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期圖書館空間服務功能探討

時間:2022-07-02 03:43:43

導語:后疫情時期圖書館空間服務功能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疫情時期圖書館空間服務功能探討

摘要:圖書館空間是具有可塑性和生產性的生命體,包括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圖書館可以通過兩個空間的重構和融合,激活空間自身的生產功能,彰顯圖書館獨特的空間價值和服務價值。在后疫情時期圖書館對服務空間功能的拓展實踐將成為常態并將長足發展。

關鍵詞:空間再造;虛擬空間;實體空間

1圖書館空間理論的發展和實踐

圖書館學一詞最早由德國圖書館學家施萊廷格于1807年提出來的。這是一門以機構命名的學科,傳統圖書館資源、空間和服務是三位一體的。傳統的“通過時間消滅空間”空間認識論將圖書館服務牢牢嵌在僵死的刻板的靜止的作為背景和容器存在的物理空間里,一度將圖書館從理論上推向消亡的邊緣。隨著空間生產理論從自然科學領域跨入到社會科學領域,圖書館作為一種空間的價值得到重新定義并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從關注空間中的對象到關注空間本身,對于圖書館來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法國學者亨利·列斐伏爾(HenriLefebvre)在1974提出了空間生產理論,他認為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產性的生命體,空間的生產不是指在空間內部的物質生產,而是指空間本身的生產,即空間自身直接和生產相關,成為被生產的對象。此后學界對空間認識論開始了深刻思考和拓展,20世紀后半葉,空間研究成為后現代顯學,空間維度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框架之一。米歇爾·福柯、曼紐·卡斯特、沙朗·佐京、大衛·哈維和愛德華·索亞等從不同的角度對空間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拓展到社會學、城市學、文化學、建筑學等諸多學科,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空間理論。空間理論研究對于圖書館的影響是深刻的可達到里程碑程度,圖書館界接受了新的空間理論,結合圖書館實際積極進行空間轉型嘗試。將空間作為生命體來研究,為研究圖書館發展變遷、服務再造、空間整合等提供了新思路,當重新將空間作為對象而非背景研究時,為面向新常態的圖書館服務轉型升級帶來廣闊前景。2005年美國圖書館與信息資源委員會公布的報告指出:“圖書館的空間定位、功能和作用正在發生變遷。”2009年國際圖聯年會主題標志著第三空間理念開始對圖書館空間建設產生了實質性影響。美國大學及研究聯合會從2010年起多次將圖書館物理空間再造與拓展列為未來高等教育圖書館的發展趨勢之一。2014年圖書館和信息資源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圖書館和信息服務的不斷變化》預測,十年之后,很多圖書館將會轉變成學術空間。《2017年美國圖書館狀態報告》強調,高校圖書館繼續分配新空間和重建空間,以支持協作學習、個人學習、由學習伙伴進行的輔導、由教員所教授的臨時課程等類型的學習活動。國內學界對圖書館空間再造的研究始于吳建中對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IC)概念的引入和闡述。從2005年開始,對于IC的研究開始整合服務功能,規劃實體空間,把IC作為一種綜合性服務設施和協作學習環境。2012年開始過渡到學習共享空間(LC)的研究和實施,目前又有知識共享空間(KC)、研究共享空間(RC)、創客空間(Makerspace)等等成為圖書館發展轉型的重要理論支持和實踐途徑。從空間的視角來考察圖書館的發展可以發現,從古代藏書樓到近代圖書館再到當代圖書館,圖書館的發展史是圖書館這個獨特空間被不斷創造、生產的過程,圖書館空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物理空間,而是能夠自身生產的重要資源,圖書館的服務發展一直伴隨著空間生產,圖書館正是在圖書館這個獨特空間被不斷生成的過程中,實現著服務的創造。在“互聯網+”的全球趨勢之下,隨著新技術、新媒介、數字資源等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圖書館走過了從靜態文獻載體在實體空間的保存、組織、管理、揭示到動態數字文獻在虛擬空間的存取、整合、挖掘、發現歷程。經歷了從實體空間到虛擬空間、復合空間的形態發展與轉換。當前階段,圖書館空間是包括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復合空間,是由圖書館進行配置和管理的,具有自身生產能力的生命體。VictorZverevich曾對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下過定義:①實體空間是所有存放印刷資源及傳統圖書資料載體,并提供讀者服務的物理空間的集合,在這個空間里也進行所有圖書館的業務運行,是各種技術及通訊活動的發生場所;②虛擬空間是包括web服務器、計算機內存及存儲空間、通訊頻道、無線wifi等用于支持讀者訪問圖書館的數字化資源的不可見的圖書館空間。在網絡、通訊、云存儲和大數據的應用下,圖書館虛擬空間已成為現實。這是泛在的新型空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實踐中,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并不是界限分明的,IC、LC、KC、RC以及創客空間的建設是個系統工程,是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

2疫情期間圖書館空間服務的開展特征

疫情的突然發生對圖書館實體空間服務是個嚴峻的考驗,作為高度共享實體空間以及空間里的圖書、閱覽桌椅的圖書館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在疫情初期,為加強病毒感染肺炎的防控工作,減少因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的風險,所有圖書館在第一時間選擇了關閉實體空間。然后逐步加大轉向拓展虛擬空間服務,實體和虛擬兩個空間此消彼長,虛擬空間得到長足的關注建設和服務。事實證明,實體空間的關閉并沒有讓圖書館淪到消亡的危地,相反,圖書館虛擬空間服務凸顯成效,許多圖書館做到了“閉館不打烊,服務不缺位,閱讀不停歇”,也使得圖書館空間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和拓展。總結疫情和后疫情時期的圖書館提供和進行的服務,可以看出這段時間圖書館空間服務的特征。

2.1虛擬空間的數字資源整理和展示

虛擬空間服務的基礎是數字資源,為此圖書館需要全力保障數字資源的正常使用,虛擬空間中的數字資源和實體空間的印本資源共同成為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數字資源包括本地數字化資源、開放獲取資源、數據庫商提供的商業數字資源等,大多數的數字資源并不存儲于圖書館所在的存儲空間里,而在各處數據庫商的存儲空間里,圖書館只是提供了一個獲取的途徑和其他虛擬空間里的信息資源進行了鏈接。所以圖書館需要對空間的數字資源重新進行梳理,同時拓展數字資源,重視收集限時免費的數字資源、免費學術資源、各類教學研究及學習類資源等并提供有效地資源使用指引。有些圖書館提供了疫情防控期間圖書館資源服務指南專題網頁,提供結構清晰、內容完整的圖書館資源服務指南。

2.2技術保障數字資源的獲取

圖書館需要選擇和提供基于網絡和移動的技術,開展類型豐富的虛擬空間服務。在疫情期間,圖書館官方微信進入活躍期,成為進行信息推送的主要媒介。對于校外VPN訪問方式得到擴展,一些原本不能校外使用的數字資源也順應形勢,開通了本校讀者校外使用途徑,暢通師生遠程訪問圖書館數字資源途徑。甚至有些數據庫提供了免費使用的服務模式,主要是通過為各個圖書館機構用戶提供不限并發數的機構賬號,以及免費的無IP限制的移動端APP知識服務。此外移動端閱讀得到良好的應用,如掃碼閱讀線上圖書推介,提供流暢的流式媒體閱讀等。

2.3線上預約和線下服務的融合

傳統的圖書館實體空間服務功能在疫情時期換一種方式繼續進行,如紙本資源的外借歸還采取了線上預約,讀者預約進館或約定送書或取書地點,進行不接觸的借還。查收查引科技查新服務對校內讀者提供在線服務,紙質蓋章的檢索證明需要值班人員集中辦理,讀者預約領取等。線上預約和線下服務的融合,保障讀者服務有序運行。

2.4利用微視頻,拓展信息素養教育新模式

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視頻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疫情期間,微視頻也在圖書館得到拓展,如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策劃并制作了多套主題系列的信息素養教育微動畫視頻,包括《MiniClassroom》信息檢索與利用系列微動畫、《漲知識》知識產權科普系列微動畫、《科研小白成長記》科研素養提升系列微動畫、重大項目技術科普微視頻等。全部微動畫由圖書館員自主編撰和獨立制作,可以說是由圖書館虛擬空間生產出的享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自建資源,為文檢授課、知識產權科普、新生科研素養提升以及重點項目技術宣傳等多類應用場景提供了優質的研學素材。此外,舉辦了微動畫制作在線培訓,為圖書館拓展信息素養教育開發了新模式。

2.5新型學術社交分享

疫情期間圖書館館內會議和業務研討、培訓、講座都選擇了在線進行,圖書館界圖情領域會議大量在線進行。在線視頻會議、在線直播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

2.6線上閱讀推廣文化品牌豐富

出現眾多如“不出門漲知識”“閉館不打烊”“在線閱讀”等類似專題閱讀推廣系列推文,產生系列圖書館文化品牌。

2.7知識產權服務探索中加強

隨著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在圖書館的成立,知識產權服務成為圖書館不斷加強的服務內容。疫情期間,圖書館繼續嘗試開展知識產權信息及相關數據文獻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開展知識產權信息素養教育,為重大科研項目提供科研全周期的知識產權信息咨詢服務及為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工作提供協助等等。

3后疫情時期圖書館空間服務新常態

后疫情時期,可以看出,印本資源已經不是信息的主要載體,圖書館實體空間已經沒有了曾經擁有的信息的存儲、整理和傳播的優勢。而虛擬空間跨時空、跨地界、無邊界、泛在的優越性彌補了實體空間內讀者空間的有限,極大限度地發揮了數字資源獲取和共享的長處。隨著印本資源的萎縮和數字資源的增長,以及管理使用虛擬空間的技術在圖書館的應用程度不同,實體空間規劃的不同,兩種空間共存、互動的實現方式也不同,圖書館空間的效能和價值也將有個性化體現。兩種空間的互補和各自發揮所長是優化圖書館空間服務的關鍵。圖書館空間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動態的,也是可以由圖書館進行配置和管理的。圖書館需要謀求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緊密結盟,力求讓人、資源、空間、服務處于高度融合與互動的狀態。圖書館空間再造包括圖書館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重構,通過再造圖書館館舍,重新定義與規劃圖書館實體空間,在圖書館建筑空間設計上尋求突破、顛覆傳統、大膽創新、挖掘潛力。同時通過軟硬件技術支撐和配套服務形成空間管理體系和空間服務模式框架,將實體空間和虛擬空間進行科學設置,給實體空間注入人文關懷,通過服務賦予圖書館空間社會屬性,以激活空間的生產功能。未來信息技術尤其是線上服務的技術支持在圖書館應用和轉換必定會加強。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將共同組成圖書館空間服務的常態服務方式。新空間承載新任務,新服務寓于新任務,發掘圖書館作為場所的價值、服務的價值,是后疫情時期振興圖書館事業良好的機遇。歷史上的每一次圖書館空間改造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時代成因,其過程既呈現出社會對知識不斷的解構再重構的更生過程,也揭示了時代對于知識載體解析與塑造的結果。貫穿其間的脈絡就是圖書館學術思想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革新。圖書館學術思想也隨著其他相關學科的滲透而發展。回顧阮岡納贊在1931年提出的《圖書館學五定律》第五定律:“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不禁驚嘆,第五定律竟然和如今盛行于圖書館的空間理論不謀而合。作者簡介:蔣春林(1971-),女,籍貫:安徽無為,學歷:本科,職稱: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管理、圖書館空間再造。基金項目: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圖書館空間再造與創新研究”(17BTQ020)、2018年華南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項目“傳統文化在智慧圖書館中的場景體驗服務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劉煒,周德明.從被顛覆到顛覆者:未來十年圖書館技術應用趨勢前瞻[J].圖書館雜志,2015,34(01):4-12.

[2]閆小斌.從空間中的生產到空間的生產——圖書館服務轉型的新趨勢[J].圖書館論壇,2015,35(05):27-31,49.

[3]楊有慶,范建剛.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及其影響[J].甘肅高師學報,2011,16(06):124-127.

[4]EdwardW.Soja,索婭,陸揚.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包亞明.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許子媛.空間生產視角下的圖書館空間與服務轉型探討[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4(05):99-104.

[7]吳建中.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03):7-10.

[8]凌征強,盧橋.圖書館空間再造研究綜述[J].圖書館,2018(10):55-59.

[9]王正興,徐紅玉.觀念、形態、功能視閾下的圖書館空間重組[J].圖書館論壇,2018(03):60-67.

[10]徐引篪,霍國慶.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認識過程——兼論資源說[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8(03):3-13.

作者:蔣春林 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