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與塑造健康和諧人格論文
時間:2022-08-19 10:35:00
導語:藝術教育與塑造健康和諧人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1世紀對人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素質教育”,在普通高校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既符合教改精神,也切合年輕人的情感特點。文章從美術教育實踐,以及對普通高校美術教育現狀的調查了解,提出通過藝術欣賞過程中藝術作品的帶領與宣泄作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健康和諧人格的形成;通過藝術表現過程中自由表達的作用,能讓學生體驗快樂、培養自信,塑造健康和諧的人格。
關鍵詞:藝術教育素質教育健康和諧人格
我國提倡美育的先驅首推蔡元培先生,他早在1917年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歷任教育總長、北大校長時,大力倡導美育,其影響之大,可說是美育史上的盛事。
原國家教委何東昌同志在1986年也提出“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方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的任務不應看作是培養幾名藝術家,或者創作幾件藝術作品,而是要造就新的一代有敏銳的認識美、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的綜合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事物和建造美好世界。
在普通高校開展藝術教育,目的不在于培養設計師、畫家或者音樂家,更重要的是要擔負起培養“和諧健康的人”(藝術工作者)這一重要任務。美術課程是對美育具有實施意義與實踐效果的重要藝術課程之一,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課程中,開設美術課(公共藝術選修課),對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美術教育,是符合教改精神的,也符合年輕人的情感特點。
我們只要隨手翻開報紙,就能看到一則則關于學生情緒失控、行為變態的報道:清華大學一學生危害動物,廣州一些高校一年中有多名大學生、研究生自殺……這些類似的報道不斷給我們敲響警鐘:在高校中,孤獨、抑郁、狂暴、易怒、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正困擾著“天之驕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精神世界的貧乏、單調造成了心理的變態扭曲,各方面的壓力與脆弱心靈的矛盾而導致內向——孤僻——冷漠——封閉,使有的學生缺乏熱情與激情,從而不能產生對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動力。
美術教育的開展,比較簡單易行,簡單到一張紙一支筆或者僅僅是看看展覽、看看畫冊等,都可以實施美術教育的功能。下面從美術欣賞和美術表現這兩種藝術活動探討美術教育的作用。
首先,美術作品對欣賞者具有“情感帶領作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其形式美感對欣賞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緒感染作用。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傳遞出情感的因素,譬如那些色彩燦爛鮮明、對比強烈的畫面,能使欣賞者情緒沸騰、精神振奮;色彩輕快、淡雅的冷色調畫面,能使人輕松愉悅,有瀟灑飄逸之感。反之,一幅枝葉錯落彎曲、小鳥孤獨高傲的八大山人的“水墨荷花小鳥”會讓你心境深沉、愁腸郁積。那些生動、優美的畫面線條節奏韻律或繪畫形象,能夠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畫面帶給學生“知音”般的感受,情感情緒自然被藝術作品所帶領,從而改善與調整人的情緒,消除和緩解外界社會及內在心理因素對人造成的緊張狀態,獲得一種輕松、愉悅的心境。此外,美術作品對欣賞者具有思想感情因素的帶領作用。眾所周知,我們讀文學作品,會被作者的觀點、主題思想所感染,而且有時候這種影響還非常根深蒂固。同樣,美術作品的“思想、情感帶領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許多美術作品,雖然現在看起來似乎是“比較政治的題材”,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它是如何去表達人與人之間樸素真實的感情、如何鼓舞人們的斗志、如何激起無限的愛國情懷的?那些美術作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而且是積極向上的意義。且看當今的學校,一些日本漫畫充斥著學生們的生活,不僅僅那些日本卡通漫畫特有的“美的形式”成為學生某種審美的追求,更嚴重的是畫面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價值趨向等直接影響了學生。這些漫畫里的許多消極的、對抗的、早熟的、帶有不良價值趨向的影響已經引起了國內有關教育專家的重視。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急切地重視美術作品的這種“思想、情感的帶領作用”,充分、及時地給我們的被教育者更多具有積極、健康思想與人格導向的美術作品,能對學生的思想、情緒產生明顯的影響與調節作用。
其次,美術表現過程對于表現者來說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學習過心理學的人都會明白一種現象,那就是我們經常會在情緒煩躁的時候無意識地拿起筆,在紙上漫無目的地畫一些雜亂的線條,或胡亂圈畫一些宣泄的字眼,或涂畫一些雜亂的形象等等。這一行為具有明顯的“宣泄作用”。“正確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當今社會里,信息快速傳達與更新、生活與工作節奏特別快,有一個合適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誠然,美術表現是提供個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歷史上的八大山人就是發揮了繪畫的宣泄作用的典型之一。他在明朝滅亡之后的極其痛苦無奈的日子里,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藝術表現,使心中壓抑、懷舊、抗爭、無奈、不滿與憎惡等思想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偉大的革命家廖承志同志也是利用繪畫藝術的宣泄與調侃讓自己度過了艱難的監獄生活的。在欣賞我國臺灣著名的漫畫家幾米的作品的時候,我們也無不在感慨這優美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感慨藝術對生命的健康與生存的積極意義。
美術教育的開展,還能為學生提供健康的娛樂與消遣。大學生有相當的閑暇時間,如何度過這些閑暇時間,對學生情感狀態與心理健康頗為重要。如果他們能在課余參與一些帶娛樂與審美趣味的美術實踐活動,往往能消除大腦及身體的疲勞,減輕精神的壓力。這樣,將會大大有益于學生的精神放松,并使他們的性情得到健康、和諧自由的發展。所以,我們當今的藝術工作者,必須充分把握藝術這一精神工具,為塑造學生健康、和諧的人格做長期的努力,因為藝術的這種影響作用是連貫性地實施的。
二、通過藝術自由表達的作用,體驗快樂、培養自信,塑造學生健康和諧的人格
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進行美術教育,不應該以“畫什么像什么”作為標準和目的,美術作品的表現與創造,其實也沒有絕對的標準,那些流行在中國畫領域里面的“出自某家某流派”“講師承”的觀點是極其有害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經對學生講過:“師我者生、肖我者死”;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創作思想,鼓舞和指導出一大批出色的文化藝術大家。藝術表現過程究其本質就是個人修養、思想與情感的表達過程,所以,應該讓學生自由快樂地進行自己的藝術表現,而不是得創作出“像某家像某流派”那樣的藝術作品才是藝術表現。由此,通過藝術自由表達的作用,學生可體驗快樂、培養自信,塑造和諧的人格。
美術作品作為一種由外至內都體現著自由的藝術形式,不但在其中積淀著美和智,而且也潛藏著真與善。畫好一幅畫,需要投入時間、細心與耐心。在這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過程中,學生的自制、熱忱、堅持、自我驅動、自我鞭策的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學生投入了情感成功地完成了一個藝術創作,哪怕是稚拙的,也特別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品創作之后首先欣賞作品的必然是作者本身,只有符合自己創作意愿和思路的作品才能滿足自身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把畫之美與他們體驗到的美吸收到心靈之中,并且逐漸使自己的心靈、行為變得更為完善,高尚。而學生審美心理的形成,又能改善與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美術教育能發揮其不帶強制性、功利性的特點,以獨特的不同于傳統的思想灌輸和道德訓誡的方法,以審美的方式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因此它對人的感染力強烈、深入、自然和持久。當我們欣賞到敦煌壁畫時,會贊美古代畫工的匠心,為祖國文化遺產感到驕傲;當我們欣賞拉斐爾的《西斯廷圣母》時,看到圣母抱著小耶穌從云端徐徐降落人間,她那么和藹可親,又那么莊嚴崇高,她把她的愛子貢獻給為人類謀求幸福的偉大事業,我們不禁被圣母為人類獻出自己最寶貴東西的犧牲精神所感動、所啟迪了。此外,美術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那種超凡脫俗的審美境界,還可以影響和培養人的良好情趣與性格。
總之,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徑,能夠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養人的道德情感,塑造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當然,在實施藝術教育過程中老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廣大的美術工作者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脈搏,不斷加強教育學與心理學的修養,并不斷深入社會以及學生中間進行真切的交流,才能在良好的互動過程中把素質教育推上一個新的層面。
結語
眾所周知,美術教育也與其他學科一樣擔負著對學生實施“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道”不僅僅是藝道,“業”也不僅僅是藝業,“惑”也不僅僅是對藝的思索與困惑。自古以來,學藝必先修身,美術教育應該充分運用它獨特的教育內容、靈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徑,緊密結合時代,在提高藝術修養的同時努力促使學生情商及智商的雙重提升,使學生獲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勢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意識。美術教育不僅能給人以美的愉快、智的啟迪,而且還給人以善的誘導。它如微風細雨,滲透至人的心里、情感、智力各領域,對素質教育的實施起著特殊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美)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吳正斌.南方的風.廣西美術出版社.
[3]張欣武,劉衛華.哈佛女孩劉亦婷.作家出版社
- 上一篇:集團數控公司科技創新團隊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園林雕塑泛空間意識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