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電影山楂樹之戀的修辭藝術

時間:2022-03-24 03:37:00

導語:小議電影山楂樹之戀的修辭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電影山楂樹之戀的修辭藝術

摘要:《山楂樹之戀》是一部以“純愛”為主題的文藝片,電影將畫面、色彩、音樂、對白等語言因素作為“有意味的形式”,憑借精巧的修辭形式,為電影創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讓觀眾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長的內涵和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電影采用隱喻的修辭手法來突出主題,運用層遞的修辭手法來抒發感情,使用對比的修辭手法來凸顯人物性格,利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來彰顯主題,運用襯托的修辭手法來反映主題。本文通過分析電影《山楂樹之戀》采用的修辭手法,探討電影內在的藝術特征。

關鍵詞:《山楂樹之戀》修辭藝術隱喻層遞雙關

《山楂樹之戀》是一部以“純愛”為主題的文藝片,自上映以來,在票房上就取得了好成績,成為中國電影市場上有票房統計數據以來的第一部過億的文藝片。是唯美、純潔、質樸的感情沁人心脾,更是清淡悠遠、綿麗溫婉的語言令人回味。電影作為受眾面極廣的大眾化視聽藝術,其產生的造型感染力與沖擊力遠比靜態的繪畫或文字強烈、直接;但電影如果注重修辭藝術在實現電影創作意象中的特殊作用,則會創造出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從而強化電影的視覺效果,深化電影的敘事和表現意味,也會給觀眾帶來更多重的審美體驗。本文通過分析電影《山楂樹之戀》采用的修辭手法,探討電影內在的藝術特征。

一、采用隱喻的修辭手法來突出主題

隱喻是一種以抽象的意象圖式為基礎的映射(mapping),即從一個比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domain即喻體),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域(targetdomain即本體)。通過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來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以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1]黑格爾認為:“隱喻的表達方式也可以起于想象力的恣肆奔放,不按慣常形狀去描繪事物或不用形象而只簡單地直陳其意,于是到處搜尋一種相關聯的可供觀照的具體形象。因此,隱喻也可以起于任意配搭的巧智,為著避免平凡,盡量在貌似不倫不類的事物中找出相關聯的特征,從而把相隔最遠的東西出人意料地結合在一起。”[2]在電影中采用隱喻的手法,用山楂樹映射苦澀艱辛卻又美麗的愛情,看似山楂樹和愛情沒有任何關系,正是因為富有意味的歌曲《山楂樹》以及開紅花的山楂樹傳說,使得這份愛情更浪漫、更帶有傳奇色彩,這樣就更能突出唯美、純潔的愛情主題。

山楂樹貫穿電影始終,山楂樹成為聯系他們感情的一根紅線,山楂樹令靜秋對美好愛情充滿向往,靜秋和老三是在山楂樹下表達愛意,老三通過送靜秋山楂果傳達愛意,靜秋把老三送的印有山楂樹的臉盆作為圣潔的愛情信物。片尾那一樹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靜,沒有傳說中的紅花,映射出在為老三和靜秋的愛默哀:經典愛情的自然規律是戛然而止,停留在傳說中,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最終老三要求葬在山楂樹下也是為了映射他要永遠陪伴在靜秋身邊,“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但我會等你一輩子”。

二、運用層遞的修辭手法來抒發感情

層遞是一種說寫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言單位依某種意義或邏輯上的順序進行排列而構成的修辭文本模式,[3]159運用層遞的修辭模式,在表達上步步深入、層次分明,有強化語勢的作用;在語意上環環相扣,更容易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被其所表達的感情征服。

(一)純愛對純愛的承諾

“你可能還沒有愛過,所以你不相信這世界上有永遠的愛情。等你愛上誰了,你就會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個人,他寧可死也不會對你出爾反爾。”這是老三在不知道自己身患絕癥的情況下,對靜秋愛的表達。當你沒有愛過,就不會相信永遠的真愛;當你愛了,才知道世界上有這種永恒的愛。在表達上步步深入、層次分明,凸顯了老三對靜秋永遠的愛。純愛永遠不會改變,純愛的雙方不會“出爾反爾”,靜秋對他而言比生命更重要,也希望靜秋對他的愛永遠不變。

(二)對愛人的深深祝福

“你會有孩子,你會做媽媽,然后做奶奶,你會有子子孫孫的。”老三知道自己身患絕癥并不久于人世時,在和靜秋親密的接觸時,表達了他對愛人的深深的祝福。通過步步深入“你會有孩子,會做媽媽”到“做奶奶,你會有子子孫孫的”的表達,強化自己對靜秋的祝愿;在語意上環環相扣的生命禮贊,層層遞進的感情渲染征服所有觀眾。

(三)生命對摯愛的承諾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了,但我會等你一輩子。”在電影結束時用字幕的方式,通過層層否定的方式達到高度肯定的意境,老三得了白血病,生命之中已經沒有時間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老三對靜秋媽媽的承諾在靜秋25歲前不再見她,他對愛的承諾絕不會出爾反爾(“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了”);但老三可以用一生的愛去愛靜秋(“但我會等你一輩子”)。這里在時間上是層層遞進,語意上更是環環相扣,凸顯了老三寧愿孤獨死去,也不會違背自己對愛的承諾,以及對靜秋的那一份無微不至的關愛(如果老三去見靜秋,可能影響靜秋的工作和生活)。

三、使用對比的修辭手法來凸顯人物性格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在電影中通過銀幕畫面,把不同的事物或形象,用鮮明對比的方式加以比照,目的是突出一方或雙方的明顯的特征,著力揭示出蘊藏在當中的思想內涵。通過不同形象、不同場景尖銳的對立和強烈的對比,使形象更鮮明,彼此特征更加突出。

(一)喜怨轉變的比對

靜秋很長時間沒有見到老三,少女情懷的依戀讓她對老三非常期待,總是心不在焉,當聽到老三來了,就偷偷地面帶微笑地望著他。但當她聽說老三有未婚妻了,心里特別難過,老三趴在窗戶口看她,她只是冷漠地把窗簾拉上。前后對老三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描繪了靜秋喜而不狂、怨而不怒的純真、質樸、文靜、內秀的性格特征。

(二)愛屋及烏的比對

老三深夜為靜秋買印有山楂樹的臉盆,用置換的方式讓靜秋對臉盆愛不釋手,作為對老三圣潔愛情的象征。但突然之間找不到老三,以為他背叛了自己,也背叛愛情的時候,氣憤地用漿糊涂蓋山楂樹,并置于床下。當她知曉老三消失真相的時候,又轉氣為喜,讓山楂樹臉盆重新回到圣潔愛情信物的地位。靜秋這種愛屋及烏,通過對愛人贈送臉盆的態度反映對老三的情感變化,可以看出靜秋單純、可愛、善良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刻畫的比對

魏紅懷孕了,要靜秋陪她去打胎,說要去“做了”,靜秋問:“做什么?”魏紅回應:“人流唄。連這個都不知道。”同齡女生,靜秋的清純由此顯現出來。魏紅對于“得手”非常清楚,也沒有什么顧忌地說著自己的事情,而靜秋卻很茫然,以為自己也被“得手”了,表現出很害羞的樣子。等到了醫院,看到魏紅人流后身體虛弱,但言辭上仍不甘示弱,靜秋心里很難受,也很害怕,就問魏紅自己是不是也要這樣受罪,魏紅再一次問她是不是真的被“得手”了,她悄悄地說出當時的情況,才明白自己并沒有被“得手”。靜秋和魏紅形成鮮明的對比,更加襯托出靜秋純潔、質樸的性格特征。

四、利用雙關的修辭手法來彰顯主題

雙關是一種利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條件,或是利用詞語的多義性、敘說對象在特定語境中語義的多解性來營構一語而有表里雙層語義的修辭文本模式。[3]30這種修辭模式具有表層和深層雙重語義,可以取得婉轉蘊藉、秘響旁通的獨特效果,更耐人尋味。“你活著,我就活著;要是你也死了,我就真的死了。”這是靜秋去醫院看望老三,兩人不得不在外過夜,第一次同床共枕時老三說的一句話。這里的“活”,一方面指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靜秋活著,老三就感覺自己存在,老三可以通過靜秋的眼睛看這個世界,通過靜秋的心感受這個世界,生命就這樣延續下去;另一方面指彼此的愛的存在,只要靜秋活著,就能感受到老三對她的愛。這里的“死”,一方面指人的真正的死,老三不怕自己死去,卻害怕靜秋會做傻事;另一方面指人的愛的逝去,老三自己會死,但對靜秋的愛永遠都不會逝去,永遠都珍藏著。通過運用雙關的修辭手法,將老三對靜秋的那種生死長相依戀的感情婉轉蘊藉地表達出來,令人回味不已。

五、運用襯托的修辭手法來反映主題

襯托是用描繪相類或相反的其他事物,從旁陪襯、烘托被描寫的事物的辭格。襯托通過對其他事物的描述,使所要描寫的主體更加鮮明突出。在電影中,在畫面的主體構圖之外,再淺墨淡彩地把它的外部輪廓加以渲染和烘托,以使其主體構圖的豐富思想內涵更加鮮明、突出。這種烘托性的畫面,可以收到繪畫藝術的審美效果,從而把觀眾帶入優美的詩情畫意之中。

電影中老三出場時的前蘇聯歌曲《山楂樹》,“兩個青年等我在山楂樹兩旁,哦!那茂密的山楂樹白花開滿枝頭。哦!你可愛的山楂樹為何要發愁?當那嘹亮的汽笛聲剛剛停息,我就沿著小路向樹下走去。輕風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樹下,吹亂了青年鉗工和鍛工的頭發。哦!那茂密的山楂樹白花開滿枝頭。哦!你可愛的山楂樹為何要發愁?”這首彌漫于田園鄉野的爛漫純真之歌,營造出富有聽覺意味的藝術氛圍,靜秋沉浸在歌聲中,為之著迷,帶有繪畫藝術的審美效果,也把觀眾帶入優美的詩情畫意之中。這既為后面電影情節的發展做了一個鋪墊,也使反映的這一愛情主題更鮮明突出。

張藝謀在創作中,不斷地探尋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形式,修辭藝術是成就他在不同時期里實現創作意圖的重要藝術手段,他大膽地進行藝術創新,運用多種修辭手段,強化作品的視覺效果和表現力量。畫面、色彩、音樂、對白等電影語言因素作為“有意味的形式”,個性化地傳達了張藝謀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4]電影《山楂樹之戀》憑借精巧的修辭形式,“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5],直接服務于唯美、純潔、質樸的感情主題,為《山楂樹之戀》創造出了更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可以讓觀眾充分地感受意味深長的內涵和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語言的隱喻認知結構——《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評價[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03).

[2]黑格爾.美學(第2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0-11.

[3]吳禮權.現代漢語修辭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王懷平.簡析張藝謀電影的修辭藝術[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6).

[5]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