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類節目編導
時間:2022-07-17 10:18:50
導語:方言類節目編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底,廣東省教育廳、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組織起草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據報道,該規定已上報廣東省政府,并將于2012年3月1日起在廣東實施。其中的第11條第2款規定:“使用方言播音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部門或者省廣播電視部門的批準”①。也就是說,廣播電臺、電視臺及網絡音視頻節目要以普通話作為播音、主持、采訪的基本用語,如果使用方言制作廣播電視及網絡視頻節目,則須獲得有關部門的批準。雖然,在《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中“沒有任何限制使用方言的條款”②,但是,該規定的在網上再次引發了“推普廢粵”的論爭③。爭論愈演愈烈,以至于廣東省政府新聞發言人、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張愛軍不得不出來表態:普通話與方言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推廣普通話和弘揚包括粵、潮、客等在內的嶺南文化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所謂“推普廢粵”從來就是一個偽命題,“廢粵”根本就不存在④。2010年以來發生的兩場“推普廢粵”的論爭都源自有關部門對廣播電臺、電視臺方言節目的限制,由此引發了我們對方言電視節目的思考。
一、方言電視節目現狀
我國方言電視節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有關部門同意后開播的方言節目,例如2006年12月8日開播的第一個經廣電總局批準的方言頻道———泉州電視臺閩南語頻道⑤;另一類則是未經有關部門許可而播出的方言節目,例如方言電視劇《士兵突擊》等。有關部門所要限制的是后者,本文將要討論的也是這類節目。顯然,這類節目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與推廣普通話、漢語規范化的方針相齟齬。我們認為法規雖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還是可以從學術角度對這類節目進行探討的。從節目形態來看,方言電視節目主要包括方言電視新聞、方言電視綜藝,方言電視脫口秀、方言電視欄目劇⑥、方言電視譯制片、方言電視劇等節目。方言電視新聞節目有杭州電視臺西湖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等,方言電視綜藝節目有湖南衛視的《越策越開心》等,方言電視脫口秀有重慶衛視的《生活麻辣燙》等,方言電視欄目劇有遼寧衛視的《劉老根大舞臺》等,方言電視譯制片有美國卡通片《貓和老鼠》,方言電視劇有《孽債》等。因為方言電視新聞和方言電視劇是方言電視節目中的兩大亮點,所以我們重點介紹這兩類節目。我們先來介紹方言電視新聞節目的現狀。最早在地方衛視播出的方言電視新聞節目當屬湖南衛視2004年改版后的《晚間新聞》⑦?!锻黹g新聞》中的記者并不出鏡,而是讓新聞當事人用各自的方言來講述新聞,于是湘方言、上海話、東北話……應有盡有。同年,杭州電視臺西湖頻道推出了一檔方言電視新聞節目———《阿六頭說新聞》。該節目采用杭州話播出,語言犀利風趣。《阿六頭說新聞》僅用5周時間就登上了杭州地區收視率排行榜(位列前四名),后又在兩個月內升至榜首,而后收視率一直保持在10%至12%以上的高位⑧。該欄目被認為創造了中國電視新聞收視的奇跡。地方電視臺群起而效之,據說當時曾有20多家媒體到《阿六頭說新聞》欄目組取經。此后,廣州電視新聞頻道的《新聞日日娣》(2004)、四川電視臺的《經濟麻辣燙》(2004)、無錫電視臺的《阿福聊齋》(2004)、寧波電視的《來發講啥西》(2005)、齊魯電視臺的《拉呱》(2005)、昆明電視臺的《我挨你說》(2006)、吉林衛視都市頻道的《說實在的》(2007)等方言電視新聞節目陸續開播。一時間,用方言播報電視新聞成為引人注目的新亮點。我們再來介紹方言電視劇的現狀。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熒屏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扮演領袖的演員為追求形似而模仿各位領袖的方言。而后,又有了吳語版的《孽債》、重慶話版的《傻兒司令》等各種題材的方言電視劇。近年來,隨著《士兵突擊》、《武林外傳》、《我的團長我的團》、《永不磨滅的番號》等電視劇的熱播,“方言”成為一些電視劇吸引觀眾的看點。
在方言電視劇熱播的同時,領袖題材電視劇中的偉人卻逐漸開始說普通話了,例如《中國1945重慶風云》電視劇中的、、等都說普通話。這或許是迫于衛視禁播方言電視劇的壓力,或許是編導認識到了方言電視劇的局限性。同時,還有些編導采用了折中的策略來改良方言電視劇,即將電視劇中的方言語碼⑨改為普通話語碼,而將具有區別性特征的方音、土語點綴在普通話語碼之中。例如電視連續劇《走西口》、《盤龍臥虎高山頂》這兩部電視劇以普通話為主要語碼,同時保留了山西、陜西話中的個別方音及土語詞,比如劇中把“我”都讀成了〔η〕。我們聽到這些具有區別性特征的方音、土語就知道故事發生在山西、陜西一帶。盡管,這種改良仍然不符合有關部門的規定,因為使用了“不標準”的普通話,但是,相對于方言電視劇而言,還是有了很大改觀。從語碼使用的情況來看,在方言電視節目中,既有使用單一方言語碼制作的節目,例如齊魯電視臺用濟南話制作的方言電視新聞節目《拉呱》(2005);也有綜合使用多種語碼制作的節目,例如電視連續劇《武林外傳》,該劇中能夠大致確定的方言口音就有20多種⑩。據調查,公眾感覺在影視劇中最火的方言依次是東北話、四川話、粵語、陜西話、河南話、山東話、天津話、湖北話、上海話和唐山話瑏瑡。
二、關于方言電視節目的論爭
十余年來,關于方言電視節目的論爭潮起潮落。目前,不僅沒有退潮的趨勢,反而愈演愈烈,甚至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方言電視節目的論爭緣自法規與現狀之間的矛盾。2000年10月31日,在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關于語言文字的專門法規,其中第12條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痹摲ㄒ幋_立了普通話的法定地位。但是,在該法規實施之后,仍然出現了前文所描述的方言電視新聞、方言電視劇等方言電視節目熱播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廣電總局在2004年10月18日、2005年9月10日和10月8日三次發出通知,重申在廣播電視節目中不得使用方言瑏瑢。2009年7月,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強調說,電視劇(除地方戲曲片外)要以普通話為主,一般情況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標準的普通話;領袖題材、少兒題材的電視劇以及電視專題片等一律要使用普通話瑏瑣。2010年6月,廣州市政協就提升廣州亞運會軟環境等問題進行調研,并在官方網站上進行“關于廣州電視臺播音情況的調查”。7月5日,廣州市政協提交了一份《關于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提案,其中包括《關于廣州電視臺綜合頻道應增加普通話節目播出時段的建議》。2011年底,廣東省教育廳、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起草了《廣東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規定》。有關部門的三令五申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方言電視節目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們先來看業界的反映。有編導認為應當自覺遵守國家法規,并表示將正在拍攝中的方言電視劇制作成普通話和方言兩個版本;也有導演、演員大呼遺憾,例如方言電視劇《山城棒棒軍》的導演束一德明確表示將繼續用方言拍攝續集。而由他執導的方言電視劇《傻兒司令》獲得了全國新時期電視喜劇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方言電視劇《山城棒棒軍》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新時期電視喜劇獎。這些獎項表明了業界對這兩部方言電視劇的肯定。在2004年8月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評選的“全國百佳欄目”中,方言電視節目《霧都夜話》、《生活麻辣燙》、《越策越開心》和《阿六頭說新聞》都榜上有名瑏瑥。
在“撐粵語”活動中,廣州電視臺《新聞日日睇》欄目主持人陳揚(2010)在微博上呼吁廣州市民參與市政協關于廣州電視臺播音情況的調查,一起來捍衛粵語瑏瑦。廣州電視臺主播王燕(2010)連發微博:“一種語言代表一種文化,是廣州人都要撐粵語?!爆伂憿炍覀冊賮砜磳W術界的論爭。邵培仁、李雯(2004)瑏瑨認為,媒體應該貫徹執行國家法規,發揮推廣普通話的示范作用;在廣播電視中使用方言不僅消解了大眾媒體的語言示范功能,而且還將非方言區的受眾排斥在外;保護方言不宜使用廣播電視這種大眾媒體。《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9)》“影視劇語言狀況”部分的作者張軍(2010)指出,熱衷于方言秀的影視劇一般都以反映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為內容,帶有地方性、草根性和輕喜劇色彩,但若演變為“為方言而秀方言”就值得商榷,要“杜絕與《國家語言通用文字法》規定不相符合的現象”瑏瑩。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陳章太(2010)認為,要根據國家語言文字工作的方針和推廣普通話的形勢,宏觀地把握影視劇中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從20世紀50年代推廣普通話至今,普通話使用能力和認同程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推廣普通話需要影視劇繼續發揮好榜樣作用瑐瑠。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游汝杰(2010)則更贊同“推廣普通話,善待方言”的提法,提倡將普通話用于正式場合或公共場合,方言用于私人場合瑐瑡。而蔡尚偉、王淑萍(2006)則認為方言和普通話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廣播電視固然有推廣普通話的使命,但也有保護民族文化的責任。他們甚至認為方言節目不失為保護方言的一種載體瑐瑢。學者梁文道(2010)指出方言和普通話處于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影視作品中也是這樣。語言的選擇與商品的供需關系是一樣的,有需求就有引入的必要。如果不讓方言進入重要的平臺,那么就會間接地催生地域偏見和階層歧視,久而久之甚至還會導致方言的消失,如此則是中國文化的一大損失瑐瑣。最后,我們來看民眾的意見。2005年以來,上海人表示出對“上海話要消失”、“孩子說不來上海話”的擔憂,于是掀起了“保衛上海話”、用上海話播新聞的浪潮。2009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新聞社區進行過一項關于方言的調查。結果顯示,在5557位被調查者中,52.2%的人認為方言契合了普通人的故鄉情懷;62.0%的人認為影視劇人物說方言更真實、更貼近普通人的生活;35.2%的人認為影視劇開始更關注民眾生活的參差多態;34.5%的人認為說方言更傳神,同時也打破了過去普通話一枝獨秀的狀況瑐瑤。2010年,廣州市政協針對“增加普通話播音時間的建議”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支持者占20%,反對者占80%25。2011年7月11日晚8時,南方電視臺《今日最新聞》節目進行了“粵語真的岌岌可危嗎?”的調查,不到半個小時,五千多觀眾投票說“是”。接著,廣州、香港先后爆發了“撐粵語”事件。7月16日和25瑐瑥日,廣州市民在街頭舉行了“撐粵語”游行;8月1日,香港也發生了游行活動?!皳位浾Z”由網上輿情變成了街頭行動瑐瑦。但是,也有市民對此表示質疑,廣州市民張潔敏問道:“推普當真就等于要滅亡白話,當真就是當盡滅廣府文化嗎?這里面有必然的對立關系嗎?”瑐瑧這場曠日持久的論爭,目前尚無定論。正如《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所說:“爭論并未停止,問題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三、把握好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
方言電視節目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語言多樣性、受眾需求多樣化的一種表現。我們在把握方言與普通話關系的同時,還要考慮受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尊重傳播及藝術創作規律,這樣才能處理好普通話節目與方言節目的關系,才能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現代漢語除普通話之外,還包括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七大方言。普通話與方言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普通話是建立在方言的基礎之上的,它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的標準語。普通話要生存、發展,就要不斷地從方言中吸收養分。事實上,有些方言詞語已經進入到普通話的詞匯系統中了,例如在《現代漢語詞典》初版中,編者曾將“浴缸、眼屎、老板、扯淡”等詞標注為方言詞,但是在1996年的修訂版中,編者就不再將這些詞標為方言詞了瑐瑩,這說明它們已經進入普通話的詞匯系統之中了。普通話從方言中所吸收的不僅僅是詞匯,還有語法結構,例如“V+掉+了”(如“輸掉了”)結構就來自吳語的“輸脫哉”。普通話的語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只不過其中的輕聲、兒化比北京音要少些罷了。同時,我們還認為方言是不可能為普通話所取代的。雖然,推廣普通話的勢頭極其強大,以至于有些方言區的年輕人已經不會講家鄉話了,甚至還有人擔心方言瀕臨滅絕。然而,據“普通話普及情況調查項目組”的調查顯示:“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并沒有因為普通話的推廣而萎縮,甚至在部分地區還有增強的趨勢”瑑瑠。例如在河北,2000年能用方言交談人數的比例為81.81%,2011年上升至86.31%瑑瑡。據作者說,這是因為人們有了保護方言的意識。語言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系統,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老的方言可能會逐漸消失,而新的方言卻還會不斷出現的。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新的地域變體將會不斷產生,川普等地方普通話就是很好的例子。普通話與方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長期共存的關系,因此,我們同意“推廣普通話,善待方言”的提法。但是,我們并不贊同將方言限制于私人場合的倡議。對于其他場合究竟是說普通話,還是說方言這個問題,本文暫不討論。在這里我們只討論方言電視節目。
對于方言電視節目,我們認為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更不能一刀切。而應該根據受眾的需求、傳播及藝術創作等規律以及方言在電視節目中的作用來考量。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要實現傳播信息、娛樂、消遣等功能,在語言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盡量讓受眾都能夠聽得懂。在這一點上,普通話的確具有極大的優勢,它沖破了方言的阻隔,讓不同方言區的受眾都能夠聽懂、看懂電視節目。而方言電視節目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具有普通話無法替代的功能,另一方面它也將方言區以外的受眾排斥在外。正因為如此,電視連續劇《孽債》在推出了吳語版后,又制作了普通話版。同時,用普通話制作的電視節目還滿足了部分受眾學習普通話的需求。據調查,看電視聽廣播已經成為了人們“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途徑”瑑瑢。然而,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的要求絕不僅僅是聽得懂,更不僅僅是以此來學習普通話。受眾對于電視節目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也是現代大眾傳播出現分眾化、窄播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半S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和群體的分化、技術的進步和受眾的信息需求的多樣化,大眾傳播開始向分眾傳播轉變,這種轉變可以說是媒體和社會發展的第二次進步”瑑瑣?!叭藗円话阏J為,從寬播到窄播,從大眾到分眾到小眾,直至一對一的傳播,是大眾傳播或者是傳播發展的一個趨向?!爆儮灛幏直妭鞑サ奶攸c是信息傳遞從多點到多點、體現出不同的差異及對個性的尊重。分眾化的傳播趨勢決定了方言電視節目存在的合理性。對方言區的人來說,收看方言節目,覺著親切,覺著過癮。正如滬語電視情景喜劇《新老娘舅》的制片人尹慶一所說“畢竟老百姓離開了上海話,連有些意思都表達不清了。”瑑瑥又如,對重慶人來說,看普通話版的《傻兒司令》、《山城棒棒軍》,猶如喝白開水,重慶人特有的幽默、機智蕩然無存。這主要是由于方言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能夠折射出濃郁的地域文化。
方言電視節目滿足了人們的方言情結。我們建議有關部門根據分眾傳播的規律來把握普通話電視節目與方言電視節目的關系,在將普通話電視節目作為主體的同時,為方言電視節目保留一席之地,滿足受眾不同的文化需求。在把握普通話電視節目與方言電視節目關系的時候,我們還要充分考慮藝術創作等規律。比如,在有些電視劇中,方言具有塑造人物形象、構建人物身份、表現地域特色、推動劇情發展的功能,而這些功能是普通話所無法替代的。我們認為電視劇首先是藝術作品,其次才負有推廣普通話的使命。電視劇中人物的語言應該遵循藝術創作的規律來設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雖然,電視節目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現實語言生活,但是,目前方言電視節目的數量并不多,傳播范圍也很有限,普通話在電視節目中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地位。因此,我們認為在衛視等頻道播出一定比例的方言電視節目,對推廣普通話、漢語規范化的方針影響并不大,然而卻能夠滿足受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有助于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
- 上一篇:婦幼保健站全年工作打算
- 下一篇:數字電視寬帶網認證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