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茗茶與企業文化的整合論文

時間:2022-07-19 04:04:00

導語:蘇茗茶與企業文化的整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蘇茗茶與企業文化的整合論文

摘要: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和規范,是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漫長的歷史積淀,使中國茶文化更顯深沉,更顯凝重,在它的廣袤和無限的豐富性面前,我們難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頗受國內外友人推崇。茶文化之核心為茶道,茶道是茶與道的融合和升華。現代企業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應該成為一種審美的茶文化活動。本文從茶文化的歷史出發,說明一個優秀的企業家應該把茶文化融入企業文化中,通過對茶文化意識的自覺和深化,開設自己的茶室,同時推動企業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雙向發展?!疤K茗茶行”旨在給企業文化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同時,幫助企業提升文化品味,使蘇茗這個品牌走向更廣闊的新天地。

關鍵詞:茶文化企業文化蘇茗茶整合發展

我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采茶和飲茶的國家。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之國粹。古時,有“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說法。多少年來,中國茶文化吸取了民族優秀傳統中無比豐盛的營養,容宗教、哲學、繪畫、美學等各家之長,發展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極其珍貴的遺產,在歷史的長廊中熠熠生輝。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的規模。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葉昌盛,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中國的茶文化帶著東方農業民族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追求清雅,向往和諧,基于儒家的治世機緣,倚于佛家的淡泊節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貫徹普及清和、儉約、廉潔、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并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我的家鄉——宜興,有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這些都和歷史有關。據《宜興縣志》記載,宜興在夏商周時期,屬揚州,名荊溪。春秋時屬吳;戰國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勾踐滅吳,隸越;周顯王十四年(前355年),楚宣王滅越,屬楚;吳、越、楚時,宜興由荊溪改成荊邑,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荊邑更名為陽羨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廢義興郡,改陽羨縣為義興縣,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避王室諱,始改義興為宜興縣。

宜興的茶文化,在紫砂文化中有著主要的位置,或者說,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篇章。宜興的自然條件很好,不僅是江南的魚米之鄉,也是我國產茶名區之一。根據古書所說的宜興漢時即有“陽羨買茶”,漢王到茗嶺“課童藝茶”的傳說,以及鄰近地區和《桐君錄》“晉陵皆出好茗”的相關記載,宜興至遲在三國和東晉時,其地便以產茶和飲茶。被后世尊為茶神的唐朝人陸羽,晚年隱居浙江苕溪,寫作《茶經》,書中就有了關于宜興產茶的記敘。“陸羽名荒舊茶舍,卻教陽羨置郵忙”。盧仝曰:“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他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的詠茶名句。晚唐杜牧在《題宜興茶山》一詩中,開篇就說“山實東南秀,茶稱瑞草魁?!狈Q冠于唐的“陽羨茶”到了宋代,仍為文人雅士所好,所產“雪芽”在宋代久負盛名。大文豪蘇東坡曾擔任湖州刺史,與宜興聯系較多,后又被貶,居住在宜興,與宜興的茶和紫砂壺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對宜興的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已卜居毗鄰與完夫有廬里之約》詩中寫道:“雪芽為我求陽羨,亂水君應響惠山”。明末至整個清代的數百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宜興茶的生產和經營逐步成為南部山區的特色。另外,宜興的紫砂壺聞名世界,它不僅具有實用性能,更具藝術鑒賞價值,深得歷代收藏家和好茶者所珍愛。隨著文化內涵的豐富多彩與創作工藝的日益提升,紫砂陶藝已臻妙境。好茶配好壺,可以更好的體現茶的韻味和品茶的情趣。說到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物質文明和建設文明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茶文化內涵及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的茶文化融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身養德。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都愿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影響到社會。因為一生愛茶,我一手創辦了宜興蘇茗茶行。蘇茗,顧名思義,就是指江蘇名茶。以蘇茗為品牌,一是因為該茶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而宜興又是江蘇產茶最早、知名最早、產量最多的地區。二是宜興產茶的企業多、品牌雜,與全國其它茶區相比,知名度低,而蘇茗茶行正要獨樹一幟,以茶文化為突破口,與企業文化相連,成為一個有地方特色的茶業品牌。在我看來,宜興的的確確是文化底蘊特別深厚的地方,企業非常多,來宜興考察的文人墨客,商賈雅士很多,幾載歲月流轉,我極力全心打造“蘇茗”誠信品牌,同時躬耕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更希望通過企業來搭建一個穩固的平臺,使企業文化因茶文化而錦上添花。

目前,企業經營活動既是一種經濟活動,同時也是審美活動,因為當今的時代生活正在迅速的被藝術化。市場經濟,優勝劣汰,講利益,重效益,企業與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致使依附在企業家身上的壓力不輕。我認為現在有許多企業經營者尚未清醒地意識到企業文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他們經營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傳統的硬性競爭的水準之上,企業家的審美修養和審美水平亟待提高。如果說美好的企業形象能使企業“秀于外”,那么深厚蘊藉的企業文化則能使企業“慧于中”。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企業與一個文化修養淺薄的企業相比,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精神圖騰,它像基因一樣,深深植根于企業的生命之中,使企業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一個企業,參與茶文化,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儒雅脫俗的經營氣質,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范等去“以茶會友”。我的理念是,不管與誰參與茶事活動,一定要融入哲理、倫理、道德,享受生命的樂趣。我認為,企業家是企業經營活動中的中樞神經和指揮系統,在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應該盡善盡美,不善不美只會導致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惡性循環,毫無人性可言,也毫無美和效益可言。在古代,茶總是和風雅相關,天下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不厭其煩地對其頌揚過。作為一名出色的企業家,完全可以開辟一間屬于自己企業的茶室,裝修得古典一些,比如墻上掛有裝裱好的字畫,放置竹制的桌子,藤編的坐椅,精致的茶具,幾盆蘭花,將企業的宣傳資料分門別類,有條理的放在壁櫥里,古色古香,文化氣息撲面開來,耳目為之一新,身心為之一爽。客戶來訪,先進茶室,在咿咿呀呀的古琴聲中坐下來,沏上一杯茶,靜靜地嗅著裊裊茶香,望著清澈晶瑩的茶湯,一小口一小口地細品,此時,茶香彌漫全身,直潤到心底。喝茶不是解渴,而是悠然雅興,“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然后找出話題的切入口,豈不樂哉!品茶的時候品性情,企業家在這樣的物鏡、情境下,向客戶傳授一些茶文化知識,調動客戶的審美眼光與心靈之光,不僅能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即使人情再冷漠,也會因您這位企業掌舵人的文化品味所折服。偶爾,約上公司員工,在茶室里小坐,輕呷一口茶,談談工作上的遇到的實際問題,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更飽滿的激情去應對人生的挑戰,這樣能使企業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不僅經濟上了新臺階,而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何樂而不為呢?茶,是友誼的橋梁,社會和諧的載體,是企業發展的文明窗口。在企業的茶室品茶,使陌路人能與你同行,使同行者與你并肩,“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企業文化的美才是企業深層次的美。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是這樣,一個企業同樣如此。

茶文化追求的是超越性與和諧性的有機統一。其實,人的生存是現實的,也是超越的。人們對競爭的激烈,生活節奏的緊張和人際關系已有深刻體驗,平淡是生活的修為。散文家袁鷹說:“茫茫人事,憂思、憂愁、憂患千樁萬種,區區杜康何能消解許多?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傾談,圍爐夜話,如潺潺春水,汩汩清溪,倒可于相互慰藉中分憂解愁?!币驗?,那是一杯杯的文化茶,也是,一杯杯的盛世之茶。總而言之,企業文化如果有茶文化相伴,一定不俗,不俗的事,人皆可學,構成精神的品格首先應從干凈開始,只有干凈才能淡定,淡定不躁了對話才有可能,一切人文精神才有了傳遞的空間。茶文化因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經營的審美要求而產生,剛剛起步,很多課題尚處在艱難的探索之中。惟其如此,它才具有現實意義,也才更有價值遠景。我的論述只是一家之見,期望同仁賜教。

參考文獻: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

高旭暉《茶文化學概論》安徽美術出版社2003

陳文華《長江流域茶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張立文《中國范疇發展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曹鵬《閑閑堂茶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