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期間家校共育策略分析

時間:2022-06-29 03:58:37

導語:肺炎期間家校共育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肺炎期間家校共育策略分析

隨著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全社會抗擊疫情的背景下,各級學校開展“停課不停學”的防疫措施。如何保障學生在疫情之下健康成長,學校和家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重構學校和家庭的主導-主體關系,創建高效的共育運行機制,探索有效合作策略和理想的互動邊界成為當前家校共育的核心問題。

“停課不停學”背景下學生教育環境面臨的挑戰

1.學習場景改變。學生接受常規教育活動的整體環境是學校,具體環境是課堂,智育和德育都是在學校、班級這些特定的物理空間中展開。“停課不停學”的防疫措施讓學生從原有熟悉的學校環境中脫離,對學生心理產生了明顯影響。因此,學校和家庭面對學習場景轉變帶來的學習困難與挑戰,需要共同肩負起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居家學習空間的責任。2.人際互動場域和方式改變。居家學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轉變,更顯著的影響體現在人際互動方面的變化。總體來說體現為師生互動的時空分離,同伴真實互動的顯著減少,親子互動中的教學內容增加。(1)師生互動時空分離常規面授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互具有直接性、生動性、及時反饋性、社交性等特點,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和效果,從而有效掌握教學進度。線上學習最大挑戰來自師生互動缺乏臨場感,教師與學生處于空間分離或時空雙重分離(錄播課)的狀態,人際之間真實的互動轉變為依托網絡技術手段的信息傳遞。教師無法真實接觸學生,視頻通話、語音通話、語音消息、即時文字消息、視頻彈幕、協同文檔編輯、屏幕共享、在線調查、在線測試等,甚至圖片表情、搶紅包都可以師生互動的方式。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充分發揮好這些在線互動方式,確保有效的教學互動和高度的學生參與率。(2)同伴真實互動減少正常學校生活中同伴互動具有師生、親子等互動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集體性的同伴互動活動可以滿足青少年學生的需要、歸屬以及尊重的心理需求。疫情期間,學生常規同伴人際交往場域從真實環境轉移到線上環境。除了參與在線課堂中的各種互動,青少年學生在網絡環境中還進行聯機網絡游戲、語音/視頻聊天等虛擬社交。長時間沉浸虛擬社交,必然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青少年網絡行為與信息安全成為了學校與家庭都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3)親子互動中教學內容增加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在線學習過程完全展示在家長面前,家長成為學生教育的全方位直接監督人。面對在家上網課的孩子,家長不僅要關注其在線娛樂與社交,還要提醒和監督學業進展。家長對學習過程以及學業結果關注度顯著提升,學習中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保持學習興趣、遵守在線學習紀律等常規教學管理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到家長身上。3.信息化設備、數字化資源接觸增多。居家自主學習過程中青少年學生使用各種電子設備的時間增加,接觸大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廣義來說,數字化學習資源泛指“通過計算機網絡可以利用的各種學習資源”[1]。我國教育信息化經過十多年發展,從國家層面到各級各類中小學校都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此次疫情停課期間,正是發揮精品學習資源作用的大好時機。面對數量眾多、形式多樣的精品學習資源,從多媒體課件,到微課視頻,再到在線實時虛擬仿真實驗,如何針對特定學生選擇適宜的資源是保障居家學習質量的關鍵環節。

疫情期間家校共育中的學校策略

長期以來我國家校共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多樣化的家校合育活動形式”[2]。面對居家學習所帶來的諸多挑戰與問題,學校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和工具,以“合作、共育、多贏”為指導方針,以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目標,努力積極創新家校之間溝通與協作的各種形式和教育教學活動形態,確保新形勢下學校育人功能的有效實現。學校疫情期間的工作思路如下。1.搭建高效的信息化平臺。學校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優勢,為教學、管理、育人提供高效的技術支持。學校要采取多種手段保障居家在線學習。例如,為支持在線自主學習,學校要對師生開通校外訪問端口,確保所有教師與學生能夠在家訪問校內網各項業務系統。同時,要確保對外服務器在疫情期間運轉正常,為在線資源不間斷訪問提供保障。為保障在線直播教學活動順暢開展,學校可以采購性能穩定、安全性好的視頻會議系統,避免不同教師采用多個不同的視頻軟件造成學生下載、登錄負擔,并成立相應的運維保障技術團隊,全力支持師生視頻直播教學需求。疫情期間非常重要的學校管理工作就是及時、精準地掌握師生外出旅行和健康信息。信息采集需要隨時隨地開展,因此需要設置多種登錄終端設備,手機、平板、電腦等多樣化接入手段。信息采集系統界面簡潔明快,方便低齡學生或者不熟悉學校平臺的家長進行操作。學校還要努力構建有人文關懷的在線社區,形成全校師生的在線精神家園,積極傳播抗擊疫情期間社會各界的充滿正能量的新聞和典型人物、事跡。同時,學校可利用信息化平臺有效疏導師生疫情期間的情感、情緒以及心理健康問題;也可以利用校內論壇、微信公眾號、視頻平臺等多種渠道,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在線咨詢,為有相關需求的師生提供及時、專業、有效的幫助。2.提供優質、適宜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目前,我國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不僅有“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視頻公開課及資源共享課等一大批國家層面的優質資源,還有一些知名高校和中小學校開發的數量眾多的數字化學習資源[3]。學校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需求選擇最適宜的資源。在篩選資源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4]:(1)內容適宜,學習資源一定是與學習目標和內容高度相關。(2)內容組織結構適宜,知識點之間關系明晰合理,易于被學生理解和內化。(3)難度適宜,資源內容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不能超過學生現有能力和水平太多,又不能過于簡單,沒有認知挑戰性。(4)媒體形式適宜,內容所采用的媒體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的認知特點,并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要考慮低齡學生的視力健康問題,如不要有過多大面積快速閃動的動態畫面等。此外,還要充分了解學生家庭中的電子設備條件(如手機、平板電腦、電腦、有線電視等)和網絡條件等軟硬件環境。疫情期間的相關調查顯示[5],73%的中小學生在線學習使用智能手機,12%的學生使用平板電腦,有線電視占比5%,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與其他設備分別占4%、3%與3%。因此,學校在考慮資源渠道時要盡量多樣化,為學生選擇資源播放手段提供較多選擇。3.加強教師信息素養和在線教學能力。“停課不停學”的舉措要求教師在具備常規信息素養的基礎上,能快速提升在線開展教學的能力,靈活主動地拓展教學手段和方式。為了幫助教師盡快掌握在線教學能力,學校要組織技術專家、教育研究學者、一線教學名師等多方力量,為教師開展系統、全面、實用的培訓課程。培訓的核心主題可以圍繞技術工具、教學組織、拓展資源等方面,其中教學組織是教師在線教學能力的核心。學校在組織教師培訓時需要注意,在線教學組織能力中“靈活性”是與傳統教學組織明顯區別的特點。基于互聯網的在線學與教過程是由多個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時間序列組成,與傳統課堂的課前、課中、課后沒有局限于固定的時空不同,因此需要教師能夠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當前技術環境等要素靈活機動地選擇最適宜的學與教活動的組織形式。這種教學組織“靈活性”帶來的“彈性教學”既是挑戰,又給予了教師極大的教學創新空間[6]。4.完善家校溝通的渠道和方式,提高家校協作效率。在家校溝通工具方面,除了發揮好學校已有信息化平臺的作用之外,還要充分利用多種常見社交媒體工具,建立面向家長的疫情相關工作群、通知群、教學群,開設疫情防控信息專題,及時點對點向每位家長和學生推送學校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情況。此外,學校要充分考慮家長的時間和精力,發揮好信息技術的作用,避免低效、僵化、形式主義的助學活動增加家長負擔,例如要避免多次重復在線打卡任務;充分利用在線學習空間中資料、在線練習等功能,避免家長進行大量下載資料和上傳作業的工作[7]。

疫情期間家校共育中的家庭策略

居家學習讓家庭環境成為學生教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家長從學生教育的幕后走到了臺前,成為教師的伙伴。疫情期間的家校共育,同樣需要家長調整觀念、提升自我,以多重身份投入到學生教育過程中。1.態度轉變。一部分家長的傳統觀念認為學生教育僅是學校的責任,自己只要負責照顧生活起居即可。對于這部分家長,需要徹底轉變自身觀念,明確自己教育責任人的身份,樹立“學生教育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的基本觀念。只有家長從觀念上重視自己在學生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實現行動上的改變。疫情居家學習期間,家長全面接觸學生教育過程,是一次最好的家長觀念教育轉變契機。2.家庭氛圍營造。根據疫情期間對家長調查顯示,家長認為影響學生在線學習效果前三位的因素分別是學生自控力(62.66%)、家庭學習氛圍(48.60%)、學習資源是否有趣(28.15%)。家庭環境變成了學習場所,家長就化身成為了學習伙伴。要實現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家長要積極營造溫馨融洽的家庭氛圍。疫情期間親子時間增多,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學校學習內容和各項活動,適當補充一些家庭成員間互動活動,提高陪伴質量,如共讀一本書、共看一部電影,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網絡游戲,讓孩子感受到家長關愛的同時,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3.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由于缺乏教師和家長的隨時監管,在線學習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制力,來抵御各種干擾因素。從一些調研結果看,平時就具有良好自主學習習慣,有較強自律品格的孩子所獲的網絡學習體驗較好。而平時學習動機不足的學生,很容易在網絡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對學習內容感到無趣,甚至擅自退出聽課。因此,家長要利用疫情居家時間,從生活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孩子形成學習的內驅動機。家長要引導孩子不要以“學習”為由刷手機、玩游戲,用好身邊生動的教育案例,對孩子進行生命安全教育、勞動教育、感恩教育,教會孩子分辨是非,做出正確選擇和合理判斷。家長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漸養成自主、自律的生活習慣,然后進一步遷移到學習中。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自主學習有一定難度。家長可以從自己整理房間或簡單家務勞動開始,逐漸過渡到整理學習筆記,從家長輔導到獨立完成。4.全面提升家長信息素養。“停課不停學”的居家學習不僅是針對學生,也是家長提升自我的一次寶貴契機。為了能更好地配合學校協助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家長需要全面提升自我的信息素養。與教師的信息素養不同,家長的信息素養主要面向學生生活場景中的技術應用,更加貼近居家學習的個人實際需求,主要包括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信息篩選和日程安排。(1)掌握常見工具軟件根據居家學習場景,工具軟件可以分為即時通訊類、視頻通訊類、信息可視化類、多媒體制作類[8],每種工具軟件作用見表1。對于低齡孩子,家長需要更多地參與網絡學習,因此有必要學習一些媒體制作類工具。對于多個低齡子女的家庭,每個孩子的教學安排會有差異,家長要利用可視化工具,將每個孩子課表與作息安排制作成圖表,讓孩子一目了然,也為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打下基礎。(2)整合各類信息與資源居家學習期間家長需要接觸大量信息,需要提高信息處理效率,實現與學校溝通順暢,孩子學習安排的有條不紊。總體來看可以將信息分為政策法規類、學業輔導類、素養拓展類。家長可以建立家庭電子信息管理系統,及時將不同信息分類整理。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根基。疫情之下,“停課不停學”的居家學習成為了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關系的紐帶,學校和家庭成為了學生教育中平等的合作伙伴,兩者相互作用、協同發展。進入后疫情時期,隨著網絡和在線教學的深入推進,學校、家長和學生都切身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巨大變革力量。為了確保廣大學生健康成長,學校、家長都要積極面對挑戰,主動擁抱變化,學校要在實踐中改進教育教學手段,家長要提升自我素養,力爭把危機轉化為契機,為未來學校轉型做好全面準備。

作者:丁杰 楊現民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智慧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