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與人文素質教育

時間:2022-06-30 08:26:53

導語:漢語言文學與人文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語言文學與人文素質教育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中的代表,其對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質的提升作用不可取代。當代大學生在人文素質方面存在有多種問題,通過漢語言文學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提升尤為必要。

1當代高等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問題

1.1缺乏健全人格

現在許多大學生對于社會中的美丑善惡是非標準定位不準確,缺乏獨立健全的思想,更多學生追求所謂的自由個性,形成了比較惡劣的行為作風及不文明舉動,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相對脆弱,在接受某些打擊后或者一蹶不振或者報復打擊,這些都是人格不健全的體現。而屢見于報道的學生偷盜、搶劫、綁架事件的發生也讓高校教育者感到痛心。思想的墮落腐化更是在社會不良影響的帶動下逐漸加深,特別是現在的“女大學生”似乎成了一個最具有諷刺意味的名詞,各種包養女大學生、女大學生坐臺的報道屢見不鮮,這種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錯位是當今教育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2迷茫的理想信念

如今的大學生最長掛在嘴邊的詞就是“郁悶”,對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沒有了更多的追求,課程選擇和學習及擇業目標把握上缺乏進取心,將人生的基本目標定位在了混文憑拿學位證上,甚至將“60分萬歲”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個人理想和信念逐漸淡化,更多學生價值觀開始轉變,將拜金主義奉為自己的行為坐標,還有學生在安逸的生活中失去了自我,沒有學習生活及奮斗的目標和方向,以至于更多面臨畢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前都感慨沒有珍惜大學時光。

1.3失衡的人文素養

已經有學者指出,學生的人文素質容易受到專業教學的影響,過窄的知識面影響學生學術視野的開闊,過少的漢語言文化教育使學生人文素質不能提高,過強的制度限制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1]。大學階段學生課程專業性很強,特別是理工農醫類學生,接觸人文教育機會不多,在全面素質培養中就會出現失衡。有些學生文學水平及人文素養出現倒退,甚至不具備最基本的文學常識及藝術欣賞能力,這在今后走向社會和個人日后發展中必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2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的人文素質教育

2.1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素質教育是為了能夠讓大學生在專業知識充分掌握的基礎上使全面素質提升的教育,專業知識同素質教育應是相輔相成互相協助的,教育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核心,幫助人掌握專業知識同時使人更好的生存發展[2],要想成為健康全面發展的人必然需要在素質教育上投入精力。漢語言文學教育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最為有效的工具,在目前眾多高等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教育以大學語文為主,其在培養人文精神及素質教育上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通過大學語文教育,學生可以熟練掌握漢語言文學中的基本知識,通過學習陶冶高尚的情操,使自我的精神得到涵養,并且能夠影響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因此漢語言文學顯得尤為必要。

2.2漢語言文學教育人文素質的培養功能

通過以大學語文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主旋律中愛國主義情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語文》中始終都以此作為軸心,比如其中愛國詩人屈原的《桔頌》,史學家司馬遷的《蘇武傳》,文天祥的《正氣歌》等無不謳歌了歷代人物熾熱的愛國情懷及民族氣節,更有文學作品對祖國的壯麗山河進行了描繪,都體現出對國家的深情,這些內容可以使學生心靈得到洗滌,增強民族自信心,充滿愛國熱情[3]。

2.3漢語言文學教育尷尬處境

目前高等院校中對于漢語言文化的教育中存在的尷尬就是其地位的低微得不到足夠地重視,大學生對大學語文這門選修課一直帶有一種混學分的態度,而且有的學校甚至是將大學語文課時壓縮以迎合學生的口味,眾多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是麻木不仁,上課睡覺聊天玩游戲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或者是被其他的課程堂而皇之的取代,這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溝通渠道是一種根本上的破壞,被邊緣化的結局必然是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得不到及時的灌溉,全面素質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3加大漢語言文學教育力度提升學生人文素質

3.1選擇優秀教師任教

課程的教學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授水平,同一篇文章由不同教師講述帶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漢語言文化教育本身要求教師自身文學素養夠高,并且要博覽群書且對文字有很好的駕馭能力,所以對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是一種考驗。選擇優秀教師任教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進課堂氣氛,在其淵博的學識下對整個課堂也就有更好的控制能力。以往在老清華、老北大,大學語文這門課都是由大師級人物如聞一多、朱自清等傳授,而且這堂課一直被認為是最受重視且要求最高的課程,當時的學生在大師的帶領下暢游文學天地,對自己素養的提升有很大的提升。在今后的漢語言文學教育中若要想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優秀教師任教是非常有必要的。

3.2教材內容合理取舍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選修課,因課時有限所以需要對相關篇幅做出取舍,而應該怎樣選擇最佳的方式是將權利留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篇章進行講解,在課堂講解中重點加強對有感染性啟發性的文章進行講解,盡量做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選擇合適的科目也可以讓學生和老師之間更好的互動,增進課堂的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在輕松的環境下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教育。

3.3考試方式改革

高校大學語文都是作為選修課教授,其考試適宜使用比較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有很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是閉卷考試,這種考察方式對于學生來講是最為反感的,而且在學習初期如果預知到最后要閉卷考試也會失去學習的熱情和欲望,因此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不宜選擇。適當采取多樣形式比如通過平時的上課學習程度及最后的掌握程度綜合的方式,靈活使用諸如在課堂上的回答問題次數,讀書筆記等,最后課程結束后的學習后心得等等綜合評定學生的掌握能力,并且不必要非得嚴格按照分數來劃定成績,可以采取分級的形式,分為甲乙丙或者ABC登記成績,學生之間成績差異不會太大,在心理上也能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

總之,隨著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大學語文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將在對學生人文素質引導和提升上做出更多的貢獻,高校要加強對該類課程的投入力度,爭取能夠通過漢語言文學教育培養更為優秀的高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