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道德建設論文
時間:2022-07-19 06:04:00
導語:傳統文化的道德建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呈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與體現現代精神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經濟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會思想道德滑坡的現象。本文粗淺的論述了一下,如何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做好思想道德工作的建設以及建設目標。
關鍵詞:傳統文化;道德建設
思想道德是人們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無論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還是社會的全面進步,都離不開人民思想道德的提高,需要道德規范作保證。如果社會成員素質低下,不具備人的基本美德,我們的民族就不可能振興。因此,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觀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系統、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等主體形式存在著。這些文化積累以生物遺傳和社會遺傳的形式時代延續,已經深深地融化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中,內化為人們的一種心理和性格,并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制約社會歷史發展,甚至人的思想行為的強大力量。因此,承襲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已經構成為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和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著值得我們借鑒、吸收和弘揚的因素和內容,對我國社會繼往開來,保持可持續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但孕育了自己的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而且對外來的文化也從不拒絕,只要有用,統統拿來,稍加改造,為我所用,如對佛教的繼承和發展,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包容性,這也正是其能夠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期的中國,正面臨著新老體制的相互碰撞,新舊觀念的相互交鋒,這一系列的問題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加上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全新,較為長期的過程,各種制度和法律法規尚未健全,一些人企望一夜之間能夠暴富,因而想方設法鉆國家制度和法律的空子,拋棄為人處世起碼的思想道德規范和做人準則,見利忘義,用坑蒙拐騙手法來獲取個人利益,嚴重的現實已經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筆者想就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一下如何承舊迎新的來加強我國的思想道德的建設。
一、崇尚倫理,自強不息
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思想貫穿始終。褒善貶惡、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養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是大多數思想家所一貫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處中,一個人既要有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創造精神,又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愛人如己的博大胸懷。只有“與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舉個例子,我國古時儒家倫理的核心是“仁愛”。儒家把“仁”概括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則,認為其他的具體道德準則都是由“仁”衍生出來的,這種“仁”的根本含義就是愛人??鬃右笕伺c人之間要充滿愛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強調對人要溫、良、恭、儉、讓。孟子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認為人都應有“惻隱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睂Υ齽e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萬物,并認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無以為人。早期儒家的泛愛思想到了后來,就演變成了“博愛之仁”,強調仁愛的對象是天下人和萬物。從儒家的仁愛思想看,其所強調的仁愛,不僅體現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而且也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即對他人、對社會、對整個自然界都要有一種愛心。仁者愛人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這在當時是進步的。用“仁”這個基本范疇把其他的道德規范統帥起來,愛人的道德意識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體現在具體的道德規范和禮儀之中了。
所謂自強不息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奮發圖強、孜孜不倦、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中國古人所崇尚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這種精神的生動體現。自強不息的精神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華民族兒千年來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無數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繼,英勇不屈,以至于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衛國家的領土,維護國家的尊嚴,是同這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二、經世致用,修身養性
經世致用,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逐漸發展升華的產物。它是儒家思想發展到中國宋代后逐漸形成的一種提倡研究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等實際問題,要求經書研究與當時社會的迫切問題聯系起來,并從中提出解決重大問題方案的治學方法。義稱經世致用之學。其特點是以解釋古代典籍為手段,從中發揮自己的社會政治見解,并用于社會改革。
南宋時浙東學派中以呂祖謙為首的金華學派提倡經世致用,主張治經史以致用,反對當時的牛鬼蛇神等迷信的空幻之學。
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經世致用思想,簡單地說就是要學習對現實社會有用的東西,研究學問要和社會實際相結合,不要空談,要活學活用。
從古至今涌現出了不少經世致用的學者,他們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顧炎武說:“當明末年,奮欲有所自樹,而迄不得試,窮約以老。然憂天憫人之志.未嘗少衰。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秉S宗羲說:“扶危定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絲有所未盡。不容但已。古今成敗利鈍有盡。而此“不容已”者,長留于天地之間。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圣指為血路也。”這種“不容已”的精神,可以說是對時代的一種責任感。他們認為,圣賢與佛、老的區別,正在于此。顏元說:“人必能斡旋乾坤?利濟蒼生,方是圣賢,不然矯言性天,其見定靜,終是釋迦、莊周也?!币虼?,顏元立志“生存一日當為民辦事一日”。劉獻庭甚至認為不能“斡旋氣運”,“利濟天下”,就不能稱為人。
《大學》上說:“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平天下。”這段話比較全面完整系統的表達了儒家對人生的根本意義和目的的看法,認為人應當在完善自身的基礎上完善社會,同時又要在完善社會的過程中完善自身,永無止境。
三、鞭撻丑惡陋習,弘揚傳統道德。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廢除我國封建社會所遺留下來的農奴制思想,弘揚幾千年所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傳統美德可以“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為代表。
1.仁。仁就是寬厚仁慈,它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占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并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人生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禮。與仁互為表里,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懊鞫Y”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于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征和直觀展現。北京為迎奧運正大力開展禮儀教育?!岸Y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另外,禮與法律在約束人們的言行方面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甚至禮有時候直接代替法律懲罰人們。但禮和法律還是有很大的差別。首先,禮產生于階級社會以前,起源于原始宗教、風俗和交換。古人云:“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倍Y以義起,它是一個群體在形成共同心理和文化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在階級社會里,它雖然有利于統治,但不是統治階級獨有的,而是屬于整個群體。而法律卻只是階級社會才有的現象,它明確地為統治階級服務,沒有勞動人民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只能是群體中的少數人,但禮的形成卻不可能是少數人的力量可以辦到的。禮與法律比較,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第二,禮與法律對人們規范的言行范圍不盡相同,有交叉的地方。第三,禮對人們的懲罰重在倫理方面,但手段有時比法律更為殘酷。法律的執行者只能是官府的專門機關,但禮的執行者則廣泛得多,只要是相關者、長官域長者即可。第四,禮重在通過禮儀起到教化約束的作用,造成一種莊嚴神圣的理念的心理氣氛;而法律則通過嚴酷的刑罰起到強制約束的作用,造成一種威嚴的令人畏懼的世俗的情緒狀態。
4.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從秦皇兵馬踴到萬里長城,再從阿房宮到故宮,無一不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無論國內還是海外,中國人都表現出獨特的文理智慧。這些智慧可以歸結為先秦諸子的深遠影響。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血脈和根源。
5.信。也就是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共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改革家商鞅便用過“移木賞金”的妙計來樹立威信。
當時,商鞅曾將三丈長的一根木頭置于國都市南門,宣布說:有能將此木移于北門者,賞十金。由于無人相信,故過了好久,木頭仍在南門擱置,無人移動。商鞅再次宣布:有能將此木移至北門者,賞金五十。果然,有人抱著試探的心理將木頭從南門移至北門。商鞅立即派人如數將賞金付與移木者。商鞅這種做法的目的,是為其以后推行變法制造輿論。唐人劉禹錫曾稱贊這種做法是“徙術之行必信,此政之始也。”
儒家認為,人無信不立。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在世上就會寸步難行,講究誠信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人道理。此外,儒家還認為,誠信是立國之本,是治國的重要政治原則;誠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誠信是溝通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紐帶。
道德觀念總植根于一定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基礎,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傳統美德的合理內核包含著具有相當普遍性的內容,但也要經過現代轉換,才能適合當今新時代而得以傳承。“仁、義、禮、智、信”在當前仍有頑強的生命力,弘揚它們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經過我們的現代詮釋,不但可以適應現代社會,包括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而且可以對市場經濟所誘發的如過分重利等觀念和風氣,起某種調節和抑制作用。中華傳統美德所重視的群體和諧精神,與西方道德文明所突出的個體人格精神,也可以優勢互補,互相調節。
思想道德的建設是離不開傳統文化支撐的,道德和文化之間相互作用也相互影響,道德在某些方面可以制約和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發展的同時,也讓道德進一步完善了。
社會主義道德不可能離開人類文明的發展而孤立地產生,它是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正如同志所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歷史是割不斷的,道德的繼承也是割不斷的。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應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要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積極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使公民道德建設既體現優良傳統,又反映時代特點,始終充滿生機與活力。
- 上一篇:曾國藩家庭教育影響論文
- 下一篇:餐飲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