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結構理評析論文
時間:2022-03-19 10:27:00
導語:修辭結構理評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修辭結構理論(RST)對文本關系及其結構分析以及連貫的解釋具有較高理論價值,可以增進我們對文本機制的深入理解。其關系定義和理論框架還可廣泛用于話語分析各個領域,促進文本生成、閱讀、理解、記憶和二外習得等領域的研究。
關鍵詞:修辭關系;關系層級結構;連貫;文本機制;話語分析
一、RST理論要點
RST理論要點可以簡述如下:
(一)文本關系結構具有層次性
RST理論認為,文本是憑借各部分間的關系而組結起來的一個層次性結構體,該結構保證了文本的連貫。文本每一部分相對于其他部分而言,都承擔著一個特定任務,完成一項特定功能。RST關系可以有不同的名稱,如,連貫關系(coherencerelations)、話語關系(discourserelations)、聯結關系(conjunctiverelations)等,也有人把它稱為修辭關系(rhetoricalrelations)。用語雖異,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用于描述使文本連貫一體的關系。
根據話語效果的位置,RST關系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并列型的“多級核心(mulitinuclear)關系”和主從型的“核心(nuclear)/輔助(satellite)關系”。多級核心關系共有五個,它們是對比、結合、列舉、多級核心重述和序列。主從型關系進一步分為“表述(presentational)”和“主題(subject-matter)”關系。這里,表述關系指稱這樣的關系,它們要達到的效果是加強讀者的某種傾向,比如,行動的愿望,或對核心單位表述內容的贊同、信仰或接受程度。表述關系有對照、背景、讓步、使能、證據、證實、動機、準備、重述和總結十類。主題關系意在讓讀者識別談論話題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包括:環境、條件、詳述、評價、解釋、方式、非意愿性原因、非意愿性結果、另外、目的、解答、無條件、除非、意愿性原因和意愿性結果十五個。
上述每一類RST關系又依據功能和語義標準從四個方面得到定義:核心單位(N)限制、輔助單位(S)限制、核心輔助單位聯結(N+S)限制以及作者意圖。以“總結關系(Summary)”為例,它分別包括四點:S無限制;N要受到限制(即,N的單位必須大于一);S復現N的內容,但更簡短;讀者(R)識別出S是對N的簡要重述。分析者在定義一特定關系的時候要根據語境和作者意圖,對其作可信性判斷。如此,定義中的每一要素都包含于一個暗示結構,或者說,它應該被置于這樣一個限制中理解:“在作者看來,該關系要受到如下限制,它們包括……四個方面。分析者覺得這些限制是可信的。”
所有的RST關系可以構成一個層級性(hierarchical)結構。一,兩個最小分析單位之間存在某種功能語義關系,該關系再和其他單位聯結構成高一級關系,如此類推,最后,最高級單位將整個文本聯接起來構成一個整體;二,在不同類型/文體文本中,關系層次的多少是不固定的,主要由文本單位間語義關系的復雜程度決定。一般而言,語義關系越復雜的文本,RST關系層次越多;三,層次具有同質性(homogeneity),每一個層次都可依照功能的考慮加以描寫。
(二)話語具有核心性特征
根據RST理論,各語言都有一套既普遍又具自身特點的功能/語義關系,其中,某些關系使用頻率較高,其他關系則較少或根本不出現。并且,絕大部分關系內部是不對稱的。文本內的情況也是如此。RST把文本內相對而言能完成某種功能的從短語到段落群各級別的語言片段分為核心與輔助兩大類。核心單位是最重要的部分,對作者目的而言,這一部分不可或缺。輔助單位則從屬于核心部分。這一“核心性原則”同劃分較低級層次的主從關系(如,復合句內主句和從句關系)標準是一致的。可以說,處于小句層面的從屬關系結構就是RST修辭關系語法化的結果。就彼此間互相獨立、于作者目的同等重要的平行單元來說,RST使用“多級核心單位關系”這一概念將其歸結為“并列型關系”。
(三)文本分析可采用樹狀結構圖表明RST關系
分析時,RST圖式必須滿足四個要求:一是閉合性(completedness),即運用的總圖式要能涵蓋整個文本;二是聯結性(connectedness)。除了文本整體單元以外,每一個RST結構元要么自身為最小單元,要么構成另一個結構的組元;三是獨特性(uniqueness)。每個RST結構式應包含一個獨特的文本單位系列;四是鄰接性(adjacency),即,每個RST結構式籠括的單元構成一個前后接續的文本元。
二、RST還存在的問題
(一)連貫的問題
RST借助“核心性”概念確定文本層級結構。層級性結構一旦確立,文本各單元功能可以明確,文本便具有了連貫性。RST認為,連貫由兩個相互聯系但又不同的機制決定:形成話語鏈的話語實體(創生所謂實體性連貫),以及文本各部分間或顯或隱的關系。RST強調連貫性由文本單元間關系所體現,或者更為準確地說,是單元間被發現的“意圖”。每個RST關系定義本身就包含了“作者意圖”一項。必須明確,“意圖”與RST關系可能互為補充,但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RST關系聯結兩個單元在讀者身上產生一個效果,這個效果可被視為一種意圖。但意圖還可以有其他實現方式,比如孤立的一個句子,甚至一個詞。意圖適用于單一命題,屬于“一元性功能”范疇。關系則不然,起碼要有兩個命題才能構成一個關系。連貫可以實現意圖,但兩者不能等同,僅憑意圖(或者RST關系)還不足以說明話語連貫。
有人認為,RST關系僅僅只是連貫這個總體范疇的一個部分。因此,我們必須把RST關系結構論、銜接概念、話語結構論,以及近幾年一些研究者就所指和結構之間的關系等觀點綜合起來,才能全面理解文本的連貫機制。
(二)RST修辭關系分析的問題
RST分析之前,文本首先被簡單地分割成單位,以避免分析依賴單位劃分,單位劃分又反過來依賴分析這樣的循環。通常的做法是,把每個獨立小句和依附于它的所有下級結構作為一個單位。但是,這樣的劃分可能會遇到很麻煩的問題,比如,有時候細節會被忽略。而且,人們還發現文本所依賴的語言和該語言小句的構建方式會影響單位的劃分。這樣,文本如果是由多種語言寫成,或者是以不同于英語這樣以小句為核心(clause-centered)的其他語言寫成,小句單位就很難確定。另外,對口語文本做RST分析時,單位的劃分也很棘手,因為口語一般以聲調確定單位,并非一定依賴獨立小句。實際上,RST單位劃分往往因人而異,不同類型的文本單位劃分方法也有差異。單位切分的問題自然影響RST分析的客觀性和效度。
RST的主要目標是用于分析較大文本單位,如書寫段落等,但是,人們有時發現結果并不理想。這類大單位可能存在一些多重結構,它們和某個特定RST單位之外的別的語項聯系著。因此,對RST做詳盡分析時會存在一個上限。理論上講,在一本書、一個章節這樣的單位里有可能找到某個關系結構,但RST分析會顯得笨拙,意義也不大。在這一層面,人們傾向于認為是其他一些結構在發揮關鍵作用,用宏結構(macrostructures)或語體構素(genreconstituents)分析也許更能說明問題。迄今為止還沒有人系統地嘗試過將二者結合起來的方法。也許,深入的語體研究可以揭示宏結構或語體構素與RST結構之間的關系。
其次,RST關系通常依賴于標記語,如,提示語(話語標記語或小品詞)、語氣、時體,或者如“對話鄰對”一類的結構。但有時分析者雖然感覺某些關系確實存在著,在語言層面卻未以明顯的方式被標示,如,對話話輪。這個時候,讀者怎樣發現和辨識關系?這涉及到語言交際的根本問題。眾所周知,意義的識別是人們交流的主要基礎,但如何識別卻很難解釋。也許,文本慣例、經驗和期待可以保證人們對這類抽象概念的理解。讀者之所以把文本結尾看作全文的概略,是因為熟悉和了解文本慣例使然。但這樣的解釋明顯只是直觀的猜測,因之,RST對此還需進一步系統地加以探索。
第三,RST用樹狀結構圖顯示口語對話關系時會遇到非常棘手的難題,因為,“它無法揭示話語時間過程中人們觀點漸徐展開的特點。這些觀點要受交際者認知、社會目標和其他制約因素的影響。對話時,人們不斷從一個思想游移到另一個思想,逐漸把某些思想團集一處。此外,他們持續地受到來自他人的思想、語言、行動,以及自身記憶過程的影響。因此,人們可能需要發現比樹狀結構更具表現力的信息或數據結構,以便將話語的時間線性特征、話語團塊、事件集結有機結合起來。
最后,RST分析時每個分析者因為專業特點、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以及各自預期目標的不同,闡釋結果會有所差別。閱讀不可能絕對可靠,RST分析也是一樣,它無法擺脫主觀任性的影子。分析者必須通過團體合作或者預先確立指導性原則,使結果可以反復驗證。也有人提議使用“模糊關系(underspecifiedrelations)”進行RST分析,即,分析時某些方面暫時保持空白,不予闡明。某些單元的范圍可能只有在進一步處理了其他內容以后才能明朗。使用這種方法,已經判明的單元和關系就可以繼續接受新的信息輸入,作進一步調整。
三、小結
RST仍有潛力,如果對它創造式地運用和完善會使它更具理論解釋力。首先,人們可以廣泛系統地運用其方法研究各種語言文本,探索文本的生成、閱讀和理解過程以獲得更多關于語言的使用模式、處理、記憶等認知方面的知識。也可以把RST和其他話語現象,如,回指、主題關系互動、小句內VP省略、空缺或提取、銜接手段的互動結合起來,研究其不同語體、文類和語式之間的分布和實現方式。最后,RST理論和語義、話語行為理論或者意圖理論的結合也可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經過近20年的實踐和運用,RST理論在細節方面得到了更精細的調整和改進。它在語言教學、計算機文本自動分析、生成連貫性文本等方面已被證明非常有效。目前,RST已擁有一大批實踐者,可以說它是一個經受過檢驗、充滿活力的理論。
參考文獻:
[1]徐糾糾,Webster.復句研究與修辭結構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04).
[2]denOuden,Hanny,LeoNoordmanandJacquesTerken.Theprosodicrealizationoforganisationalfeaturesoftext[A].ProceedingsofSpeechProsody2002[C].Aix-en-Provence,France,2002.
[3]Grosz,BarbaraJ.andCandaceL.Sidner.Plansfordiscourse[A].InP.R.Cohen,J.L.MorganandM.E.Pollack(Eds.),IntentionsinCommunication[C].Cambridge,MA:MITPress,1990.
[4]Marcu,Daniel,LynnCarlsonandMakiWatanabe.Theautomatictranslationofdiscoursestructures[A].1stMeetingoftheNorthAmericanChapteroftheAssociationforComputationalLinguistics(Vol.1)[C].Seattle,Washington,2000.
[5]Reitter,DavidandManfredStede.Stepbystep:Underspecifiedmarkupinincrementalrhetoricalanalysis[A].ProceedingsofEACL4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InterpretedCorpora[C].Budapest,Hungary,2003.
[6]Taboada,Maite.Rhetoricalrelationsindialogue:Acontrastivestudy[A].InC.L.ModerandA.Martinovic-Zic(Eds.),Discourse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C].Amsterdamand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2004.
- 上一篇:概念整合理論研究論文
- 下一篇:閱讀關聯理論運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