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奏
時間:2022-03-17 09:45:00
導語:音樂節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于拍子的錯誤,我們要從實際練習和彈奏中常常會影響拍子準確的情況:
1、樂曲中的一些的音。往往沒彈夠其時值,便匆匆接下去了,這樣就會出現缺拍子的現象。
下面這一段是八六拍,每小節六個八分音我們可以數為:一二三博士三,即每小節分為兩個節奏組,每組三個八分音符,即三拍。問題常出現在第二與第四小節的第二組拍子上,此外都是一個加符號的四分音符,在以八分音符為一拍的八六拍中,符點四分音符應算三拍。而不少學生彈到這里,都只耽擱了兩個八分音符的時間,就提前接下去彈了。這樣,這一小節就變成了五拍,前半小節還是三拍,后半小節變成了兩拍。導致的后果是節奏不均衡,好像一句話沒有說完,不喘氣地又搶著說下去了,聽起來非常不舒服。
2、對休止符要重視。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視而不見,一到休止符,就把拍子搶過去了,匆匆接著往下彈,這樣節拍就錯了。休止符都是占拍子的,還都要數拍子,這是從最基本的和基礎的節拍角度來說的。休止符是音樂和節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休止符的忽略必將歪曲音樂和節奏。
這一段譜例最后一小節第三拍是休止符,這一小節一個二分音符占去兩拍,休止符占去一拍,加起來正好三拍,但有的同學在彈完兩拍的音后就緊接下一小節去了。由于這一小節正好在這一樂段的末尾,雖只是少停了一拍,并沒有彈錯音,但是卻影響了全曲的完整性,成為一個無法彌補的缺憾。
3、還有一種常見的彈的不準確的情況,其實它和節奏有間接關系。大家都知道,剛開始學琴的學生往往在加強音響時把速度也加快,減弱音響時速度也減慢,他們把漸強、漸快、漸弱和漸慢的概念等同起來。在音樂實踐中的許許多多的“漸強但不漸快”的情況,也同樣有許多“漸強并且漸快”的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作曲家明確地標出是否應當漸快,但有時他們并不標出,忽而這兩種情況的意義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應當特別小心,不要弄錯。
4、延長記號也必須加以注意。在樂曲中,最容易確定的是漸慢之后的延長記號的時值。只要在思想上把延長記號的那幾個長音繼續彈漸慢即可。也就是說,用不著增加時值的倍數,這樣,延長就成為在它之前的漸慢或更慢的合科邏輯的結束。這中是延長的一種類型。如果延長突然出現,沒有先前的減慢或加速,那就應當按基本的,正常的速度來數拍子。只不過要視情況而把寫在延長記號下的時值增加一倍,二倍,甚至三倍。重要的是應當區別延長記號在作品中作曲結構上所處的地位。這個“分水嶺”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說它和曲式中的主要分界處相吻合,還是和次要分界處相吻合。
延長記號并不是無關緊要的,不僅延長記號如此,多樂章樂曲中各個樂章之間的間隔也是這樣。記得蘇聯的涅高茲說過:無論是寂靜、間歇、停頓或休止都應當是聽的清楚的,它們也是音樂。“對音樂的聆聽”一秒鐘也不能中止!只有這樣,一切才會有說服力并且是真實的。在思想上把這些間歇,停頓指揮出來,也是很有用的。
二、節奏與聲音:
節奏和聲音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兩者只有同心協作,相輔相成,才能解決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演奏的問題。
1、切分音中,如果把具有重大節奏意義的切分音彈的比它前面的,后面的,在另一聲部中和它同時出現的切分的音還要輕的話,那它就不再是切分音,也就是說,它既失去節奏特點,也失去了力度特點。
2、在散板中,聲音和節奏之間的關系顯得更為清楚。如果沒有找到一個句子的正確的強弱表現,就無法明確它的節奏究竟自由到什么程度。只有將兩者合作了,才能解決演奏的問題。
三、節奏與感覺:
在數準節拍之后,我們就要去感覺節奏。有的學生并不去感覺節拍的分組,節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機械地數著拍子,我們要把這種被動變為主動,進入內心的節奏感覺。要做到有內心的節奏感覺,首先要去感覺節奏。
許多節奏方面的缺點之所以產生,實際上由于彈奏者沒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家的精神和他的風格;作品的藝術形象。這就使永遠變化無窮的多種多樣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義、內容,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結構,同作曲法本身,同組強起來的實際聲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協調,只有這樣,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藝術的。
1、在技術性段落中,要劃分清楚一些有規律的織體的節奏。
這首練習曲是四三拍子,節奏是全曲都由三連音構成。也就是說,每小節三拍,每拍三個音,每小節是九個音。其經常發生的節奏錯誤是有些同學不管它的三個音為一拍的劃分,只是只管琶音的上行和下行,
所以頭四小節常常變成四個音一組再加上五個音一組,或者完全是無規律的亂彈。其實,學生在彈這首曲子時只要按一拍三個音的感覺,并在每小節音上適當加上節奏重音,就可以彈好了。
這首練習曲是四四拍子,關鍵在于第一小節第一拍的第一個音是一個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而我們彈的時候常常沒有去感覺它。音一出來,就讓人感覺到彈的過重,它的前邊畢竟是休止符。由于第一拍的感覺不對,彈到第三拍時,第二個的音劃到第三拍了,而第一個音則是屬于前一拍的。彈這一小節時,可以先吸一小口氣,頭可在十六分休止符上稍有點動,把節奏劃分明確化,第一拍只有后三個音,第二三四拍都是四個音,只要練習時明確了,演奏時就不會出問題。把這一小節彈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對彈好整首曲子是至關重要的。
2、要對節奏有感覺,也就是說對每小節內強拍弱拍的區分有感覺。
舉幾個常用的節拍:四二拍是強、弱,四三拍是強弱、弱,四四拍是強、弱、次強、弱,八六拍依次是強、弱、弱、次強、弱、弱。
這首樂曲,左手表現的是船在水中搖蕩的背景。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寫成的。左手部分以三個八分音符為一組,每小節分為兩組,根據六拍的節奏特點,把船在水中左右搖擺著前進的感覺表現得恰到好處。我們在彈奏時,把第一拍,正好是根音沉下去,作為一個重音,二三拍輕輕地彈過去,第四拍作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個小重量,然后五六拍再輕輕地彈。只要把這些力量安排好了,彈奏的時候就會比較有感覺。
有些彈奏者過遠地偏離原譜和作者的構思,其根本在于不夠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歪曲作品的結構。因此,我們必須養成認真去分析節奏,并去感覺,體現它的習慣,這是保證彈奏中基本的節奏感所必需的。
四、節奏與律動:
節奏的律動感,是要通過自己的內心去體會,去感受,其要點是結合樂曲的情緒言,意境,選擇好合適的節奏。這種律動感可說是一種韻律。真正以內心感覺到節奏活生生的脈搏。節奏的律動是節奏的生命。
律動經常在較快速的段落和有規律的伴奏音型部分能更明確地得到體現。
這段的左手部分,在八六拍子中,每小節分成兩組,每組六個十六分音符。在淡雅、寧馨的旋律之下,伴奏音型平穩而美好地緩緩向前流動著,每六個音為一個律動。這六個音中,第一個音稍重一些,作為律動的點和依靠,后五個音均勻柔和地貼近鍵盤彈過去。這時有一種對冬天里初雪到時所產生的贊嘆和憧憬。在這種感覺中,逐步去體會出合適的律動速度和意境。節奏的律動感是一種活生生的,發自內心的感覺,就像脈搏對人的生命那樣的富有活力。我們必須多聽、多想、多體會,只有內有“有動于衷”了,才能把律動感表現好。
五、節奏與速度:
如果彈奏者沒有把大型套曲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足夠的思考并去感覺這個整體,就必然會出現速度上的和節奏上的錯誤。有的彈奏者在剛開始表演作品時難以確定作品的正確的基本速度。開始時采用的速度如果是不肯定的或是錯誤的。往往會對整個作品產生影響,有時即使作品的速度得到改進,但是表演的完整性卻已遭到破壞。練琴時可以試用各種與原來速度略為有所不同的速度,借以確定以最慢到最快速度的幅度,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開始表演之前,最好在思想上把開始時的速度和作品以后發展中的某個地方作一比較。例如在開始指某一段氣息寬廣的柔板或廣板之前,先用你認為最合適和正確的速度把這個開始部分在心里唱出來,為的是在表演開始前已經能使自己感覺到需要的節奏氣氛。采用這種方法確定開始的速度時,就不大會出現“偶然”和“大致如此”的情況了。
在速度中,它有各種不同的變化,常見的有自由節奏(temporubato);漸慢(vit),加快(atempo)等等。在節奏的變化和節奏自由等情況中,最主要的一點是,基本速度不要忘記!每一首曲子都可以有很多漸慢、漸快的變化,但是在一定的時候它總要回到它的原速,即基本速度上去。
我們拿自由節奏----rubato這一音樂術語來說,本意是有借有還,意思就是說你在某一個地方慢了一些,拖了一些拍子,下面適當的地方就需要稍快一點,緊湊一點。這在浪漫派的樂曲中是很多見的,至于臨時性加快和漸慢,在樂譜上都會標明,這種節奏上的變化,比自由節奏要規范的多。
這首曲子標明自由節奏,但在需要的地方是標明的,主要是漸快或加快,然后回到原速成。在這個譜例映入眼前的是速度是每拍等于120拍,說是說每分鐘一百二十拍。樂曲開始,整個第一行速度極穩定。第二行第一小拍標上了加快,要求從這一小節第一拍起加快,一共兩小節,這個加快,這兩小節從原速開始,一拍比一拍更快,這是一個逐漸加快的過程。表現捉人者開始行動,被捉的則迅速四下逃竄,彈到這里時,彈奏者常常過急,一下子加速至最快,這就成了突快,而不是漸快了。這樣卻違背了作曲者本身的意愿。在加快之后,第二行的第三小節標著回原速,從這一拍起,馬上要回到一分鐘一百二十拍的基本速度上去,這個速度不能忘記。由此可見,這一段樂曲速度雖變化很大,但不時要回到基本速度上去。
所以,在變化節奏中,變化的部分能否打得出漸慢或漸快的拍子,回到原速時,節奏是否清楚,穩定,這些方面同樣是我們對節奏感的很好考驗。
總之,大家是知道的,節奏是音樂的基礎,也是音樂的生命,節奏又是千變萬化的,其實每個曲子都會有一個基本的節奏,在彈奏過程中,彈奏者都是抓住了這點,對于彈好整個樂曲來說就不會有太大的難度。
對于節奏知識的了解,我的水平還是有限的。在寫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我通過對書本知識和自己對節奏知識的了解,同時也在系里老師的指導的幫助下,完成了這篇論文。
參考文獻:
[1][2]陶鑄《鋼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3][4]車爾尼《車爾尼練習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5月
[5][7]韓林申《鋼琴基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4月
[6]巴赫《巴赫作品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年2月
- 上一篇:聲樂表演過程中心理調控
- 下一篇:全體主義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