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
時間:2022-11-08 10:53:34
導語: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現狀及發展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全面了解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的總體布局、規劃建設及發展情況,在安徽省第六次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基礎上,分析了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現狀。發現省內大中型體育場館存在著人均場地面積偏少,地域分布不均;區位分布不夠合理,資源缺乏綜合利用等問題。提出了科學規劃場館建設,增加人均場地面積;綜合發展場館功能,促進資源有效整合;提升建筑設計品質,優化場館科技含量等發展建議,為進一步推進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的規劃、建設及發展提供決策建議。
關鍵詞: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發展
從國際體育場館建設趨勢看,各類場館的設計理念不斷創新,設計內容及形式特色紛呈。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設計者們更加注重體育場館的綜合利用,體育場館應盡量滿足比賽、訓練和群眾健身的共同需要,尤其注意滿足不同人群的多重需求;同時注重場館的人性化設計,許多場館的外形設計看似簡潔樸實,內部裝飾亦較平淡,但突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各種創意的人性化設計,既方便場館的使用,又大大提升了場館的運營及管理效率。在使用功能方面,拓展場館的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等多方面的使用功能,在場館規劃建設階段就應為多功能的使用預留設施條件。所以,體育場館的建設設計是后期運營管理的重要基礎。
1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現狀
1.1大中型體育場館的范圍定義
大中型體育場館是指財政投資建設、對外開放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場館,包括各市縣體育部門場館、高等院校場館和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場館;含體育部門管理或業務指導的場館,包括社會投資建設,承擔過相關比賽,對外開放的場館。
1.2安徽省體育場地的建設現狀
本文數據均來源于《安徽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分析報告》2(2015年2月),數據表明,全省共有體育場地53189個,用地面積9268.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92.9萬平方米,場地面積6931.5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1.15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8.82個。對比第五次全省體育場地普查,可知全省新增體育場地29746個,增長率126.9%;用地面積增加4443.2萬平方米,增長率92.1%;建筑面積增加271.9萬平方米,增長率224.6%;場地面積增加3226.2萬平方米,增長率87.1%;人均場地面積增加0.57,增長率98.3%;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增加5.17個,增長率141.6%。表明近五年來,安徽省體育場地建設有了快速的發展。
1.3各地市體育場地的建設現狀
全省體育場地總量的14.8%安慶市以4861個體育場地列全省第二位滁州、宿州、六安和蕪湖分列3-6位;銅陵市有1017個體育場地,是全省場地數最少的城市。全省有宣城、池州、滁州、黃山、銅陵、淮南、蚌埠、馬鞍山和合肥等9座城市達到每萬人擁有10個以上場地的規模;亳州、六安、宿州、阜陽等4座城市人均場地占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各城市中,合肥市室內體育場地數最多,共有709個,占全省室內體育場地總量的16.8%滁州市以439個室內場地列全省第二位,占比10.4%蕪湖、宿州、馬鞍山和宣城分列3-6位;亳州市列最后一位,有75個室內體育場地合肥市室外體育場地數列全省各城市第一位,共有7185個,占全省室外體育場地總量的14.7%;安慶市以4580個室外場地列全省第二位六安市以3746規模室外場地列全省第三位;黃山、池州和銅陵室外體育場地數量較少。合肥市體育場館有觀眾坐席258239個,約占全省觀眾坐席的21.6%;蕪湖市有134795個觀眾坐座,約占11.3%其次為安慶市,有93673個,占比7.8%黃山、池州、銅陵和亳州等4座城市體育場地的觀眾坐席不到全省觀眾坐席的3%。銅陵市每萬人擁有健身路徑器械數最多,達到33.4件;其次為淮北,有26.8件;馬鞍山以26.7件列第三安慶、六安、宿州、亳州和阜陽等5座城市人均健身路徑器械擁有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4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現狀
全省有各類大型體育場館36座,用地面積共計14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共計61.4萬平方米,場地面積共計28萬平方米,共有觀眾席363015個。其中體育場9座,用地面積5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8萬平方米,場地面積19.2萬平方米,觀眾席243208座;體育館25座,用地面積79.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場地面積7.8萬平方米,觀眾席115134座;游泳館2座,用地面積共計5.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場地面積1萬平方米,觀眾席4673座。
全省有各類中型體育場館266座,用地面積共計380.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共計87.3萬平方米,場地面積共計285.7萬平方米,共有觀眾席495094個。其中體育場138座,用地面積319.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7.6萬平方米,場地面積254.4萬平方米,觀眾席399347座;體育館57座,用地面積29.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4萬平方米,場地面積7.8萬平方米,觀眾席81730座;游泳館(池)17座,用地面積5.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場地面積2.5萬平方米,觀眾席6364座;全民健身館54座,用地面積26.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3.8萬平方米,場地面積21萬平方米,觀眾席7653座。
2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存在的問題
2.1人均場地面積偏少
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我省體育場地數量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總量偏少,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15,低于全國1.46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布于皖北地區的場地15286個,占比28.7%,場地面積2004.6萬平方米,占比28.9%;分布于江淮地區的場地23152個,占比43.5%,場地面積2927.3萬平方米,占比42.2%。分布于皖南地區的場地14751個,占比27.7%,場地面積1999.6萬平方米,占比28.8%。從地域上來看,江淮地區體育場地數量和面積接近全省總量的一半,皖北和皖南數量接近。
2.2區位分布不夠合理,資源缺乏綜合利用
全省36座大型體育場館中,有23個分布在居住小區/街道,4個分布在校園,2個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樓院,1個坐落在廣場,6個分布在其他地方。全省266座中型體育場館中,有40個分布在居住小區/街道,190個分布在校園,16個在機關企事業單位樓院,6個坐落在廣場,6個在工礦,1個在鄉鎮,1個在賓館商場飯店,6個分布在其他地方。從全省大中型場館的區位分布情況分析,由于早期市政規劃和經濟快速發展原因,位于工礦、鄉鎮、賓館商場飯店的中型體育場館數量相對偏少,導致部分區位的群眾體育活動場地不足,現有的大中型體育場館中,部分場館由于建造時間較早,功能比較單一,而且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沒有整體綜合開發,缺乏專業的公司進行整體運作,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越來越不能滿足各類健身需求或競技需求。
3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發展建議
安徽省大中型體育場館的發展應遵循規劃、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的趨勢,依據相關國家政策,做好大中型體育場館的全省統籌規劃布局,以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為主線,爭取領導的高度重視,獲得有利的政府政策。
3.1科學規劃場館建設,增加人均場地面積
為進一步深入落實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計劃中對于人均場地面積的要求,安徽省還需“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加大對體育場館的建設力度。江淮地區體育場地應保持“穩中有增”和“提質增效”,同時省內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必須保護生態、因地制宜,與各個城市總體規劃密切結合。省內各地要將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省內各級體育主管部門應進入同級政府的規劃委員會,重大體育產業項目應列入省重點項目庫。省內社會資金投資體育場館建設應按照項目用地性質享受國有投資相關土地政策。建立完善的體育場館建設信息制度,向社會公開,為社會投資公平參與提供方便,并完善社會投資配套政策。省內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相關標準規范配套群眾健身相關設施,對于老城區和近年已建成居住區無群眾健身設施的,或現有設施沒有達到規劃建設指標要求的,要通過增加和改造等多種方式予以完善。要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實現省內體育場館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多樣化。
3.2綜合發展場館功能,促進資源有效整合
安徽省相關職能部門應完善制定相應的具體政策,加快推進大中型體育場館建設進校園,進社區。進一步促進學校體育資源和社會體育資源的整合是解決大中型體育場館日常運營管理的有效途徑。促進各類體育場館資源有效整合的關鍵前提是制定、完善各類機制,形成相關政策導向,積極引導,搭建組織機構,通過各級政府、社會組織等盤活各類體育資源。省內大中型綜合體育設施在建設時要盡可能地規劃在校園內或社區周邊,同時在場館的建設布局上要充分考慮賽后運營管理問題。布局在校園,將會促進學校各類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使廣大青少年受益;布局在社區,能夠保證體育場館在賽后成為社區居民優質的體育鍛煉、休閑及娛樂場所,有利于提高社區的凝聚力,增加居民對社區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增強居民的體育意識,提高社區的社會管理能力。
3.3提升建筑設計品質,優化場館科技含量
安徽省內體育場館在設計、建設中應高度重視科技含量,市場化運作對體育場館的綜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的多種項目綜合運用及與非體育內容的相互融合使用,已是體育建筑的發展趨勢,這些都需要通過體育場館的規劃設計予以充分體現。體育建筑不同于普通民用建筑,其標準化、專業化程度非常高,既要滿足各項體育比賽不同規格對場館的具體要求,同時要統籌電視轉播、燈光音響等專業領域,這些都需要在建筑設計工藝上充分考慮。大中型體育場館日常運營管理的成本大部分是各種能源的使用,應秉承綠色發展理念,盡量減少投入到建筑中的能源使用量,既能保護環境,又能進一步實現場館的可持續性發展。因此,體育建筑工藝設計是貫穿體育場館建設的核心。
4結語
安徽省要根據不同地域的經濟、人文、地理等特點制定因地制宜的建設方案,合理規劃場館規模,科學統籌場館布局,注重場館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充分利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有利形勢,促進省內大中型體育場館的全面發展,進一步發揮省內體育場館協會的紐帶作用,為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更好地貢獻服務,為安徽省社會經濟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趙剛,雷歷.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8990
[2]安徽師范大學六普課題組.安徽省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分析報告[J].2015:48
[3]張仁壽.大型體育場館建設和運營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1):8892
[4]肖淑紅,付群,雷歷.大型體育場館融資模式分類及特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6):1418
[5]譚建湘,霍建新,陳錫堯,王德煒.體育場館經營與管理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80181
作者:王旭 單位: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電力計量技術管理狀況及策略
- 下一篇:電能計量系統技術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