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英語教學應用技術的操作與思考

時間:2022-04-21 09:22:00

導語:小議英語教學應用技術的操作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英語教學應用技術的操作與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并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對當代課堂教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適當而緊密的整合,攜手走進課堂,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生動,課堂教學密度增大,教學效果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多年從事初中英語教學,我經歷過完全意義上的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三要素的傳統教學時期,現在正嘗試著利用這現代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某些方面往往能達到傳統教育所不能達到的效果,現在我就來談談我平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的一些嘗試與思考

一、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創設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

對于一個從小就生活在某個語言環境中的人,我們不用去刻意教他語法、句法。隨著成長,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他就能掌握這種語言的應用。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實踐性很強,在教學中如果能有一個相對有利于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對于到初中才開始學習英語的學生來說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在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包圍的農村地區,自然的英語環境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能為我們提供模擬的相對語言環境。

比如我在教授《Whatdoyoudo?》這一課時,上課的開始,我就先把同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屏幕上,隨著美妙的音樂聲,屏幕上出現了色彩鮮明的畫面,小鳥在天空中歡快地唱歌,一位小學生背著書包向學校走去,小鳥對學生說:“Goodmoring,,whatareyoudoing?”(早上好,你正做什么?)小學生答到:“I’mgoingtoschool.”(我正去上學。)小鳥再問”whatdoyoudo?”(你的工作是什么?)小學生回答:“I’mastudent”(我是一個學生。),“student”顯色放大,教師問學生“whatdoestheboydo?”(那個男孩是什么?)學生們都爭著回答:“Heisastudent.”(他是一個學生)。小鳥飛呀飛,忽然屏幕上什么也沒有,同學們很驚訝,一會又傳來了牛兒、羊兒、雞鴨的叫聲,老師問“Canyouguesswhereitis?”(你們能猜一猜這是在哪兒嗎?)學生們爭著喊到:“Itisafarm”,(是農場。)與此同時一幅鄉村黃昏的景象出現在屏幕上,遠處有農舍,四周青青的綠草,牛群、羊群歡快的叫著,近處有一農民正挖地,教師抓住時機問學生“whatishedoing?”(他正在做什么?),“Heisfarming”(他正在種地。),“Whatdoeshedo?”(他是做什么工作的?),“Heisafarmer”(他是一個農民)。隨后,教師采用車輪戰法又引出“policeman、worker、teacher”等職業及句型,并進行多次訓練。學生在模擬場景中能更好地理解具體情景傳遞的信息,觸景生情,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具體形象的圖形、圖像等給學生以直觀的語言概念,創造了一個相對的英語環境,減少了母語環境對學習英語的負遷移,從而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習變為娛樂式、交互式的學習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發現給學生上語音課是最難上的,一節課下來教師口干舌燥不說,學生覺得乏味,而且學生由于受地方口音影響,很難認識到自已發音與標準英語的差別,而往往在初中階段學不好語音的話,將會影響學生以后的語言標準。針對這種狀況,我采取了這樣的方式上課語音課:在每臺電腦上安裝了錄音軟件,借助多媒體網絡教室教學軟件,由教師機分發給學生機標準音標及課文錄音MP3,通過廣播功能教會學生如何錄制和播放聲音。然后學生戴上耳機朗讀指定音標及課文段落,同時錄下錄音,學生錄完錄音后再播放自己的讀音與標準音相對照,找出差異。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可對學生通過教師機監控、個別遠程輔導。幾分鐘后,教師用課件向學生動態展示各音標在發音過程中的唇形和舌位起伏變化,其口腔器官采用剖面圖形式。畫面設計形象生動,色彩鮮明,隨著畫面變動響起配音,學生跟讀模仿、反復操練,很快掌握了正確的發音要領后。教師要求學生依據自己的基礎情況可選擇錄、聽音標或課文,再進行對比訓練。相對于傳統的語音課教學來說,這一節課就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由于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原來枯燥乏味的語音課變成一種娛樂式、交互式的學習。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可以按照自已學習的基礎和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選擇適合自已水平的練習,大大提高了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學的樂趣,成功的滿足和參與的愉悅。

三、利用網絡環境,為學生創造開放式、探索式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授英語文章的步驟是:教師先帶讀生詞、再帶讀課文,最后講解翻譯課文。我在教授《TheMoonlightSonata》這篇文章時是這樣設計的:在學生進入網絡教室開機的過程中我就開始播放預先下載好的《月光奏鳴曲》,上課鈴響時我對學生說:我們先這音樂聽完吧?約五分鐘聽完后,我問你們聽過這段音樂,知道它的名字嗎?很多同學都搖頭。我告訴他們這叫《月光奏鳴曲》,作者是:Beethoven,接著問:你們對Beethoven知道多少?下面有幾個學生嘀咕了幾句,但大部分學生還是搖頭。我要求學生以五人一組自由組合到網上搜索關于他的資料,十分鐘后每組把收集到的資料上傳導到教師機。教師走到下面或者用教師機進行監控、輔導。十分鐘后教師機上收到了學生上傳的文件中幾乎每個文件夾中都有貝多芬生平事跡材料。教師選取其中幾篇作快速整理歸納,向學生作了簡要介紹。其中有一個組下載了《月光奏鳴曲》和《第九交響曲》的MP3及它們的創作教程中文文字說明。我向學生廣播《月光奏鳴曲》的創作文字說明同時播放課文英語錄音,要求學生配合文字內容努力聽懂課文,揣猜沒學過的的生詞的意思。第二遍播放課文錄音時要求學生跟讀課文。然后請學生打開課文,教師對文中生詞、短語、重點句型進行分析講解。最后幾分鐘播放《第九交響曲》,同時也給學生屏幕廣播其文字說明一同欣賞。這樣整堂課以音樂開始以音樂結束。這節課中用了兩個時間段讓學生欣賞名曲,在學生欣賞音樂的同時引導他們了解作者的創作思路、背景,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官為他們營造一種易于接受,感興趣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懂得鑒賞音樂,在學習中學會感受音樂,欣賞音樂,陶冶情操,更進一步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為其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利用網絡為學生創設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通過教師提出設問、組織誘導、學生自主探索、協商活動,培養學生加工、處理、表達、交流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發展。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日益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數字化生存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教育領域,我們已經感受到現代信息技術的的確確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變化。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的不可抑制性決定了其在教育教學領域中的發展趨勢。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英語教學法》胡春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劉芳主編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