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閱讀重視題干要求
時間:2022-06-27 03:30:42
導語:文本閱讀重視題干要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年來,江蘇語文高考的文學類文本,從文質兼美、充滿哲學理性思考的散文《上善若水》,到具有濃郁西南風情的阿城的《溜索》,再到寫抗戰時西南聯大生活的《這是你的戰爭!》,文本的風格一直在變,文本的問題設置方式也一直在變———一般是因文而問,因文設題,學生面對這樣的試題,會有強烈的陌生感,往往無所適從,可能導致發揮失常。其實,到了高三復習階段,學生已經閱讀了大量的文本,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也習得了一些常規的答題方法,對于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答題指導,教師不妨將關注點落在對“題干要求”的分析上,讓學生更有效地呈現自己的文本閱讀經驗,充分發揮它們的“用武之地”。
一、加強審題意識,提高應變能力
每年都“換臉”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設問,在給學生以新鮮感的同時,更多的是陌生感與突兀感,往往會讓學生產生“不知從何說起”的困惑。這些設問本身也是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審題意識,提高他們的應變能力。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圈點關鍵詞,注意問題設問小點的增減
在學生接觸的模擬題中,更多的是傳統的問法、常見的設題角度,當然,問題中也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這些地方正是需要學生仔細加以分辨的。教師應強調對問題中的關鍵詞以及設問小點的增減的分析。不妨比較兩個問題的“題干要求”:《馬羅大叔》一文要求分析畫線句的“表達特色”,《在城市紀念那些農具》一文要求分析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一般而言,分析表達特色是以找出具有特點的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語言特色等為主;而如果直接要求分析表達效果,那就應該在指出特色后將回答的重點移到效果的分析。在學生的實際答題過程中,恰恰有許多學生疏忽了這點,導致回答不全面,或者答得不到位,流于泛泛。
(二)把握關鍵詞含義,關注限定內容
綜觀三年來的江蘇語文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題除了設問變化無窮這一特點之外,設問的切入點小,題目的限制度高,也是一大特色。比如,《溜索》中的設問,“本文用不少筆墨寫牛,這對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各有什么作用”;《這是你的戰爭!》中的設問,“孟弗之與蔣姓學生、蕭子蔚與澹臺瑋的對話場景,對比鮮明,請從學生形象和對話場景兩個方面加以分析”。這兩個問題,給學生規定了分析的角度、答題的方向,學生一定要按照其指向作答,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進行切實的分析,不能拿出老方法、老模式,簡單地遷移。
(三)正確理解問題,學會轉換問法
《上善若水》中,有這樣一問:“文中說都江堰‘才真正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作者這樣評價的理由是什么?”對此問,可逐步轉換問法,從而正確作答。第一次轉換:“評價的理由是什么”也可以表述為“為什么這樣說”。讀過文章,會發現,文中少有直接陳述理由的文字,更多的是對都江堰的情況介紹與贊美。據此,可以進行第二次轉換:“都江堰的哪些特點表現出人類的智慧?”此時,再去文中尋找相關信息,相對就容易得多了。
(四)不懼新問法,通過比較尋找突破口
《這是你的戰爭!》的問題:“文中第③小節師生問答的內容,與上下文的人、事敘寫有何關聯?”問法雖新,其實就是問第③小節師生問答的內容的作用,仍舊是傳統的問法,不過加上了“上下文的人、事敘寫”的限制而已。
二、充分利用文本,找準探究意向
在學生答題過程中,另一大困惑就是對探究題問題的認識。江蘇語文高考直接以“探究”二字設問自《上善若水》始。探究的是“都江堰蘊含‘上善若水’的哪幾層深意”;之后,《溜索》中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蘊和作者的情感指向”,則獲得了大量模擬卷的青睞,類似的問法不斷涌現,學生會產生這樣的判斷:這是探究的一般方向;而《這是你的戰爭!》的探究放在了“自然景物敘寫的深刻寓意”上,我們也可將此看成一個提醒:探究的角度多樣,如何探究,應該從文本具體內容出發,結合考綱的要求,不可拘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探究題,其實還是著重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評價和鑒賞,教師應指導學生找準問題的核心,依靠自己的原有知識積累與能力來解決新問題。比如,《馬羅大叔》中的設題:“小說敘寫馬羅大叔烤包谷的舉動很見匠心。請探究作者這樣敘寫的意圖。”這樣的探究角度看似是新的,但認真思考之后就會發現,“馬羅大叔烤包谷的舉動”是小說中的情節,問這樣敘寫的意圖,其實就是問這樣安排情節的作用。而對這個問題解答的一般思路,學生是不陌生的,完全可以完整地陳述。然而,在答題過程中,許多學生不對問題進行研究,而是貿然地、固執地從“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這些角度展開解答,陷入答題誤區。又如,張愛玲《牛》中的設題:“有人說,張愛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蒼涼’的世界,請結合小說的內容探究‘蒼涼’的具體內涵。”
“張愛玲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文本所構造的世界,“‘蒼涼’的具體內涵”就是對文本中的“蒼涼”做一個多角度的解讀,教師要點撥學生認識到,“結合小說的內容”是一個指向,不妨回顧一下小說的三要素,這其實就是對內涵進行探究的三個角度:結合“人物”,祿興賣牛、租牛,祿興娘子的哭表現的是人物的境遇凄慘;結合“情節”,祿興的死讓人感受到結局蒼涼;結合“環境”,小說中既有社會環境的交代:“天貴娘子說過的,要借牛,先付租錢”,又有自然環境的描寫:“涼潤的晚風”、“黃黃的月亮斜掛在煙囪,被炊煙熏得迷迷蒙蒙”等,這些都為小說營造了凄涼的、暗淡的氛圍,讀來讓人不勝唏噓。除此之外,再結合張愛玲小說敘述的特點,不難體會出蒼涼的多種內涵。而學生若沒有對問題細加分析,將自己原本可以作答的問題答得不知所云,十分可惜。高考在即,在文學類文本閱讀題的訓練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更多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調動已有的閱讀經驗,為提高閱讀能力、掌握答題技巧夯實基礎。
- 上一篇:網絡經濟下經濟提升方式
- 下一篇:山區土地出讓情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