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音樂雅俗問題的現狀研究
時間:2022-03-28 05:22:00
導語:小議音樂雅俗問題的現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回顧漫長的中國古代音樂史,雅俗這對矛盾從西周禮樂制度建立以來,一直處于斗爭與融合的發展過程之中?,F階段對音樂雅俗的研究,雖然有其共性的認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概念認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輕俗”或“重俗輕雅”的偏激觀念,可謂說是紛而雜亂。因此,筆者認為,結合音樂學、音樂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來重新定義雅、俗是真正實現雅俗共賞、實現音樂藝術的繁榮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音樂雅俗問題問題現狀
音樂的雅俗關系自古以來是縈繞人們頭腦中的具有爭議性的問題,隨著多元文化世界的建立,音樂人類學的提出,對音樂雅俗的認知具有更大的意義,筆者針對現階段對音樂雅俗問題的研究,作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現階段對音樂雅俗問題的研究大體上是從兩個方面來闡述音樂的雅與俗的關系的。
一、雅俗的涵義
從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看,自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建立后,音樂的雅與俗開始有了區分。劉文瑞在《華夏文化》中的《音樂史上的雅與俗》的文章中指出,所謂雅樂,專指祭祀、典禮等正規場合所用的音樂,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廟堂之上”所奏之樂,同我們今天來了外賓時軍樂隊所奏的音樂差不多。所謂俗樂,專指宴飲、休閑等生活場合所用的音樂,接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通俗藝術表演。燕山大學的焉樹芬于2004年3月發表在《藝術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對音樂雅俗觀的幾點思考》中指出:到了近代,指雅樂漸漸由宮廷音樂轉為指由專業音樂工作者創作和演出的高雅音樂。近代的俗樂往往與西方的搖滾樂、爵士樂和流行歌曲等聯系在一起。戈麗珠在淮陰工學學報在2002年8月第十一卷第4期上的《論音樂中的雅與俗——歷史上雅樂與俗樂之爭所感》的文章中,作者從音樂風格方面來定義雅樂與俗樂的,她指出,雅樂與俗樂兩種音樂的劃分代表了人們對音樂風格的理解,歷史上貴族化風格的雅樂與代表至性至情的民間音樂的俗樂到現今應該具有更寬泛的劃分。如首都師范大學的何濤發表在西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七期上的《禮與雅俗觀念的原始區分》的文章中是從禮與雅、俗的關系上定義雅樂與俗樂的,他認為雅是以禮為衡量標準的,沒有用禮去規范和約束的為俗樂。天津師范大學的馬萌發表在殷都學刊2007年第二期上的(《宋書?樂志》歌詩“援俗入雅”傾向及其原因),作者認為雅樂與俗樂沒有明顯的區分,只不過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形式上有區別,而且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馮光鈺的《音樂雅俗談》,作者從雅俗共賞的角度來闡述雅俗音樂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燕山大學的焉樹芬于2004年3月發表在《藝術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對音樂雅俗觀的幾點思考》的文章中,作者引用的是儒家關于音樂雅俗的概念。張靜軒發表在青海師專學報2005年(3-4)期上的《談民族聲樂的“雅”與“俗”》的文章中,作者分別引用《論語》以及《禮記?樂記》中對音樂雅、俗概念的界定來剖析民族聲樂。
還有其他文章也從不同側面涉及音樂的雅俗問題。上述這些研究,筆者認為對音樂雅俗涵義的研究有異曲同工之處。針對目前人們對音樂雅俗的紛爭應改結合音樂的本質、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方面進行整體認知。
二、雅俗的斗爭與融合
回顧漫長的中國古代音樂史,雅俗這對矛盾從西周禮樂制度建立以來,一直處于斗爭與融合的發展過程之中。例如,“馮光鈺的《音樂雅俗談》中從審美主體與創作主體的角度指出,在雅俗互化的經歷中,永遠在探索和追求著的人們并不滿足,他們力圖是使自己的音樂作品既是陽春白雪又能和知者之眾,于是,追求著一種新的目標——雅俗共賞?!毖嗌酱髮W的焉樹芬于2004年3月發表在《藝術百家》期刊上的一篇《對音樂雅俗觀的幾點思考》中指出:一對兒雅俗音樂矛盾經過相爭達到相融就解決了,然后,產生新的雅俗矛盾。再通過相爭相融去解決。相爭是過程,相融是結果,這一過程不斷重復,從而不斷推動著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進程。另外,她指出,“雅俗音樂斗爭的結果并不是一方消滅另一方,而是各自把自身的精華部分保留下來,使前人千錘百煉打造出來的美的形式與鮮活的生命、時代特征融合成新的合金,這是一個像爬樓梯一樣的螺旋式上升過程,我國的民族音樂就在這一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著。”另外,從歷史文獻的角度出發來論證俗樂對雅樂的更迭發展,這一論證也直接說明雅俗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在斗爭、融合過程中,最終走向雅俗共賞。如張靜軒的《談民族聲樂的“雅”與“俗”》(青海師專學報2005年3-4期),作者從《論語》、《史記》等歷史文獻以及歷史上的音樂文人的審美思想中對音樂雅俗的觀點,來說明音樂雅俗之間的斗爭是無為的,雅與俗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分,言外之意雅俗共賞才是正道。劉順的《民間俗樂的發展對雅樂更迭的影響》(吉林藝術學院學報?學術經緯2007年第2期)蘇麗敏的《音樂的雅俗共賞》(梨園雜談)等。其中,蘇麗敏在文章中指出,“只有很好的將雅俗有機融為一體,從俗中求雅,在雅中求俗,才能達到高超的音樂意境和藝術效果?!眲㈨樍⒆阋魳肥分械奈墨I,如《樂記?魏文候篇》、《漢書?禮樂志》等史實資料的基礎上,證明俗樂對雅樂的發展的重要性。雅樂與民間俗樂相互影響、雙向交流,共通繁榮。其次,秦序發表秦在中國音樂學2001年第一期上的《崇雅與愛俗的矛盾組合——多層面的白居易美學觀及其變化發展》的文章引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個人美學觀,來說明雅樂與俗樂是不是絕對對立的,二者的斗爭與融合是與審美主體的美學理念、階層以及時代背景密切相關的。林超的《論音樂“雅”與“俗”的互動性》的文章中從中國古代音樂史中的雅俗斗爭與西方音樂史中的雅俗斗爭,來說明現今如何消除二者之間的對立,真正做到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保持雅與俗之間互動性才是發展音樂藝術的根本。
從上述的研究來看,每位作者都在從不同角度來闡述音樂雅與俗的斗爭融合過程的基礎上追求一種消除二者之間的對立,最終達到雅俗共賞的審美理念。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現階段對音樂雅俗的研究,雖然有其共性的認知,但究竟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概念認知,以及如何真正才能消除“重雅輕俗”或“重俗輕雅”的偏激觀念,可謂是紛而雜亂。因此,筆者認為,結合音樂學、音樂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來重新定義雅、俗是真正實現雅俗共賞、實現音樂藝術的繁榮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文瑞.音樂史上的雅與俗.華夏文化,2002,4.
[2]焉樹芬.對音樂雅俗觀的幾點思考.藝術百家,2004,3.
[3]何濤.禮與雅俗觀念的原始區分.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4.
[4]馮光鈺箸.音樂雅俗談.大眾文藝出版社,1995,10.
[5]蘇麗敏.音樂的雅俗共賞.大舞臺藝術雙月刊,2003,5.
- 上一篇:移動員工上年工作總結
- 下一篇:醫院單位黨政工作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