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法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1 04:22:00

導語:英語語法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語法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在新課程為背景下,結合目前英語語法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從主動探究著手、從回歸生活著眼,以突破英語語法教學瓶頸。

關鍵詞:英語語法;探究;生活

在推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重建課堂成為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稍诼犝n、學生問卷調查及與周圍教師的交流中發現在英語語法教學中常常出現“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課堂教學濤聲依舊”的現象,即在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給出語法規則,舉例講解語法規則,然后讓學生機械操練、套用規則以達到鞏固目的。筆者把此種現象稱為英語語法教學瓶頸現象并在日常教學行為中不斷思索、探究與實踐以期突破。

一、何謂英語語法教學瓶頸?

從教師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是教師重知識傳授,輕技能訓練;重詳細講解,輕反復練習;重書面練習,輕口頭練習;重語法分析,輕語法使用;重掌握規則,輕掌握實例。

從學生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多,主動探究少;機械訓練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樂趣味少。

從課堂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表現為課堂沒有成為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不見鮮活的生命在律動、在交融、在成長,不見靈活的智慧在閃現、在流動、在煥發異彩。

從生成層面上說,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表現為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方法單一,學生靈活運用能力無望提高,課堂教學低效甚至無效。

二、如何突破

(一)主動探究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的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究,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它主張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過程。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因此,“主動探究”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中心,研究為手段,實踐為途徑,過程體驗為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

1.創設情境,營造輕松探究氛圍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認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學習必須處于與學習主題基本內容相關、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豐富情景當中。而且豐富合理的情景使語法教學能在一種活的環境中輕松愉悅地進行。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輕松快樂的環境使學生無外界壓力與壓迫感,學生完全自覺自愿、全身心的參與;而活動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由不經意中貫穿知識的滲透、能力的培養、道德的熏陶與習慣的沉淀。因此,語言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營造運用語言的氛圍,使學生在模擬真實的情景中輕松愉快學會及運用語法。

例如,在學習比較級與最高級時,我先通過實物及圖片比較(三個大小不一的球,三座高矮不一的樓房)、和學生問答,引出這個語法項目的結構、功能。

T:Thisisabasketball.Thisisafootball.Whichisbigger,thebasketballorthefootball?SI:Thebas-ketballisbigger(thanthefootball.)……T:Rigllt.Sothetabletennisballisthesmallestofthethree.T:Whataboutthebasketball?It''''sthebiggestofthethree.(邊說邊在屏幕上出示所講的比較級最高級句子)。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試著用比較級最高級的句子來說。接著讓學生以班中同學、教室中的物品等為話題以pairwork形式操練比較級與最高級。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發現比較級與最高級的使用特點及語法規則。

在以上情景活動中,語法知識由抽象變得形象,從而降低了語法學習的難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他們學得快,記得牢,用得活。從身邊的事物出發,創設情境,引出比較級、最高級,激發學生探求比較級、最高級使用規則的欲望并歸納總結(即發現、探究問題)。

2.合理構建,生成有效探究活動

建構主義課程觀。不認為課程基本決定于外部環境因素(例如學科結構、社會價值等因素),而是考慮到學習者帶進學習情境的先前知識。什么樣的經驗和概念在促進特定學習結果的產生中是有效的,變成了—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把課程看成是促進特定學習結果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為了確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標。

在研究了《牛津初中英語》六冊書后,我發現賓語從句這個語法項目要到9B才教。而學生在小學時就學過像“Ithinkyouareright.”這類簡單的賓語從句,在《牛津初中英語》第一至第五冊書中也經常出現賓語從句的句子。因此,我決定從初一起就合理構建學生學習這個語法項目的過程。積累學習經驗。為最后的有效探究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在7A第一單元Reading部分PartC題目要求中出現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時,我沒有特意去講這是賓語從句而只是問學生是否明白題目要求。7A書中多次在題目要求中出現了賓語從句。每次我都只是讓學生看一下并理解句子含義就好。在7A期末復習時。我讓學生把書翻到第5頁看這兩個句子:Howwelldothestudentsknoweachother?TheClass1,Grade7studentswanttoseehowwelltheyknoweachother.然后引導他們發現兩者間的區別:第一句多了一個“do”。接著幫助學生構建這樣的經驗——在陳述句動詞后出現的疑問句不需要助動詞。當學生在7B中再見到類似句子時,他們的這個經驗自然會得到鞏固。進入初二后,學生在課本及課外閱讀材料中會經??吹健癐don''''tknowwhereheis.”“Canyoutellmehowoldsheis?”等此類的賓語從句。這時,我就幫助他們構建這樣的經驗——當陳述句或疑問句動詞后再接一個疑問句時所接的句子要用陳述句順序。通過初一、初二的合理構建,學生對賓語從句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經驗。到初三9B第二單元學賓語從句這個語法項目時,學生會因為先前積累的豐富經驗而容易對教師設置的探究活動感興趣,進而他們會表現為投入、激動、興致勃勃。

3.合作交流,探究發現語法規則

“交流”是師生間、學生間、教學內容和相關信息與教師、學生間的相互溝通與應答。合作學習不僅僅是教學組織形式的簡單變化。它聯系著問題解決的“寬帶”和縱深度。合作交流意義的建構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基礎。以調整學生群體間的交往行為、開展合作學習為重點。著力營造引起學生心理共鳴、思維共振的“交往場”。這種學習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小組學習”,在“交往場”中,教師是學生的同伴和朋友,問題的解決須是在個體能動學習的基礎上通過群體協作配合才能完成,正是在“交往場”中,師生互動、共創與共生。

在教9A“Reportedspeechwithtensechanges”時。我就給每組發課前準備的有直接引語間接引語句子的紙片,讓他們先每人自己看紙片上的句子后合作交流總結出時態變化的規律。學生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很高,小組交流也很投入,幾分鐘后學生踴躍地匯報了自己小組發現的語法規則。

(二)回歸生活

盧梭讓愛彌兒回歸自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無非是想闡明這樣一個觀點:學生是在自己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學習者走進教室時并不是一無所知的白紙,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課程改革之所以非常強調“回歸生活”,是因為在現代人(尤其是學生)的生長家園中,“生活世界”被嚴重地剝離了。于是在學校教育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出現了空前的危機。教育過程豐富生動的主觀性被冷冰冰的知識授受和機械的理智訓練所代替。因此必須重返“生活世界”,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與動力。

1.聯系生活,激活認知

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經驗的相互作用,來認知、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故而我在語法教學中特別注意激活學生的認知,通過聯系生活,談論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將學生的原有知識活躍出來,使其具有粘合新知識、構成新認知結構的活力。

例如,在學習“Usedto”時,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張照片。然后說到:Pleaselookatthispicture.Who''''she?Dpyouknow?學生猜測后我說到:He''''smysen.Heusedtobeasmallboy.Nowhe''''sabigboy.Heusedtobeastudentinourschool.Nowhe''''sastudentofTaicangSeniorHigllSchool.Heusedtogotoschoolfivedaysaweek.Nowhegoestoschoolsixdaysaweek.Heusedtogetupat6:40a.m.Nowhegetsupat6:15a.m.(邊說邊在屏幕上出示我兒子的一些相關圖片,然后在屏幕上出示usedtobe/do)。這樣,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usedtobe/do的含義。接著讓學生拿出事先布置他們帶的他們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用usedtobe/do來講自己小時候的事。

2.回溯生活,拓展時空

德國思想家胡塞爾認為,生活世界是直觀的、具體的、現實的和歷史的,因而也是豐富的。杜威把教育的本質理解為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或改組”。生活就是有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經驗”便是從這種相互作用中產生的。

例如學習be動詞一般時態的形式。在總結出am/is/are跟主語的正確搭配及否定形式的后,我用很多跟生活接近的例子說明,包括自己或親戚朋友的年齡、職業、興趣等。在補充的練習中有很多涉及家人或朋友的問題供學生訓練回答。這樣學生在學會am/is/are使用規則的同時,真正掌握了它們的用法,并且能夠表達出與他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用語。又如在學了“Usedtodo/be;beusedtodoing/sth”后,我出示幾張我們城市過去與現在的照片。讓學生先仔細觀察,回溯過去的生活。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所學內容編對話。開放的時空讓學生如魚得水,自選的生活話題讓學生覺得輕松愉快,教師設置的任務他們自然會欣然接受。

新教材所選的話題、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語境真實。如教師在學生主動探究得出語法規則后注意用回歸學生生活的事例作鞏固,就能使學生容易記憶,隨學隨用。讓學生掌握語法知識的同時發展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