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作結構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05 09:44:00

導語:電影劇作結構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影劇作結構分析論文

電影劇作結構,是指電影劇作者依據他對生活的認識,按照塑造形象和表達主題的需要,運用電影思維合理組織人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恰當安排情節的輕重先后,使之符合生活的邏輯,達到藝術上的完整和統一。盡管它是形式方面的問題,但劇作結構的高下,常常影響到一部電影劇作的命運。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電影的劇作結構正在走向多元化。因此,不能忽視對電影劇作結構的研究。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把電影的劇作結構劃分為各種類別,但是常見的電影劇作結構的形式,有如下三種:

(一)戲劇式結構

所謂戲劇式結構,就是運用電影“重要的特殊條件”即電影特有的表現手段來組織和安排戲劇沖突的劇作結構樣式。那么,它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1)情節因素的完整性。戲劇式結構的劇作,一般都以戲劇沖突推動情節的發展,造成一種環環相扣、步步進逼的態勢,迫使沖突尖銳化。它不但要求整部劇作有一條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結構要素在內的情節線,而且要求每一段(場)戲中也盡量做到有其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造成一個個“小型的霹靂”(席勒語),以促使全劇大高潮的到來。如影片《祝福》主要由出逃、被賣、重返魯家、捐門檻到砍門檻等情節段落構成。就整體而言,出逃為其開端;被賣、重返魯家,直到捐門檻為其發展;砍門檻為其高潮,最后的死亡為其結局。戲劇式結構的情節就是如此既緊張激烈又曲折有致地向高潮推進。因此,其情節必然如戲劇那樣具有其完整性。

(2)段落布局的嚴整性。戲劇式結構既然講究對情節進行緊張而曲折的安排和處理,它就要求按照因果關系,把段落與段落之間,層層遞進地、合乎邏輯地連結起來,使之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嚴謹的整體,“任何部分一經挪動或刪削,就會使整體松勁脫節”(亞里士多德語)如美國影片《魂斷藍橋》;要不是瑪拉與羅依之間存在著“等級差距”,他們就用不著來回折騰求得批準,以致耽擱了教堂規定舉行婚禮儀式的時間;要不是芭蕾舞團那位老太太不近情理,瑪拉就不會失業;要不是瑪拉失業和羅依的死訊,瑪拉也就不會于絕望中淪落為妓女;也就不會加深她與羅依之間的“等級差距”,也就不會導致她向羅依母親吐露真情的高潮。前一個段落是后一個段落的“果”,一環扣一環,使得段落布局異常嚴謹周密。

(3)敘述進程的順時性。戲劇式結構的劇作,為了造成情節步步進逼,達到吸引觀眾的效果,必然要求嚴格按照時空順序,組織和安排故事情節。即使在十分需要的情況下運用倒敘、插敘,甚至閃回的手法,也只能是對主要情節作必要的補充,絕不允許從根本上錯亂情節發展的時空順序。

在電影發展史上,戲劇式結構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的電影生產中,仍然占很重的比例,仍然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它的優點和長處是不容忽視和低估的,這著重體現在:情節沖突是緊張而激越,人物性格鮮明而集中,情節表達單純而強烈,符合通俗化大眾化藝術的特點,適合廣大觀眾的審美心理、審美趣味和審美習慣的要求。其短處在于:矛盾沖突線索單純集中,結構嚴謹封閉,主題比較單薄,內涵不夠豐滿,難于反映復雜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容易露出人工斧鑿的痕跡。隨著現代電影觀念的變化,戲劇式結構也在不斷發展,諸如戲劇沖突日趨生活化,封閉的敘事方式逐漸被突破,運用技巧注意隱而不露等等。

(二)散文式結構

顧名思義,它的特征與散文結構的特征密切相關。散文最突出的特征是“形散神聚”,具體表現有二:第一,散文選材廣泛,表現自由。大至宇宙萬象,小至一草一木,乃至人生的一段經歷,一星冥想,都可以化為散文的筆墨。作者猶如騎著思想的野馬,“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不拘格套,揮灑成章。第二,散文既不象小說那樣通過故事情節塑造人物,也不象戲劇那樣講究矛盾沖突,它寫事寫人只需擷取看似零散的幾個側面,于小中見大,平中見奇,散中見整,使之“形散而神聚”,正是散文的這種特征,影響并規定了散文式結構的特征。

(1)情節的散淡性。散文式結構不象戲劇式結構那樣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強化,也不把所有的人物圍繞在一個中心事件的周圍。前蘇聯著名導演羅姆說:散文式電影“不局限于一個主要的抵觸,主要的沖突”,“而是把同等重要意義的許多現實與問題綜合成一個總體去表現生活的復雜性,戲劇性不是濃縮在一起,而是被引入河道,分散成許多小溪和溝渠。影片《城南舊事》中三個故事是并列的,影片《市長》中十個故事也是并列的,它們都被“分散”成了條條“小溪和溝渠”,因而不可能形成“一個主要的抵觸”和“主導的沖突”。當然,這類影片并非沒有情節,它也需要一定的情節,不過,它所依賴的主要不是情節,而是情緒。它賴以塑造形象、體現主題、吸引觀眾的手段,不是情節的生動,而是情緒的積累,它不需要戲劇式那套結構樣式,需要的是有助于情緒積累的結構樣式,即場面的疊加。這樣一來,線形的情節結構自然讓位給了塊狀的場面結構。“沖突是悄悄地深藏不露地進行”(薩赫諾夫斯基語),戲劇式結構那種高潮和結構局面也就成為多余的了。因此,這類影片的結構,總是著眼于細節刻劃,以平穩均衡的畫面,從從容容地去展示散點的日常生活事件。當然,這類影片也有高潮,不過,它不是情節發展的高潮,而是情緒積累所造成的高潮,如《城南舊事》結尾處,在《送別》歌(影片中第七次出現)的變奏中,由小英子的大近景化成香山火紅的楓葉,一組快速運動的紅葉特寫疊化鏡頭,就構成了影片的情緒高潮,直到大片的紅葉遮住了小英子遠去的馬車。影片到此雖然結束了。但是觀眾的心仍被那離情別緒激動得不能自己。這就是美的意境所產生的特殊的藝術魅力。(2)段落布局的松散性。如前所述,戲劇式結構非常講究段落之間嚴密的因果關系,其中的一部分行動必然是另一部分行動的因或果,要求形成尖銳而激越、集中而凝練的戲劇沖突。散文式結構則沒有這種要求,它寫人寫事只需要抓住最能傳神達意的幾個側面加以勾勒,在結構上不講究段落之間的必然聯系,只要求安排合理,過渡自然,能讓劇情連續下去即可。有的影片僅以劇中人主觀視點來穿針引線,如《城南舊事》;有的影片則似生活的原湯原汁,呈現出一種散點式的結構,如《似水流年》;有的影片甚至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首尾貫穿的事件,如《市長》。這是散文式結構“貴散”的一面。但是它又有“忌散”的一面,如《市長》十個故事間雖無外部的聯系物,卻有著作者以其對陳老總深沉而熾熱的愛作為內聚力,把這十個并不連貫的故事聯成為一個藝術整體,從而產生叩人心弦的藝術效果。《似水流年》、《城南舊事》則是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鄉思”意境追求中所體現出的民族感情把各種生活事件串連起來,使這兩部影片都獲得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3)敘述的順時性。這一點似乎和戲劇式結構相似,不過,戲劇式結構運用順時性敘述,完全是為了有利于戲劇沖突的連貫性,便于情節步步逼進,造成對觀眾的吸引力;散文式結構采用順時性敘述則是為了強調紀實性,讓觀眾看到現實生活的自然流程,有利于加強生活的實感。影片《市長》中未用過閃回鏡頭。《城南舊事》盡管有好幾處寫秀貞回憶她的情人思康,但主要是依靠秀貞講述。

與戲劇式結構比,散文式結構的長處在于:第一,具有表現生活真實性的最大可能性。這種結構的影片不以戲劇沖突為劇作基礎,不按照戲劇沖突律來組織情節,設置懸念,制造高潮。相反,它主張用情節淡化來取代人為的強化;主張用開放式來取代有頭有尾、頭尾呼應的封閉式;主張多側面、多層次、多場景、多穿插、多聲部的敘述表現法來取代程式化的情節發展過程。正因為如此,它可以充分利用電影時空轉換的自由,著力于生活細節描寫,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表現生活,使它具有別類結構影片不可取代的真實性和藝術說服力。第二,具有調動想象力的最大可能性。這種結構的影片取材不受限制,表現不拘格套,在貌似松散的結構中寓有強烈而真摯的情感,在質樸淡雅的神韻中蘊含著雋永的意境。觀眾欣賞這種情節淡、節奏慢、意境深、情感濃的影片,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最大限度地調動其想象力,使之在有限的畫面中,生發出豐富的聯想、想象,甚至幻想,去領略其中無限的意蘊,從而獲得最大限度的美感享受。

(三)小說式結構

勞遜說:“電影完全不象戲劇;相反,它很象小說。”電影和小說有極其相同的特點:在時空轉換上,它們都享有極大的自由。凡小說家的筆力所能涉及到的時空,電影鏡頭幾乎都能拍攝到,這就使得電影和小說的關系極其親近。盡管在人物內心世界的刻劃方面,對電影來說,在默片時期幾乎是個“禁區”,但隨著有聲電影的誕生,尤其是在“意識銀幕化”的開拓創新上,電影借助蒙太奇技巧的發展,“禁區”終被突破,電影幾乎和小說同樣享有了內心刻劃的功能,為小說式電影開辟了更為廣闊的前景。同時,由于小說本來就兼有戲劇的情節因素和散文的敘述因素,小說式結構幾乎兼有了戲劇式和散文式的某些優勢,因此,有人說小說式是介于戲劇式和散文式之間的結構樣式,小說式結構的特征是:

(1)從情節結構來看,它近似戲劇式,也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情節。但是它對情節的要求同戲劇式又很不相同。戲劇式注重情節,主要在于通過情節塑造形象,體現主題和吸引觀眾。因此,它要求組織高度集中和完整的情節結構,要求在劇作中前邊出現的人、事、物,后邊一定要有所照應和交代,否則,就破壞了情節結構的集中性和完整性,就是多余的“閑筆”。小說式影片要求劇作家把重點放在刻劃人物性格上,情節要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不必脫離人物性格的塑造去追求情節結構的所謂完整性。因此,小說式結構在表現生活場景方面,除了主要生活場景之外,還需要表現眾多的次要的生活場景和插曲;在表現矛盾沖突方面,除了主要矛盾沖突之外,還需要表現眾多的次要矛盾沖突,讓人物去面對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矛盾和情境,以便更細致深刻地展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出如同生活一樣豐富和復雜的人物形象。正因為如此,戲劇式結構所認為的“閑筆”,只要能服務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達到豐富作品內涵的目的,在小說式結構中不但是允許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

(2)從場面結構來看,它近似散文式,也需要有場面的積累。但是它對場面積累的要求同散文式又很不相同。散文式的場面積累,不在于交代情節,也不在于刻劃人物性格,而在于創造意境以渲染一種“典型的情緒”。

(3)從時空結構來看,它比戲劇式和散文式享有更充分的自由。戲劇式為了讓情節具有吸引力,散文式為了達到紀實性的要求,一般都采用順敘式結構。而小說式結構既可以采用順敘,也可以采用倒敘,還可以采用時空交錯法。這種敘述方式于戲劇式或散文式是不宜采用的。

與戲劇式或散文式比,小說式結構盡管在情節方面不如戲劇式那樣富有吸引力,主題的意蘊不如散文式那樣含蓄、豐富,富有哲理性,但是在表現社會生活的廣闊性,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主題思想的深刻性上,那是戲劇式和散文式難以企及的。

總之,上述的三種電影結構樣式,作為方法,它們各有其短長,其本身并無高下之分,關鍵在于運用,運用得好。都能發揮其所長,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應,它們各自都擁有一批具有長久藝術魅力的杰作則是其最好的證明。何況,它們也正在相互滲透和取長補短中,為把自己的結構樣式調整到最佳水準而努力。事實證明,藝術上“獨尊一術”的作法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