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教學技術
時間:2022-04-24 05:41:00
導語:古代文學教學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代文學系列課程是中文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從內容看有古代文學史、古代文學作品選;從課程性質看有基礎課、選修課、專題提高課等。其課堂教學達成課程目標的主要手段,各門課程之間也有著內在的共通性,所以本文在課程具體內容方面不作過細的區分,而統稱為古代文學課堂。
一、高校古代文學課堂教學現狀
古代文學課程是一門建立時間早,積淀深厚的課程。在以往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該門課程“以文學史為講授的基本線索,作品閱讀分析為主體教學內容,選修課為補充”的基本知識模塊,在教學觀念上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和扎實的文史基礎,要求學生博聞強識。是比較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類型。因此,目前古代文學的教學,基本上是課堂講授為主,學生的學習主體沒能得到應有的體現,教師們從頭至尾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講述,學生則始終以聽課和記筆記為主,一直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現在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多媒體課件,也只不過是披著高科技外套的板書而已。傳統的古代文學課堂的狀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研究還沒有上升到教學技術的層次。很顯然,這種課堂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一是忽略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尤其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是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課堂的時間全被教師所占用,而課后又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學生實踐的機會很少,很難使課堂向課外有效延伸,也很難使學生的知識有效遷移和內化,培養出來的學生則只會掉書袋,缺乏創新能力。
三是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從當今社會對人才需求看,傳統的教學模式也受到嚴重挑戰,隨著人才的社會化、市場化,一方面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另一方面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調專業素養、綜合能力和創造意識。總體看來,高校古代文學傳統的課堂結構還是比較單一的,在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學生綜合能力培養方面存在明顯缺陷,強化課前預習,課中提高教學技術含量,課后練習,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將是我們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課堂教學技術行為的引進
首先要說明,這里所說的課堂教學技術行為其行為主體是教師,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育教學原理和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內外部關系,在個體的經驗及個性、習慣影響下,對實施中的諸多可操作因素進行選擇、組合、運用和監控的行為。它有兩種表征形式,一種是通過言語行為的表征,包括教學語言、講授、提問、課堂討論、辯論等;另一種是非言語行為表征,包括姿態、眼神、手勢、個性及人格傾向等。本文著力探析的是言語表征的幾種常用的課堂教學技術行為
(一)課堂教學語言這時所說的主要是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首先,要明確相關的兩個概念,自然語言一般指日常生活中較為自由隨意的語言交流,其語言表達勿需處理加工,諸如茶余飯后的聊天、親朋好友的交談等。藝術語言一般指社會生活中較為規范莊重的語言交流,其語言表達需要處理加工,諸如播音、授課、演講、影視道白等。課堂教學語言是不同于生活語言和藝術語言的一種說明的語言,它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體。主要涉及以下的規范要求。1.課堂語言表達(1)用規范語言忌方言俚語;(2)重自然本色忌模仿作秀;(3)重流暢跌宕忌平板呆滯;(4)力求弄清字詞讀音,盡量避免誤讀硬傷(相對標準,理想期待);(5)課堂語言應重“態勢語”。2.課堂語言藝術的綜合潛質(1)廣博的知識;(2)深刻的認知;(3)豐富的想象;(4)興奮的情緒;(5)準確的聽知能力。
(二)課堂講授傳統的講授法是一種教師利用自身語言、表情和體態對學生描繪、講解和闡述相關知識技能以及概念規律的教學方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很多新興的教學手段和媒體引入了教學領域并與講授法產生了結合,目前把在教學活動中講授法占主要地位的教學方法統稱為講授法。
- 上一篇:電信局法律進企業實施方案
- 下一篇:古代文學教學古今關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