從這兩種哲學的觀點來看體育的本質。

3.1從哲學的“本質主義觀”看體育的本質

哲學的“本質主義觀”也稱“本質先于實在論”,即現象和本質的劃分。哲學家認為我們感知到的多種多樣的事物只不過是“現象”,存在于現象背后的統一的普遍的“真相”才是真實的存在。在本質主義看來,現象背后的實體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構建理論體系時,這種作為本質的實體是一種設定、一種預設,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形而上學的方法論把事物之間看成是截然分開、彼此互不聯系的孤立部分,只見部分不見整體,看不見個別事物間的聯系;在事物之間的異同關系上,認為同是絕對的同,異是絕對的異,看不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辯證關系。本質主義的哲學觀在看待體育的本質時運用的是“經驗歸納法”,它從研究現有的體育事例中總結出體育現象的共同性,將體育的本質歸納為:體育無論是對身體的教育還是通過身體的教育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體現了體育的共同點———“身體性”特征,所以將體育的“身體性”看作是體育的本質。本質主義哲學觀的缺陷:從“存在”入手,研究體育本質問題,把體育的存在看作是現象背后某種靜止的、孤立的絕對實在,不用思維的辯證法正確處理體育存在的相對與絕對、個別與一般的矛盾,因此在理論上陷入二元分裂的處境;同時,本質主義哲學觀最終必然把存在歸結為存在物,而把“人”的存在忽略。我們對“本質主義哲學觀”給出的體育本質進行探討:首先,它強調了體育的“身體性”,即“身體”的本質,而把“心”的智力性活動從理論上排除在體育之外,這與體育的實踐發生了矛盾;其次,它把“身體性”這種實體看作是決定性的東西,把人的主體性活動和意義給抹殺,而體育從產生時起就是人的活動,是人參與其中的活動,沒有人就無所謂“體育”。

3.2從哲學的“反本質主義觀”看體育的本質

哲學的“反本質主義觀”指的就是主張放棄內在與外在、事物的核心與其他邊緣領域之間的區別以及本質與現象區別的做法。它從根本上否定本質與現象的區別———即根本上不存在我們所說的“現象”與“本質”。反本質主義者認為,可以吸取“解釋學”的方法來“建構”體育的本質問題。“解釋學”表示的是這樣一種愿望,“由認識論的撤除所留下的文化空間將不被填充”,即解釋學不是取代現存“范式”的另一種“范式”,而是一個為實現“無范式”而進行的“解構”工作本身的名字,它意味著如果本質主義的哲學任務強調“研究”,解釋學則提出了“對話”的概念。現代解釋學主要觀點是強調對象的歷史性和相對性。因此,就“體育”而言,它不再存在現象和本質,看到的就是體育,不管是“身體性”特征的,還是“智力性”特征的,只要在“對話”的基礎上,雙方都承認這是體育就可以。反本質主義觀消解了體育本質的存在,將體育現象和本質合為一體。主體(人)和個體(體育)的存在,無論是認知的主體還是認知對象都內在地嵌于歷史性中。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同樣也反對形而上學的本質主義,但反對的目的在于建構,在于使對立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為中介”,甚至“亦此亦彼”,而不是一句“本質主義”就宣判了傳統理論的死刑。在筆者看來,其實這種反本質主義,在某種意義上恰恰也是一種本質主義。通過兩種不同的哲學觀對于體育本質的不同理解,我們究竟如何看待“什么是體育”這個問題呢?即使我們不能對它下一個恰當的定義,那么應該如何進行對體育的認識呢?不同體育研究領域的人對體育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筆者認為在看待體育的本質時,可以采取“解釋學”的方法,站在“對話”的平臺上,改變雙方的觀點,從而形成一個共同的理解,達成一種“共識”。這是一種從統一性走向差異性,從中心性走向邊緣性,從一元性走向多元性的一種方法。在回答什么是體育這個問題時,我們不是要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而是用這種“平臺基礎上”的多樣性、多視角的理解方式來看待體育的本質,這對于體育的發展是有利的。

4.啟示

4.1在看待體育的概念問題上應采用“發展”的認識論,強調概念的歷史性、發展性和時代性。

4.2在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問題上,應該建立在一種“對話平臺”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提倡多樣性、多視角的理解方式來理解體育的本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