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圖關系視域中的文學論文

時間:2022-09-18 05:32:07

導語:語圖關系視域中的文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圖關系視域中的文學論文

一、以“語-圖關系”為基礎優化文論教學內容

文學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傳統的文學理論教學中,我們一直堅持“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文學本質、作家創作、文本構成等內容的講解,都是建立在對語言理解的基礎上,以此來理解文學所反映和表達的世界,而對圖像觀念基本上不涉及。當文學遭遇到“讀圖時代”,文學所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語言寫什么以及如何寫,而是關于語言和圖像之間關系的問題,這是一個緊迫的現實問題。面對影像的沖擊和圍困,如果我們還固守象牙塔式的文學理論教學理念,那么就無法面對和回答文學所面臨的鮮活的現實問題,致使教學內容顯得陳舊和空洞,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诖耍谖恼摻虒W中,應該把文學理論所面對的現實問題作為一個核心理念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掌握文學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律,開拓學生的視野,不斷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筆者以為,這一核心理念就是建立在“文學與圖像之間關系”基礎之上的文論觀,也就是通過探究和闡發文學與圖像之間的分分合合、同源共存、對立統一的復雜關系,著重培養中文系學生著眼文學現實、傳承文論傳統、面向文學未來所具有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就要幫助學生在文學領域里自覺運用語—圖關系及其相關理論去把握文學理論研究的基本范疇,了解文學理論的發展歷史和研究現狀,培養科學的文藝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主動性,充當引導者、設計者和組織者,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有創意的優化和探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了解中國古代詩畫關系理論及其豐富的藝術實踐,比如了解題畫詩和小說、戲曲等敘事文的插圖。

多閱讀西方現代文論經典中涉及語-圖關系的文獻,如萊辛的《拉奧孔》和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介紹一些當代“語-圖”互文的實踐作品,使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多層次了解文學與圖像之間的動態關系。在此基礎上,再回到“文學是什么”和“文學與語言的關系”等問題本身時,學生將更加深入地體會“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在更高的意義上理解“文學與圖像的關系”。教師需要設計語言與圖像之間關系的具體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比如,語言和圖像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互相模仿?在傳播上有什么不同效果?各自給我們帶來何種不同的審美效果?可通過截取一些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回答這些問題,如金庸作品的影視改編,莫言作品的電影改編等,還有像可口可樂、優樂美等經典廣告案例。這些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作品,容易貼近學生的知識經驗,帶給學生新鮮活潑的學習樂趣。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對“文學與圖像”關系進行討論。比如在講授“意境”時,提供給學生一些詩畫一體方面的材料,組織學生開展一場課堂討論,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談論詩畫中蘊含的抒情和表意成分,形成自己對意境的理解。課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最終根據自己的選題形成一篇小論文,這樣可以比較系統地掌握這一問題的來龍去脈。一方面,避免單純地講解中國古典詩歌來解釋意境概念的教學方法,教師有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的空間;另一方面,讓學生跳出教材所限定的知識內容,在更加寬泛和自由的知識視野中學會思考問題,進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標。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建立在文學與圖像關系基礎上的文論觀具有強烈的包容性和涵蓋性,能夠整合傳統文學理論教學內容之優點,著眼當下文學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讓學生真正理解和發現文學需要理論做些什么。

二、以語-圖關系問題為主線開展研究型教學

研究型教學是創新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范式,它在充分利用以往教學模式優點的前提下,通過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提升學生利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語-圖關系問題為主線展開研究型教學,在于通過課堂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在對問題的研討中,不斷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實現教學目標的創意設計。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教學目標的多元性。問題是一切研究活動的出發點。以往的課堂教學經常把問題或提問當做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所講的知識的手段,起到傳授知識的作用。即使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是以理論預設為前提。比如以往講授的“反映論”、“審美反映論”、“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等內容,以本質先行的授課思路,圍繞原典或一些抽象概念來勾畫文學圖景,而忽視鮮活的文學現實及其發展面臨的困境。研究型教學則是立足于文學現實問題,教師指導學生按照興趣愛好進行選題。比如,在講解文學形象時,可以選取《紅樓夢》的電視劇改編為專題展開討論。在閱讀和觀看經典片段,輔助閱讀一些代表性學術論文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專題背景的知識性輔導,圍繞寶玉、黛玉、寶釵形象在小說文本和電視文本中表現的異同,以及語-圖之間的互動關系,啟發學生對兩種不同媒介進行思考,進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形象的塑造。這樣一來,學生在研討的過程中掌握了文學形象的相關重要知識;在開展專題研究的實踐過程中,思維、口頭表達、分析、綜合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綜合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以雙向互動為機制,確立師生對話關系。在研究型教學中,教師是引路人,是介紹知識的向導,學生是學習者和研究者。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知識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網絡技術和信息傳播平臺的基礎上,他們對視覺文化和時尚文化比較敏感和好奇,可以通過網絡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和資源,來發現其中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因此,學生在一些教學內容上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表達權。比如在敘事的專題討論上,針對文本敘事和圖像敘事等教學內容,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研究能力便得到激發。

在選題上,以小說《羅生門》與電影《羅生門》的敘事比較為案例,教師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深入理解兩種不同形式敘事的內涵、策略和特征。與單純講解加上例子來解釋和佐證的教學方式相比,這種互動式的教學,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升,只有通過師生的共同研討才能實現。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圍繞文學理論的教學目標,貼近學生的文學經驗,結合學生的現實需要,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從文學和文化的現實問題出發,在質疑和研討中,幫助學生進入科學的思維狀態,進而掌握文學理論的知識結構,以應對現實生活的不同需要。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實現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的轉變,著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絕不意味著可以削弱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相反,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把握選題,一方面力求研討有明確的指向,能和一定的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相對獨立性,讓學生貼近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問題,從中獲得具體的體驗,實現對問題的完整把握。在研討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研究的結果進行點評,從知識到能力,從方法到思維,進行綜合指導和評價。介紹和補充相關的信息,指導學生對專題進行延伸閱讀和深入研究,幫助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保證研討活動的順利進行和取得實效,多元而完整地實現教學課堂目標。

三、細讀語-圖文本,培養學生的批評能力

研究型教學將教學延伸到課外,注重課堂書本知識的遷移和轉化,縮減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距離。因此,以文學與圖像關系為主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需要在課程之外進一步延伸,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課前注重圍繞語-圖現象問題來搜集相關材料,細讀和闡釋經典的語-圖關系文本,鼓勵和啟發學生堅持寫讀書報告。在中西方文學藝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能夠充分體現語-圖關系的經典文本,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記錄和詮釋了文學藝術家對文學語言和圖像之間關系的不同認識和理解。在學習文學與圖像關系理論之前,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些文本進行廣泛閱讀和觀看,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為深入理解文學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由于這些文本比較豐富和龐雜,為便于學生學習和閱讀,可以先將語-圖關系文本簡單區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中國古代語-圖關系的經典文本。比如,屈子文學與圖像的關系;詩詞和圖像的關系理論;中國古代戲曲插圖中語-圖關系現象(以《西廂記》為例);《紅樓夢》和圖像的關系;明清小說插圖中語-圖關系等等。在當前視覺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重新思考和闡釋古代語-圖關系問題,對于我們思考文學的發展和建構當代文論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第二類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作品。中外許多經典的電影都由文學改編而來,這方面的文本資源較為豐富,學生也最為感興趣。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需要特別注重一些代表性作品的選取。譬如,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的電影改編、莫言小說《紅高粱》的電影改編、余華小說《活著》的電影改編、蘇童小說《妻妾成群》的電影改編、斯蒂芬•金小說《肖申克的救贖》的電影改編、李可小說《杜拉拉升職記》的電影改編等等。

通過閱讀和觀看這些作品,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學與電影的內在關聯和本質差異,以及在同構和變異中文學語言在電影審美中的轉換,以此更加全面、客觀地理解語言和圖像各自的優勢,以及文學在視覺文化時代的地位。如果學生能夠細讀以上語-圖關系文本,并且認真思考其中所蘊含的語-圖之間的復雜關系,那么,將必然加深對現實文學問題的理解。課后鼓勵學生展開語-圖關系問題的批評和研究。除了課堂研討之外,課后可以結合作業、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等實踐形式,根據學生的興趣展開自主性的批評。喜歡中國古典詩歌和古代文論的學生,可以選取中國詩意畫,如柳宗元的《江雪》等,也可以選取蘇東坡的題畫詩,如《春江曉景》等。該如何看待中國古典詩歌講究詩畫一體的創作現象?在詩畫中,語言和圖像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通過細讀文本,能發現其中蘊含著何種審美精神和人生哲理?在教學活動中,通過為學生搜集材料、發現和確定問題、思考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基本程序,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理論展開批評的實踐能力。在鼓勵和啟發之下,我校2009級學生以“古代歷史故事、皮影戲和動畫電影之間的契合關系”為題申請到國家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項目,2010級學生以“柳宗元《江雪》的圖文接受研究”和以“西方現代經典心理小說的電影改編”為題,申請到校級大學生科研訓練項目。在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中,許多學生也因文學理論課程的影響,在語-圖關系的范圍內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研究。通過實戰演練,學生的批評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四、結語

綜上,當前文學理論課程教學必須面對圖像和語言的關系,并積極解決這一重要的現實問題,進而探索文學理論教學的創新之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一些文學理論基本問題被取消,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被忽略。相反,應該結合傳統文學理論教學的優勢,讓以語-圖關系為基礎和主線的文學理論教學回歸到文學所面對的現實問題上來,啟發和鼓勵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應避免過分強調教學內容、研討對象的圖像化,否則,文學理論課程就成為語-圖鑒賞課,就會影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對文學本身的理解,從而偏離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目標。

作者:史修永劉靜單位:中國礦業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