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合唱對中國合唱的影響論文

時間:2022-08-31 03:13:00

導語:西洋合唱對中國合唱的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洋合唱對中國合唱的影響論文

摘要:合唱是源于西方的藝術,是西方音樂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體裁。中國合唱的發展受外來音樂影響,并與中國人民的斗爭實踐及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緊密相連。由于中西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不同,使中國合唱是沿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道路發展的。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和獨特的土壤條件,必然使中國合唱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關鍵詞:西洋合唱中國合唱影響意義

合唱藝術因其豐富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廣闊的表現范圍,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較高層次美學內涵的藝術形式。贊美人世間的真、善、美,提高人的素質,創建精神文明,弘揚真理,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乃至凈化人類靈魂大業中,合唱藝術將起到令人矚目的巨大作用。合唱藝術以其特有的協調、和諧和統一、產生的效果和藝術表現力,在聲樂表演形式中力踞“群雄之首”、讓人置身于天籟。它發展的每個歷史階段,無不是與社會的變革緊密相關的,無不是在反映新時代、新思想與舊的習慣勢力和舊思想做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的進步為合唱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一、西洋合唱藝術的發展

西方合唱音樂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在巴洛克以前,主要是無伴奏合唱的教會音樂,如彌撒、安魂曲、圣母悼歌等。與此同時,還有世俗題材或半宗教,半世俗題材的復調合唱曲如克勞蘇拉、經文歌、牧歌等,常用法語、意大利語或拉丁語演唱,有時采用樂器伴奏。

從基督教誕生,歐洲進入中世紀的宗教統治時期,歌唱開始被教會壟斷。公元4世紀,羅馬教皇西爾維斯特(St&Sylvester,314-336在位)在羅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歌唱學校。大約9世紀出現了最早的兩聲部的合唱,稱“奧爾加農”。12世紀出現了“第斯康特”。13世紀起,歐洲開始盛行復調音樂,多聲部的合唱成為復調的主要形式,開始主要用于教會合唱團。

14世紀在法國和意大利出現了世俗性的復調合唱,其代表是法國的“新藝術”流派和意大利的“牧歌”。尼德蘭樂派的創始人是杜費(G&Dufay.1400-1474)他改革了以前的三部合唱為四部合唱的基本法則。普雷(J&D.Per’s.&1445-1521)把尼德蘭音樂移植到意大利。尼德蘭樂派十分注意合唱曲中每個聲部旋律的流暢性,在演唱上也提高了對各聲部的要求。演唱風格上有過去唱圣詠的莊嚴,生活氣息由古樸變為華麗。

16世紀的宗教改革促使教會重整旗鼓,加強了內部的組織以及對外的統治。宗教音樂尤其是聲樂作品,在這個時期中有著重大的發展。中世紀的經文歌和彌撒,在巴洛克時期仍然被沿用,除此之外又出現了新的音樂體裁。17世紀中葉,康塔塔廣為流傳,從而取代了意大利的牧歌,成為社會生活中備受喜愛的音樂體裁之一,同時也為法、德、英國作曲家所采用后。

二、西洋音樂及西洋合唱音樂傳入

我國西洋音樂文化傳入中國曾有一段相當久遠的歷史過程。最早大致可推至唐代“景教”的圣詠誦唱。而后經元代、明代,天主教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并向朝廷進貢大鍵琴(當時稱為“西琴”)等西方樂器,至清初傳教士湯若望幫助制作大風琴等,西洋音樂逐漸留下一定的影響。耶穌會教士南懷仁、徐日昇為清康熙皇帝玄燁所重用,任命他們為宮廷的音樂教師;在康熙敕撰的樂書巨編《律呂正義》的續編《協韻度曲》中,詳細記載了由徐日昇、德禮格傳入中國本土的有關歐洲樂譜、樂理的基本知識。這些都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在中國撒下的種子。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大門在西方列強控制下被迫打開,加上廣大知識階層對參照西歐體制實現改革求新的要求日益增長,為西方音樂文化的加速傳入中國提供了新的條件。

鴉片戰爭以后,我國各地建立的學校、教堂中,西方音樂的影響大大加強。組織演唱許多著名的宗教音樂作品,并且普遍開設了傳授西洋音樂知識的課程,有的還設置了專修音樂的“琴科”(學習鋼琴,風琴等西洋樂器)。通過教會的一系列活動,傳播了一些西洋音樂知識,也造就出一些掌握西洋音樂知識和技能的人才,對我國近代初期音樂的形成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西方音樂文化傳入中國,產生全國性的影響的主要途徑仍應以新制學堂的建立和樂歌課的開設為重要的標志。

三、西洋合唱傳入對中合唱藝術的發展與影響

中國合唱藝術在明間具有悠久歷史,多聲部的民歌合唱在相當多的少數民族中存在著。本世紀初由國外引進的群眾合唱“學堂樂歌”形式,開始了現代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歷史。到了抗戰時期的1939年冼星海和光未然在十分貧瘠的合唱藝術園地里,合作創造出一部雄偉壯闊的《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無論從中國合唱發展角度,或是從中國音樂史角度看,都不愧為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峰,一座令人傾慕和敬仰的里程碑。

我國的合唱發展創作,經歷了40多年的曲折歷程。50年代初期是我國民歌合唱發展的興旺時期,產生了《三十里鋪》、《小河淌水》等一系列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小型合唱作品,成為我國當代合唱等第一個閃光時期。50年代初期產生了幾部多樂章的大型合唱作品,如《飛虎山-故事大合唱》、清唱劇《英雄的高地》等。這些作品都以“抗美援朝”戰爭為題材。1954年-1957年間,蘇聯合唱指揮家杜馬舍夫在中國開辦了“合唱指揮學習班”,培養了一批合唱指揮人才,如秋里、鄭小瑛、樸佑等。杜馬舍夫的工作不僅推動了我國專業合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促進了群眾合唱活動的開展。公務員之家:

1960年以后,隨著黨的文藝政策的改進和歌曲創作的新變化,大合唱創作也出現了一個轉機。后來有關方面組織我國合唱團在1979年首次參加了菲律賓的亞洲國際合唱節等一些大型的合唱活動。進入80年代,合唱音樂出現前所未有的新景象。沿著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模式,在合唱音樂的創作上進行不斷的探索,涌現了一大批其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作品。如施光南的混聲四部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陸在易的領唱與混聲合唱《雨后彩虹》等。這些作品大多以新的時代精神,豐富的音樂色彩,清新的藝術格調,為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濃濃地寫上了一筆。

四、小結

當今世界合唱的迅速發展不僅僅表現在風格種類繁多、形式新穎別致,各國合唱演唱技法的提高之快、演繹表現各類作品的能力之強更令人產生一種刻不容緩的緊迫感。銀、銅獎冷靜地分析思索當今的世界合唱潮流和中國合唱的客觀現狀,面對蒸蒸日上的世界合唱,我們如何取他國之長補己之短,順應潮流,與時俱進。56個民族的音樂素材在帶給世界以中華民族特色的同時,我們應跟上世界合唱發展的步伐,找尋我國合唱仍存在的一定問題和不足,多涉取一些外國合唱隊的經驗,完善我國合唱事業的不斷發展。合唱藝術豐富的人生色彩,奇妙的多聲思維,我國的作曲家的神圣使命并有待于進一步的開掘。所以我們不斷吸收借鑒世界合唱表演藝術的新的概念、新的思路、新的成果,將其運用到改革、發展中國合唱藝術的進程中來,從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合唱表演藝術發展之路。可以說,這也是中國合唱藝術取得發展的真正出路所在。

參考文獻:

[1]$管謹義.西方聲樂藝術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

[2]$楊鴻年.童聲合唱訓練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3月北京版

[3]$韓斌.西方合唱音樂縱覽[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年版

[4]$孫從音.合唱藝術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版

[5]($日)皆川達夫陳家海編譯《二十世紀合唱音樂》[J]中國音樂1997年01期

[6]$孟超美《合唱表演藝術新概念》[N]$天津音樂學院報2004年04期(83-86)

[7]$中國音樂家協會編.祖國頌———合唱歌曲[S],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