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教學指導方法論文
時間:2022-08-21 05:44:00
導語:高中英語教學指導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言是交際工具,但高中階段外語教學的最重要目的,應該是使學生積累一些對今后的學習最有用的語言素材。高中英語教學路子應該體現“聽讀領先,說寫跟上”的規律。英語學習者通過接觸略高于他們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不斷積累,吸收語言材料,從而逐漸提高他們的語言水平。
關鍵詞:語言材料聽讀領先篇章閱讀
近年來,語言學習與語言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外語界對第二語言及學習過程的本質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語言是交際工具,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但是不能因此而簡單地說高中階段的外語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的就是能使學生運用所學到的語言素材進行交際活動。高中階段外語教學的最重要目的,應該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外語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的含義,除包括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外,最主要的是使學生積累一些對今后的學習最有用的語言素材。
目前在筆者所在學校外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兩種片面做法:一種是在語言教學實踐中只重視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對語言技能的訓練以及對語言的實際接觸和運用;另一種是只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當進行大量的交際性語言實踐,但不重視語言習得過程的循序漸進性,忽視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性學習。上述這兩種做法從表面上看起來是相互對立的,可實際上兩者具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未能重視學生對所學語言素材的有意識積累。
怎樣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穩固地積累語言素材呢?讓我們先對外語教學的過程做一番分析。
語言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活動方式亦無外乎聽、說、讀、寫這四種方式,通過這四種方式接觸語言并試著運用語言。其中聽和讀是以向學習者輸入信息為形式,達到輸入語言材料的目的,說和寫是以讓學習者用所學語言輸出信息為形式,達到訓練和強化語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課堂上針對一定語言材料的教學過程包含著語言材料(教學內容)的輸入和輸出兩個過程。
那么,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聽說讀寫四者之間的關系,即語言材料的輸入和輸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陳賢純同志指出,在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中,流行的看法認為“說”是首要的,可是這種看法不對,作為外語教學首先應該培養的能力是理解,尤其是閱讀理解。這是陳賢純同志所指出的“現行外語教學體系中存在的三大問題”之中的一個。她所指出的“三大問題”中還有一個問題,也值得在這里提出來,那就是現行的外語教學中常常是要求學生語言輸出的量大于輸入的量,然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恰恰相反,外語學習過程中語言輸入的量一定要大大多于輸出的量。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輸出的前提,首先是輸入。輸入在整個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用的。教學法家馬塞勒(ClaudeV.A.Marcel)指出,外語教學應該把感受放在表達之前。胡春洞教授說:在人類學習或習得語言的實踐中,吸收總是領先于表達,也可以說輸入總是領先于輸出。這是一條普遍的規律,本族語和外語的學習都是如此。在通常所說的“四會”中,聽和讀屬于吸收性的、輸入性的;說和寫屬于表達性的、輸出性的。因此,高中英語教學路子應該體現“聽讀領先,說寫跟上”的規律,在處理“四會”關系上吸取自然教學途徑的合理內核。
理解是表達的基礎,教學過程中應當強調足量的理解性輸入。在教學過程中狠抓語言材料的輸入和鞏固,其意義是巨大的。首先,語言材料是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運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識的載體,因此對語言材料的認識、記憶和復習,是認識和記憶上述所有知識、技能的前提和保證;同時,對語言材料的認識、記憶、復習過程,也是對上述所有知識、技能的認識、記憶和復習的過程。其次,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強化聽和讀的訓練,有利于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而“語感是英語學習和使用的核心,教學的成敗最終要落實到語感的強弱”。有的同志可能提出,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交際,如果教學過程中不強調對所學語言材料進行交際性、創造性的運用,怎樣體現語言教學的交際性呢?這個問題應當從這樣幾方面來看:(1)運用語言是語言學習的目的,或者說是語言學習的結果,而更重要的是從教學過程中挖掘交際因素。(2)不光說和寫是交際,聽和讀也是交際。(3)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最重用的交際因素是語境,只有課文或語篇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交際單位,上下文是最根本的交際情景之一。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語言習得的假設:情感過濾假設。國外語言學界對語言材料假設已接受。克拉申認為,英語學習者通過略高于他們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即i+1(i為現有水平,1為略高于i的水平),而習得語言。現以筆者所承擔的英語閱讀教學為例,談談在閱讀教學中語言材料輸入的方法。
詞匯的掌握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單詞時,應避免因為怕學生記不住單詞而急于將單詞的音、形、意一齊教給學生這一做法。雖然從表面上看,這樣做學生會先把單詞記住,實際上,因為是脫離課文和語境學習單詞,這樣做的成效是很低的。實驗證明,人們在感知和記憶語句時,不是把孤立的詞作為感知和記憶的基本單位,而是常常傾向于把若干個單詞組成的一個短語結構或者片語作為基本單位。多數學生都有一個不好的閱讀習慣,即要把遇到的每一個生詞都查清,才肯往下讀。結果閱讀速度慢得驚人,常常是讀到后面,前面的內容已忘記。“整體閱讀”法要求閱讀者集中注意力于整個篇章內容,而不是個別詞語。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辨認出篇章開頭的某些關鍵性詞語時,頭腦立刻開始了對篇章內容的預測;接著在繼續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對部分詞語的辨認而不斷證實、修正、擴展開始時的預測,或者對它否定而產生新的預測,最后達到對篇章內容的全面理解。通過“整體閱讀”訓練,多數學生都能放棄原來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逐詞逐句閱讀法,采用新的方法。掌握“整體閱讀”法后,學生閱讀水平提高很快,在對篇章內容的把握方面進步尤為明顯。
英語閱讀教學切忌把分析性學習放在了語言教學的首要位置,忘記了語言輸入“整體領先、綜合先行”的原則。心理學家馮特(WilhelmWundt)指出,語言心理中起主導作用的不是思維,而是感覺。因此,引入意識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隨的刺激,應當盡可能具有感覺的成分。而教師在英語講授中要讓學生感知語言材料,首先就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感知整體的語言材料,然后才注意到其中的某一局部重點。
參考文獻:
[1]中國中學英語教育百科全書.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121-176.
[2]胡春洞.英語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5-26.
[3]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 上一篇:商務英語函電教學方法論文
- 下一篇:商務英語翻譯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