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畫的邊界探析論文

時間:2022-10-09 07:56:00

導語:當代中國畫的邊界探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代中國畫的邊界探析論文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畫藝術,由于受到西方藝術的沖擊,出現了許多新型的現代水墨藝術,它們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中國畫的邊界。文章試圖從中國畫的類型劃分出發,探析中國畫的特點及邊界。

關鍵詞:類型劃分中國畫邊界

從上世紀初至今,關于中國畫的論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中國畫這一概念最初是為了與“西洋畫”進行區分而提出的。一般意義上,人們說的中國畫多指“文人畫”,但是,院體畫、工筆重彩畫等算不算“中國畫”?于是,有人從概念上對中國畫進行了規范,狹義的中國畫是指“文人畫”,廣義的中國畫則包括院體畫、工筆重彩等繪畫形式。但是上世紀初以來出現的彩墨畫、表現性水墨、都市水墨、實驗水墨、水墨裝置等現代水墨藝術類型又算什么呢?假如承認其中一些類型屬于中國畫的話,那么中國畫特點何在?中國畫有沒有邊界?突破其邊界的一些現代水墨作品是否能夠算作中國畫?本文試圖從類型的劃分出發對中國畫的邊界作一些探索。

一、分類方法的變化

傳統的分類方法把中國畫按照表現題材劃分為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按照表現技法的不同劃分為:工筆、寫意、沒骨等。但20世紀以來,隨著“西畫東漸”,中國出現了很多以西潤中、融合中西的水墨作品,改革開放以來更是出現了借鑒西方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的現代水墨作品。傳統的分類方法已經不能解釋今天的現代水墨藝術現象,因為現代水墨藝術不論在題材上、表現方法上和觀念上都已經遠遠超出傳統分類的方法論范疇。所以,一些現代美術評論家從不同的角度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進行了梳理。美術批評家林木將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劃分為八種類型:傳統開拓型、寫實水墨型、工筆重彩型、借鑒日本畫風型、重東方神韻而形成系統再造型、強化形式語言本題表現型、新文人畫、實驗水墨。美術批評家郎紹君將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傳統型、泛傳統型和非傳統型,并認為:“傳統型是20世紀中國畫最為完美的形式,只有此型出現了吳、齊、黃、潘等公認的杰出大師。泛傳統型是中國畫的變異形態。它適應社會急速變革的要求,力圖融傳統語言形式與西方語言形式為一。非傳統型是中國畫的極端變異形態。它們介于中國畫與非中國畫之間,保留或部分保留著傳統中國畫的材料工具,但作畫觀念、技巧規則和風格面貌大都取借于西方,與傳統中國畫的聯系已微乎其微,是欲出中國畫邊界或已出邊界的類型。非傳統型中國畫的意義,在于它融合中西藝術的極致性探索,它對新的樣式、風格的綜合與創造,對水墨材料新的可能性的實驗,對新的視覺經驗的求取。絕大多數探索者都力圖保持與傳統中國畫的某種聯系,它們的危險性,在于大部分或完全放棄傳統繪畫語言,容易陷入‘現代化即西方化’觀念與實踐的泥沼,成為對西方時髦藝術的東方式摹仿。”①

不同的類型劃分代表著對中國畫特點及邊界的不同理解,但他們的共同點在于:都認為一些當代的水墨作品,如實驗水墨、水墨裝置等已經沖出了中國畫的邊界或模糊了中國畫的邊界,已很難再將其稱為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那么,中國畫的邊界又如何界定呢?二、中國畫的邊界

有人認為,筆墨是中國畫的精髓,沒有筆墨就不再是中國畫了。也有人認為沒有筆墨有意境也算中國畫,只要體現了中國藝術精神。石魯在《談中國畫的問題》一文中曾指出:“中國畫的基礎簡單來說就是書畫同源。如果不講用筆,那就是其他的畫了。中國畫以書法作為它的基礎,這就決定了筆墨問題、章法問題、布局問題,以至于各種造型都要隨之而變異。……而素描對于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條件,如果把它當成基礎,就必然要使許多東西跟著它跑,這就要堅決反對。”②首先,石魯先生強調了中國畫的特點,即書畫同源,這是中國畫的基礎,沖出了筆墨底線的水墨作品實質上已經沖出了中國畫的邊界。其次,外來的東西只能作為豐富基礎的條件,但是舶來的藝術在豐富中國畫基礎的同時也拓展了中國畫的邊界。寫實水墨、表現性水墨雖然借鑒了西方的寫實主義、表現主義藝術,但二者都沒有摒棄筆墨語言,仍然以筆墨作為基礎,以寫實主義、表現主義藝術的手法作為條件,它們還是在中國畫的內部來進行探索的,并拓展了中國畫的邊界。所以,中國畫的邊界是可以有彈性的,但不能模糊到消失邊界,邊界的彈性是有限度的,無限度的擴大后果是難以想象的。因為中國畫不只是一個材料、技法的問題,它還是一個文化概念,它與整個民族的文化心理相輔相成。對此,郎紹君的看法是:“應該給傳統中國畫一個獨立發展的空間。以西方藝術的觀念及方法來改革、改造中國畫,是20世紀的基本狀況,過了100年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中國畫多樣化了,中國畫的邊界模糊了。然而,中國畫的多元發展如果無限制地強調下去,就可能導致中國畫實際上的消亡。”③

實質上,中國畫一直都有一套成熟的藝術系統和評價體系,但這一藝術系統和評價體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20世紀出現的寫實水墨和彩墨畫藝術也是經過了一定的爭論、磨合之后才被中國畫的藝術系統所接納。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去懷疑寫實水墨藝術和彩墨畫是沖出中國畫邊界的藝術形式了。而現在的情況比以往要復雜得多,各種各樣的現代水墨藝術形式層出不窮,它們還是中國畫嗎?所以,判斷這些新水墨是否為中國畫,關鍵的問題是要看它的基礎是什么?條件是什么?基礎和條件是界定中國畫邊界的標準。

總而言之,面對今天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中國畫壇,第一,要承認中國畫是有邊界的,強調邊界就是強調了其特點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但同時也要看到邊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第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的一些新水墨藝術類型,偏離了傳統的筆墨規范,實質上已經超出了中國畫的邊界,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樣的藝術就毫無價值。辯證地來看,現代水墨藝術積極探索的精神及其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對水墨語言表現空間的拓展、對于中國藝術的多樣化發展還是有價值的。第三,邊界可以有彈性,但邊界的彈性是有限度的,不能模糊到消失邊界。

注釋:

①郎紹君.守護與拓進——20世紀中國畫談叢.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11—13.

②沈鵬、陳履生主編.美術論集第四輯(中國畫討論專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186—187.

③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