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對科技文化的需求與獲取路徑
時間:2022-08-06 03:53:40
導語:農民對科技文化的需求與獲取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信息化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國家通過實施科技培訓工程、發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加強科普示范基地建設等手段,推動我國各地區農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升。了解農民對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情況,從而更好地為農民提供有效的科技信息服務,為“農家書屋”數字化工程建設提供經驗借鑒,對保障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科教興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1-3]。
1研究對象與方法
為進一步了解廣大農民最真實的科學文化知識需求,全面考察農民信息化水平和條件,中國科協信息中心、中國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科普聯盟、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和中國農科院信息所聯合開展全國范圍內針對農民科技文化知識需求的專題調研。
1.1研究對象2011年4—8月,項目組分赴海南、遼寧、陜西等地開展問卷調查,歷時5個月,行程遍及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2個市和區縣。抽樣人群主要選取2種:一種是以創業為代表的農村精英農民,包括村官、種養大戶、科普帶頭人、農技協帶頭人、創業農民;另一種是普通大眾農民。其中精英農民是農村中科學文化水平較高、競爭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的群體代表,具有承擔深入開展農村科普工作、促進科技文化知識在農村地區應用推廣的技術和能力,因而選取比例較高,達70%。
1.2研究方法調查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調查包括實地調查和個案訪談,定量分析則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對象取自1800個參與“三農”網絡書屋建設與信息技術科普培訓項目的人員,抽取約1/3的樣本進行采訪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共計700份,回收有效問卷623份,回收率為89%。
2問卷分析
2.1閱讀偏好為調查農民閱讀方式是繼續運用傳統方式還是轉向網絡閱讀,問卷通過“您喜歡的閱讀方式”進行了調查。問卷統計顯示,調查對象的閱讀方式由傳統的書刊閱讀占絕對優勢轉變為以傳統書刊閱讀為主,數字閱讀為輔,閱讀偏好開始向網絡閱讀方向轉變。經調查分析可以得出,調查樣本選擇電腦、書刊和手機方式閱讀的人數分別為438、271、63人,比重分別為57%、35%和8%(圖1)。
2.2知識獲取渠道為了解農民科學文化知識的獲取渠道,問卷分別從“您獲取科技文化知識的途徑”和“您知道的國家提供的學習場所和渠道”2個方面進行調查。
2.2.1獲取科技文化知識的途徑。問卷結果顯示,調查樣本獲取科技文化知識的途徑各有不同,網絡、書籍、報刊、電視、政府農業部門和專業協會是調查樣本獲取科技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分別占總人數的77.8%、66.8%、58.3%、57.0%、39.5%和35.8%,其中有485人選擇了網絡這一途徑,表明調查樣本除了從政府部門、協會等權威機構和傳統媒體獲取信息外,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獲得科技文化知識不可或缺的手段(圖2)。
2.2.2已知的學習場所和渠道。從對調查樣本已知的學習場所和渠道來看,通過農技推廣站、“三農”網絡書屋、科普活動站、農家書屋、黨員遠程教育、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文化共享工程、農民田間學校獲取科技文化知識的人數分別占總人數的58%、54%、50%、49%、42%、34%、18%和13%,其中農家書屋、科普活動站、黨員遠程教育、農技推廣站、“三農”網絡書屋等場所是最為調查者熟知的學習場所和渠道(圖3)。2.3知識需求狀況為了解農民知識需求的詳細狀況,問卷從“您目前最需要哪些知識”進行調查,并分別對“種植技術”、“養殖技術”、“農業經濟與工程”、“尋醫問藥”、“文學技術”、“教育及培訓”、“黨政法規”和“百姓生活”等方面進行了進一步調查。通過考察調查樣本對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發現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的知識需求在整個知識需求體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選擇比重(文中對指標選擇比重的統計指選擇指標中某項選項的樣本數與樣本總數的比值)分別為27%和18%,同時調查樣本對百姓生活、農業經濟與工程和教育及培訓也是需求較大的,分別占12%、11%和11%(圖4)。由此可見,農民對科技知識的關注點還集中在其實用性上,所以,提高受眾的科學素質及滿足其生產、生活的科技需求仍是今后工作的重點。通過進一步的具體調查發現,對于種植技術,農民更加關注種植綜合(239人)、蔬菜(179人)和瓜果(170人)相關知識;對于養殖技術,農民需要養殖綜合(219人)、家禽(194人)、牲畜(161人)和獸醫獸藥(134人)等相關方面的知識;對于百姓生活,農民更需要科普動態(318人)、吃(223人)和住(171人)方面的知識;對于農業經濟與工程,農民需要農業經營管理(271人)、農產品加工(258人)和農業工程與技術(196人)方面的知識;對于教育及培訓,農民更需要技能培訓與競技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對于黨政法規,農民對新農村建設和學法知法相關知識更感興趣;對于尋醫問藥,農民需要常見疾病和醫療保健知識;對于文學藝術,農民對文學作品、文化生活相關知識需求更大。
3結論與建議
3.1“農家書屋”工程是提高廣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農家書屋”工程是由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實施的利國惠民工程,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提高廣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國各地已建成農家書屋逾40萬個,根據規劃,到2012年,農家書屋將全面覆蓋全國64萬個行政村,真正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與此同時,農民對于農業科技知識的需求仍然很大,上網查找成為廣大農民補充知識的重要方式。
3.2“三農”網絡書屋是農家書屋的有益補充根據調查,農民知識需求呈現出新變化。首先,書籍和電視依然是農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其次,農民獲取知識的途徑增多,電腦和網絡成為更多年輕農民獲取信息的首選。再次,農民迫切希望學習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能等方面的知識,以促進增收。最后,農民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很高,對于提升自身文化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4-8]。相對于傳統的農業信息獲取途徑,網絡信息在時效性、全面性、可獲取性方面的優勢明顯,在農村信息化的趨勢下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的紙質出版物內容數量有限,對農業基層人員來說查找不方便,而“三農”網絡書屋中的數字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時、閱讀方式靈活、方便閱讀和查詢檢索、管理方便等優勢,且運營成本低。隨著農村信息化設施的完備,基層工作者信息化素質的提高,“三農”網絡書屋成為農家實體書屋的有益補充。通過“三農”網絡書屋,農戶可以向專家進行遠程咨詢,農業信息,向專家提出疑問尋求解答,對于生產生活相關的信息還可以進行自主搜索查詢,排除冗雜繁瑣信息,變被動為主動,直接切入要害,解決問題。“三農”網絡書屋彌補了傳統書屋的不足,是一個主動性高、互動性強的系統,可以提高書屋使用率,真正達到惠農、便農的效果。因此,大力開發“三農”網絡書屋是今后促進廣大農民獲取專業信息的必由之路。
3.3進一步推進“三農”網絡書屋建設農家書屋在農村基層科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廣大農民的普遍認可。但同時廣大農民還需要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須進一步擴大農家書屋的發展規模和傳播范圍。網絡知識傳播要在農村地區進一步推進,應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為新型大眾媒體的優勢,積極建設“三農”網絡書屋和進行農民遠程培訓,通過多方協作、整合資源使科技文化知識能夠適應農村實際需求,發揮出傳統傳媒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上一篇:街道黨建上年總結及下年思路
- 下一篇:國外科技文化活動的經驗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