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戲劇發展論文
時間:2022-12-03 06:03:00
導語:黑土戲劇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個時代的藝術,是那個時代現實的反映;時代在變化,反映時代的藝術形態也在相應變化;戲劇藝術也是如此。進入21世紀的戲劇,變得更加開放,其形態亦由單一趨向多元,以打破原有的戲劇模式為突破口,延伸了其他各種形態的藝術,加深了戲劇形態的變革,進入新世紀達到高潮。黑龍江的話劇創作者、實踐者們在這個過程中,也不甘人后,紛紛加入了探索與創新的行列。我們可以看到,黑龍江的話劇雖不在戲劇形態變革的潮頭之上,卻也感應著潮流的涌動,新時期新一代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們,從各自的藝術追求出發,也在尋求著新的戲劇形態。他們以黑土地的厚重與神奇為基礎,力求內容與技巧并進以行戲劇藝術的創新之舉。其中,哈爾濱話劇院開東北“話劇超市”先河,同時在戲劇表現形態上百花齊放,加之以多媒體、民間藝術、戲曲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話劇表演的形式。
超市性的劇場調動了觀演關系
話劇超市是建立一個超市性的話劇劇場,其中有多臺話劇演出,觀眾像進入超市一樣,選擇觀看。走進“話劇超市”,有不同風格、不同表演、不同形式的話劇演出,觀眾可以像走進超市一樣,有選擇性地觀看自己喜歡的演出劇目。
從2006年開始,哈爾濱話劇院著力打造小劇場話劇,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已有《第五天神》《請讓我做你的情人》《構思婚姻》《最后一個情圣》《我愛桃花》等12部小劇場話劇輪番上演,在哈市市民中已形成周末到話劇院小劇場看話劇的習慣。
2007年,話劇院在哈爾濱市政府的支持下進行了劇場改造工程,改建后,“話劇超市”內有“大劇場”“藝術沙龍”“60空間”“迷你戲劇”四個演出空間。在“話劇超市”里有舒適的坐席,有時尚的酒吧。去年下半年劇院增加了演出的場次,演出時間由原來的周五、周六,到現在的每周五、周六、周日,在穩定觀眾市場后,將來達到每天有演出,同時每天有2—3部劇目可供觀眾選擇;在此基礎上向哈市各區發展,每個區有一個演出場所。劇院將聯合哈爾濱市各個劇院團,推出不同形式(獨唱、獨奏音樂會,京劇、評劇、雜技、曲藝、皮影等)的演出。
“話劇超市”將逐步建立一個多元化、多劇種、多形式、多門類、每天都有演出的“藝術超市”,為哈爾濱市觀眾提供一個良好、優雅、舒適的觀賞環境和欣賞高雅藝術娛樂的場所。
超市性的劇場演出多臺劇目,調動了觀演關系,讓觀眾按口味選取劇目觀看,借鑒了此前電影、電視劇中的多個結尾,有選擇性地對劇目進行選擇。此前,北京的劇場里曾上演過讓觀眾選擇劇情,演員根據觀眾的意見繼續演出的先例,此做法不妨可以在“話劇超市”中進行復制,讓超市里的觀眾更加隨心所欲。話劇超市里,劇目題材多樣化,藝術上有創新,表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滿足不同觀眾的欣賞口味,方便觀眾有選擇地觀看。
多媒體的藝術進入戲劇表演中
多媒體的出現并不新奇,在來中國進行演出的歌劇、音樂劇和各式各樣的演唱會中,多媒體被廣泛用到。而在中國的東北角,在哈爾濱2005年的話劇舞臺上,哈爾濱話劇院根據東北抗日女英雄趙一曼的英雄事跡創作的話劇《趙一曼》,對趙一曼的回憶、回想用多媒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將事先錄制好的多媒體電視片斷在話劇劇場表演時播放出來,舞臺上有人、有聲、有影、有樂,克服了以往主旋律劇目塑造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固有模式,以人為本,突出趙一曼的人性魅力,擴展了話劇的表現形式,延展了話劇的表演空間。“藝術本身就是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根本就在于求變、求新。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這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里,戲劇更應顯示其百花齊放。”(俞洛生語)①使《趙》劇集觀賞性與教育性于一體,為主旋律劇目的創新和推動先進文化的繁榮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時尚元素融入寫意話劇中
1990年,在沈陽舉行的首屆東北話劇節上,由哈爾濱話劇院創作演出、肖致誠執導的大寫意話劇《蛾》奪得東北話劇節多項大獎,開創了劇院寫意話劇的先河。該劇到上演演出時,著名戲劇家黃佐臨先生特地從新加坡歸來,看過后,他要把《蛾》作為寫意話劇的范本拿到國外講學用。他激動地說:“《蛾》劇把我最美最美的夢實現了。”著名學者余秋雨認為:“《蛾》劇可以載入中國話劇史冊。”
2005年4月份,哈爾濱話劇院改編了1990年在全國極具轟動效應的大寫意話劇《蛾》,經過改頭換面,寫意話劇《蛾》的《狂舞大河》,富有改革和創新意識,從形式和內容上勇敢突破“禁區”,注入音樂、舞蹈、彩繪等許多流行時尚元素,還汲取了戲曲表演的精華,標新立異,極具視覺沖擊力,演出反響強烈。彩繪藝術在目前仍被視為現代藝術,將之搬到話劇舞臺上,不僅能夠豐富舞蹈語匯,還使話劇表演載歌載舞,以形、意來傳神。
民間戲曲藝術引入話劇中
參加了中國第七屆亞洲藝術節、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的話劇《秋天的二人轉》,是以東北二人轉藝人的生活為題材的話劇。在劇本創作中,編劇楊利民將二人轉的小段引入,在舞臺呈現時,演員現場表演,豐富了人物的肌理,將女主角的大喜大悲用二人轉唱段表現出來。全劇的配樂也以東北二人轉的小調作為主旋律,時隱時現,烘托了主題。現場演出時感人肺腑,催人落淚。
二人轉之所以久盛不衰,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身的“通俗”“適俗”“達俗”。它曲調豐富、唱段優美動聽,那些頗具風土人情、詼諧幽默的方言土語,表現了大多數群眾的生活情趣和審美心態。
綜上所述,透過東北一個角落的話劇演出實況以及劇場效果,我們看到中國百年話劇的復興之道:不斷借鑒其他藝術門類表現形式,彰顯話劇這門舶來品藝術的包容之心,從而讓西洋的話劇藝術更加民族化。話劇民族化喊了一百年,在劇場實踐中,逐步地、更好地解決了民族化的問題。不斷取他山之石的話劇藝術,兼收并蓄,才會讓觀眾確實感覺到它的非常中國化、非常民族化。
我國在話劇形態上搞了五六十年的改革創新,但是黑龍江的話劇創作者、實踐者們在近期的舞臺實踐說明,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是不斷汲取藝術營養,不斷在表演方法上進化,這同以往的任何戲劇理論都有所區別。這樣的革新,才會被大范圍的觀眾所欣賞,也才能真正解決話劇“曲高和寡”的困境。
注釋:
①引自《中國話劇未來走向大討論(探索臺)》[J].上海藝術家.1996(02).
參考文獻:
[1]魏正元.黑土戲劇中的“雅”與“俗”[J].活力.1995(12).
- 上一篇:歌唱藝術研討論文
- 下一篇:鋼琴彈奏技術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