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篇閱讀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20 10:05:00
導語:英語語篇閱讀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銜接手段是進行語篇分析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包括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兩個方面的內容。運用銜接理論進行語篇分析,可以加深對語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達到提高閱讀理解之目的。
關鍵詞:銜接手段語法銜接詞匯銜接語篇分析
作者認為,從語篇入手,把語篇中的銜接理論引入大學英語閱讀中,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脈絡,提高理解的準確性,以達到高效閱讀的目的。
一、關于銜接的理論
銜接(cohesion)來源于功能語言學的創始者韓禮德和其夫人哈桑合著的《英語中的銜接》一書中。他們認為,一組句子組成語篇要有一定的機制,并把這種組成語篇的機制稱為“謀篇機制”(texture)。此機制的作用就是把一組句子組成語篇,其方式就是運用銜接手段把上下文聯系起來。銜接不是一種結構關系。在小句之間也有銜接,而且結構關系本身也是一種很強的銜接,但不是謀篇機制。銜接實際上與句子邊界沒有關系,因為它是語義關系,不受結構限制。作為組成語篇的唯一手段,銜接在句子間的作用非常突出。韓禮德-哈桑把銜接歸納為五種類型,即照應(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連接詞語(conjunction)、詞匯連接(lexicalcohesion)。其中照應、替代、省略和連接詞語屬于語法銜接手段,詞匯銜接屬于詞匯銜接手段。當然,詞匯銜接理論有早于韓禮德的。相比之下,Hallidy從篇章的視角來探討詞匯銜接更為系統化。他認為,詞匯銜接為篇章的連貫(coherence)提供了基礎。“只有詞匯的相對集中,才能保證語篇的主題和語義場取得統一。
二、語篇銜接理論分析
語篇的銜接理論可以用于許多領域和科學,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語言教學和語篇的分析。國內、外的學者有不少論著,討論如何把銜接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問題。語篇是高于詞句層次的語言單位,具有語義連貫,邏輯分明的特點。銜接則是語篇中語言成分之間的語義聯系。當語篇中的一個成分的含義依賴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產生銜接關系。
在外語教學中,語篇的銜接理論一方面有助于分析語篇的組成方式,語篇與語境的關系,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根據銜接紐帶在語篇中形成的網絡來了解語篇發展的脈絡,對學生認識語篇的意義整體和微觀聯系都有很大幫助。與傳統閱讀教學不同的是,語篇中的閱讀教學是幫助學生了解并掌握語篇的銜接手段,學會分析句子內部、局部之間以及段落之間是怎樣通過銜接而達到連貫的,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并圍繞文章的中心準確理解細節的能力。
三、銜接理論在語篇閱讀中的應用
1.語法銜接手段
(1)照應(reference)
照應是指語篇中一個成分作為另一個成分的參照點,指用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義關系。Halliday把英語中的照應分為人稱照應,指示照應,比較照應三種。人稱照應表示話語角色,主要由人稱代詞體現,指示照應主要由指示代詞和指示副詞體現,而比較照應常由比較性的形容詞和副詞體現。
(2)省略(ellipsis)
省略是為了避免重復而把語篇中的某個成分省去,突出新信息,并使語篇上下緊湊連貫的語法手段。如:
①WouldmaybabieslosetheirhomeasIhadsomanytimeswhenIwasgrowingup?
②—Didyouseehimyesterday?
—Yes.(Isawhimyesterday)
此上①中had后面省略了句子前面已經出現的lost(lose);例②中回答部分Yes的后面省去了括號中的部分。可見,對話中的省略內容是可以通過上下文的情景推測的,這樣的篇章語言就顯得簡練。
(3)替代(substitution)
替代是用替代詞或簡單的成分替代另一成分,它既可以避免重復,又可以使上下文連接起來。替代可以分為名詞替代、動詞替代、小句替代三類。如:
③Thoseofuswhoarelessintelligentfinditastruggletoconceiveevenamoderatelygoodidea,litaloneabrilliantone.
④Butparentsshouldnotofferaquickconsolationprizeorsay,“Itdoesn’tmatter,”becauseitdoes.
⑤“Well,shouldhehaveboughtLouisianaornot?”“Iguessso.”
例③中one替代名詞goodidea,例④中does替代動詞matter,例⑤中的so替代劃線部分的小句,弄清替代詞所替代的對象,對文章的把握才更具準確性。
(4)連接(conjunction)
連接是通過連接成分來體現語篇中各個成分的各種邏輯關系的手段。連接成分往往是一些過度性的詞語,如表示時間、條件、因果等邏輯上的,主要由連詞、連接副詞和介詞短語體現。它們可以表示為順接、逆接、添加、對比、同位等語義關系。這里需要強調,意合形式連接或零形式連接因沒有連接詞而不易掌握,教師在進行閱讀分析時要特別指出,要引導學生找出句際或句內隱含的表示邏輯關系的連接詞,這對文章的理解尤為重要。
2.詞匯銜接手段
(1)重復(repetition)
重復主要指語篇中單詞和詞組的重復,詞匯重復的使用可以使語篇連貫,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如:
⑥Iwantawifewhowilltakecareofmyphysicalneeds,Iwantawifewhowillkeepmyhouseclean,awifewhowillpickupafterme,Iwantawifewhowillkeepmyclothesclean,ironed,mended,replacedwhenneedtobe…Iwantawifewhowillplanthemenus…IwantawifewhowillcareformewhenI’msick…
這篇摘自美國女作家JudySyfers的IWantaWife的文中,短短700詞左右的文章,wife/wife’s就用了50多次;“Iwantawife”這個句式出現了30多次。使用重復的手段列舉了“妻子”的沉重負擔,這樣反復使用同一詞匯wife/wife’s和句子Iwantawife,不但不顯得累贅,反而使作者的寫作目的表達得淋漓盡致,文章的主題一目了然。
(2)同義/反義(synonym/antonym)
同義性指具有同樣意義或相近意義的不同詞項之間的接應關系,這個詞的意義可以指人、物、過程或性質。反義性的功能是在兩個詞項之間可以期待一種意義有區別的對比關系。如:
⑦Ifyouwanttostayhappilymarried,alwaysbepreparedtocompromise.Whenyouhavedifferentopinionsaboutsomething,youeachgivewayalittle.
⑧Balancingworkandschoolwasdifficult.“Iwasstayinguplatestudying,andgoingtoworkearlyeverymorning.”
例⑦中的compromise和giveway是一對同義詞,這樣既豐富了語篇的表現力,又使文章增色不少。例⑧中的stayinguplate和goingtoworkearly是一對反義詞,強調兩種不同的動作,語篇意思明確,表現生動。同義詞和反義詞的使用突出了語義的連貫,使語言更加豐富多彩。
(3)上下義(hyponomy)
上義詞是相對于下義詞而言的。上義詞的含義一般概括而抽象,下義詞則表示比較具體的含義。
⑨Topstudentsallownointerruptionsoftheirstudytime.Oncethebooksareopen,phonecallsgounanswered,TVunwatchedandnewspapersunread.
在此句中,interruptions在這一特定語境中可看作上義詞,而phonecalls、TV和newspapers則為三個下義詞,表示interruptions的具體含義。上義詞和下義詞的使用使文章敘述更有條理性,類屬關系分明,文脈清晰。
(4)搭配(collocation)
搭配指不同的詞匯在意義上是有聯系的,它們往往會出現在同一語篇中,如例⑩中的ice-creamstore和dessert,這些語義上有聯系的詞匯也可以起到銜接語篇的作用。
⑩Myfive-year-oldsonandIstoppedatourlocalice-creamstoretogetdessertforhisbirthdayparty.
四、結語
語篇的銜接手段并不一定是單獨使用的,它們經常同時出現在一個語篇中,共同起到銜接整個語篇的作用。語篇不是句子的簡單堆砌,而是作者運用各種手段和技巧把文章各部分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銜接手段在組織語篇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語篇的分析也可以解決許多語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因此,在閱讀語篇時,不僅要注重字、詞、句子的語法結構,還要從語篇的層次來宏觀分析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幫助學生加深對語篇的把握和理解,培養他們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提高閱讀理解力。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RuqaiyaHasan.CohesioninEnglish[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MichaelMcCarthy.DiscourseAnalysisforLanguageTeacher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
- 上一篇:三維目標指導英語教學論文
- 下一篇:語文詞語辨析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