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娜娜文學主旨思索
時間:2022-05-24 10:18:00
導語:芭娜娜文學主旨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年前的一次文學座談會上,大江健三郎曾這樣講道:“不遠的將來,在日本,能夠構建新小說思想或者思想性小說這種文學世界的,惟有(日本的)年輕女性們”。[1]正如大江先生所言,近年,女性作家們不斷嶄露頭角,成為暢銷書作家,得到芥川獎、直木獎等純文學獎項的肯定,給日本文壇帶來巨大沖擊,成為日本國內社會關注的熱點。芭娜娜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登上日本文壇,其影響力可與村上春樹比肩,被稱為“日本文學天后”。成為一名作家,是芭娜娜幼年的夢想。大人們總是喜歡問孩子“長大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樣陳腐的問題,芭娜娜被問時,總是低聲回答“作家”。隨著時間的推移,1987年,22歲的芭娜娜用筆名“吉本ばなな”發表了《廚房》,獲得第六次“海燕”新人文學獎。接著,與續篇《滿月》、處女作《月影》一起,合成單行本發行。以此為契機,日本國內掀起了空前的“芭娜娜熱潮”。芭娜娜以《廚房》登上文壇之后,她的作品受到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廚房》獲得海燕新人文學獎的時候,評選委員大庭美奈子“被飄散著的年輕的氣息所感動”。中村真一郎對芭娜娜的作品更是贊許道:“芭娜娜用我們這樣老一代的人們幾乎無法想象的感覺和思考,完全無視傳統的文學教養,盡情地去描寫作品,不去在乎是否符合舊觀念所認可的文學規范,正是這種單純天真的逆轉,讓我感受到了新文學的脈搏”[2]。很多文學評論家都為芭娜娜文學所散發的“年輕的氣息”以及“單純天真”所吸引,不過這種新鮮感是否會被后來者所替代呢?事實證明,并非如此。1988年獲得海燕新人文學獎登上文壇之后,直至今日,芭娜娜仍在不停地創作,無論在日本國內還是海外都享有很高的人氣。對芭娜娜文學的研究也不止是停留在表面,而是逐步深入。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貫穿其文學中的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一、死亡與新生
芭娜娜的文學,尤其是前期小說作品中,充溢著“死亡”的氛圍,總是設定例如家人或戀人這樣十分親近的人的猝死。“死亡”這個詞語在文中頻繁出現。處女作《月影》中,主人公早月高中時代的戀人阿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死亡,阿等的弟弟阿柊的女友由美子也在這次交通事故中喪生。《廚房》中主人公美影在雙親離去之后,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但是伴隨著祖父母的相繼離去,最后落得孤身一人。《廚房》的續篇《滿月》的開篇便是:“秋末,惠理子死了”。芭娜娜文學中的死亡,不僅僅是主人公的至親至愛等親密關系的人肉體的消亡,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主人公在死亡陰影的籠罩下,一度絕望,繼而進入一種內心的空白狀態。這樣看來,死亡就可以分為肉體消亡和精神死亡兩種。另外,死亡與其它各層次的要素相融合,通過描寫死亡向讀者傳達生的希望。因此,芭娜娜筆下的死亡并不是與生對立存在的,而是與生隨時交替的關系。正如松本孝幸總結的那樣,“生與死是死包含著生,或者生包含著死這樣<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3]。更重要的是,芭娜娜筆下的故事不僅僅停留在死亡的描寫和死亡的出現,更多的是從死亡拉開序幕,將主人公置于絕境當中,然后,主人公通過夢境、幻想或者其它超能力,逃脫現實的束縛,不斷努力超越自己的內心苦痛,最終心懷希望繼續活下去。因此,芭娜娜文學中反復描寫的死亡,可以說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并沒有給人陰暗的感覺。這種死亡富有深層的含義,那就是“使人想起內心的原始狀態的通道”[4]。
二、成長與戀愛
芭娜娜的前期小說中幾乎都涉及到這樣一個主題,那便是主人公從不諳世事的孩童到自立自強的大人的成長之路。處女作《廚房》的“后記”中寫道:“我覺得克服與成長是對一個人靈魂的記錄,也是全部的希望和可能。我很多朋友都認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激烈地拼搏或平和地抗爭才能夠日益向上……”[5]芭娜娜作品中描寫的主人公都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和危機,開始嶄新的人生。主人公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陷入到何種危機中,都能夠以年輕人特有的活力一次次地戰勝孤獨和絕望。芭娜娜的作品大多描寫年輕的主人公克服各種困難和危機、邁向人生新的臺階的故事。主人公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無論陷入何等艱險中,都有著開辟新的人生的活力,超越孤獨和絕望,最終恢復與周圍人們的內心交流,重獲對人生以及社會的信賴感,在對自我重新定位的基礎上,達到人格的統一。芭娜娜的小說常常又被評價為“戀愛小說”或者“青春物語”,但其描寫戀愛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對愛情加以贊美,因此不能等同于真正的“戀愛小說”。從前期小說來分析,戀愛的設定,大多如夢幻般不真實,并且是極其微妙復雜的關系。例如,兄妹之間或者父女之間的近親相奸、與有家室的年長上司的交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戀愛、異國戀甚至三角戀等。但是,芭娜娜小說中的主人公,無論面對的是多么錯綜復雜的關系,都堅決不會放棄自己的愛情,敢于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大膽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可以說是少女成長為成熟女性的一個很好的證明。
三、喪失與療傷
芭娜娜的小說描繪的是一個溫情而感傷的世界。小說的主人公們都有著纖細敏感的神經。通過細致的描寫芭娜娜讓更多讀者走進主人公的內心。小說中的人物,在開始的時候都有意逃避那些讓自己傷感的事情,選擇若無其事的生活方式。芭娜娜熱衷刻畫的便是這些人的世界,尤其是內心的風景。芭娜娜的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內心受了巨大的創傷。至親離世、雙親離異、喪失愛人或者是陷入錯愛,內心飽受摧殘,患上了拒食癥、嗜睡癥、失語癥或者夢游病等。芭娜娜寫小說,就是為解救這些被煩惱困擾而深陷絕望中的人。芭娜娜在和日本的精神科醫生町澤靜夫的對談中,關于自己的小說中傳遞的訊息,她講道:“人即便陷入苦惱或者絕望,肯定會在哪里被解救的。我不想寫那種沒有救贖意義的小說。盡管是很微小的故事,但那里留著生的希望,我想寫能夠傳遞這樣訊息的小說。”[6]因此,芭娜娜的文學常常被稱作“療傷文學”,芭娜娜本人甚至被稱為“治愈系天后”。芭娜娜本人對于“療傷”這個概念,曾經這樣講道:“若是要我關于‘療傷’說點什么的話,我覺得我寫作最終的目的就是療傷,至于人在什么樣的情形下被治愈,總之,身負什么責任的時候應該就被治愈了吧?因此,或者可能是集中的,或者因人而異,是張弛有道的,我認為這就是療傷。”
芭娜娜寫小說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救贖這些陷入煩惱與絕境中的人們。芭娜娜在和日本的精神科醫生的對談中,曾表示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夠用簡單的故事傳達生的希望。芭娜娜也確實實踐了她本人的創作理想,在她的小說中的主人公雖然被“死亡”以及“孤獨”等陰暗的氣氛籠罩,但通過與周圍人的交流、與他人看到同樣的夢境等靈異體驗,最后得到救贖。無論是死亡主題,還是成長主題,都與“療傷”緊密相連。通過對芭娜娜小說的解讀,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在芭娜娜的小說中,死是生的新起點,描寫死亡即是描寫心靈痊愈的過程。死與生、睡與醒、逃避與面對、喪失與得到……芭娜娜總是高揚后者。因此,芭娜娜又被稱作“療愈系天后”。
- 上一篇:區縣調解員培訓方案
- 下一篇:縣長在城市管理檢查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