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19 10:17:00

導語: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計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對空間概念和建筑空間分類的闡述,從設計角度出發,對建筑空間的階段性、地域性、前瞻性等方面論述了文化內涵、歷史淵源對建筑的影響及對人們的心理和生活的影響。

關鍵詞:形式協調前瞻性階段性地域性

空間的概念

“空間”是無限宇宙空間的總稱,它與“時間”對應,本文不討論這個大的概念,只涉及我們生活的環境區域空間和建筑空間,主要來探討與人們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建筑空間的屬性以及對其設計定位的理解。

空間的存在都應考慮到與周圍環境的呼應,它的美也因空間的自然狀態或人為的雕琢而變得更加璀璨。在中國,“天人合一”是傳統哲學和審美思想的基本精神,這正是體現了一種和自然和諧、親密的關系,即“意”和“境”的高度統一,這樣的“統一”也就是我們在設計當中應該強調的完整性之一。在做構思方案的時候就必須考慮它的環境因素,應該放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通過什么方式來使主體形態更加完整和耐人尋味。燈光明度,色彩的變化,環境與主題形態的反差形成對比方向、朝向等等,這一切都會發生相應的視覺反應,這樣一種感受是空間的、全面的。

綜合性因素在設計中起著重要作用

建筑的適用性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杰出的建筑師維特魯威就提出建筑要符合“堅固、適用、愉悅”的原則,被后來的建筑師們奉為建筑學上的“六字箴言”。所謂“適用”,是對建筑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也是最本質的要求,不同的建筑功能適用于不同人的各種基本功能需求。

設計之初的前瞻性要考慮到未來人們需求的發展變化對建筑的靈活適應性要求,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步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與消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對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樣,越來越細化,滿足由此帶來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功能要求是“適用”的真正內涵。

了解潛在的文化內涵從本義來講,建筑是為人類提供一個最適宜創業和生活的空間,它的功能實用性仍然是其第一性。如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處理好建筑的安全適用、經濟和美觀,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題。正如王受之先生所說:“目前,不少青年建筑設計師急功近利的希望知道什么是‘最新’的建筑潮流,如果從設計史的角度來看,這僅僅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傾向。”

綜合因素的協調融合建筑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每個建筑師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創新,有個性,有特色。建筑創新首先體現在設計理念和理論上,建筑創新還體現在影響設計的各個因素上。例如總體布局如何與城市和環境的協調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為本滿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啟后表達建筑的內涵和文化品位,以及材料、結構、技術的創新。它涉及到環境、功能、文化、技術、經濟的各個方面,常常是諸因素的綜合,并在某一環節形成突出的創新點。建筑空間的階段性與地域性在遠古時代,先民們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環境和人文素質,創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環境特征的各類文化,人們按照自己的意念去生產生活,使文化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并因其不斷改造和利用生存環境,又使文化烙上鮮明的區域印痕。《禮記·王制》說:“高山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中華文化的形成過程,既是各民族文化精華的薈萃過程,又是各文化區域相互影響、沖突和融合的過程,文化的民族性和區域性確實有著緊密的聯系。

影響建筑設計的因素在現今的建筑設計市場中,風格、理念以及手法可謂千差萬別。筆者曾讀到一篇文章,提出了建筑設計的三種傾向,一是“民族形式”的設計傾向,二是商業化的設計傾向,三是“高技術”的建筑設計傾向。這三種傾向基本概括了國內的建筑設計潮流。

在做空間設計時不要受太多所謂的流派的影響,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在特定的情況下,把材料形式和當時當地的倫理道德有機完善的結合才會有好的設計。

設計師應胸有成竹、意在筆先

建筑空間可以分很多類,居住空間、公共空間、商業空間、餐飲空間等等。在對待不同的建筑空間進行設計規劃的初始階段,應考慮到其使用目的,對建筑空間的使用者或使用人群(兒童,老年人,殘障人群,孕齡人群等特殊人群),以及時間、性質等進行了解,把握空間的大輪廓和定位、風格,也就是說,意在筆先。當然,結合甲方的要求也是必要的。

在考慮使用目的、使用人群、時間、性質定位、風格等因素的基礎上,在對公共空間設計的初始階段,我們該想到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多的功能將被賦予,設計師應該具有前瞻性,要胸有成竹、意在筆先。例如,當今的博物館已經不再單純是藝術品陳列室了,隨著人們要求的提高,設計師正賦予它越來越多的功能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博物館是聯結藝術和大眾的樞紐,陳列和展出藝術作品不失為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但卻遠遠不夠。因而,在博物館的設計中不要繁瑣奢華的裝飾,所有的裝飾要為空間來服務。

結語

在設計一個空間時,設計師在初始階段的工作內容就是把握空間的性質,理解所要設計的空間的內涵,了解當時當地的人文地貌、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根據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空間是為功能來服務的,拘泥于某種形式嘩眾取寵的設計是不堪一擊的。通俗地講,成功的設計應該是與周邊環境協調,符合使用者身份,使用舒適,適合于中國的速度、節奏、規模。對各種設計理念和形式的借鑒,要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1]《建筑空間組合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年.

[2]王受之著《世界現代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牛壽雁著《有感于建筑設計中的三種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