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上海都市形象中的建筑審美

時間:2022-04-07 04:19:00

導語:深究上海都市形象中的建筑審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上海都市形象中的建筑審美

20世紀90年代是上海城市面貌發生劇烈變化的10年。上海變新,變高,變大,舉世矚目,其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已趕上或接近國際著名的特大型都市。21世紀已經來臨,新世紀上海將以怎樣的形象出現在世界上,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理論界在討論都市形象與審美文化時,每每側重于文化藝術方面,以及市民素質和審美情趣的培育上,對都市建筑形象的審美問題關注較少,認為這是城市規劃師、建筑師們的事。筆者以為,這一看法是不全面的,新上海都市形象的建立和發展,是與建筑審美文化的提高分不開的。

一、建筑的文化內涵與都市形象

都市形象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都市形象往往是指城市面貌、廣場花園、街景小巷等呈現于人們面前的可見形象,亦即是構成城市的建筑或構筑物組成的景觀。廣義的都市形象則涵蓋面極大,包括城市的文化和藝術水準、政府和社會結構網絡、市民的審美修養等。就一個城市予人的整體印象來說,前得要比后者直觀、強烈得多。特別是重要的建筑景觀往往能成為一個城市的標志,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紐約自由女神像、巴黎埃菲爾鐵塔、倫敦西敏寺教堂大笨鐘、北京天安門等莫不如此。因此,都市形象建設的關鍵是建筑形象,平庸的、破殘的、雜亂的建筑面貌不可能樹立起良好的都市形象,即便是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管用。

其實,建筑不僅是冰冷的鋼筋水泥磚石砂瓦的堆砌,它也是一種社會化的藝術作品,需要藝術家艱辛的創意構思,需要社會勞動的大量投入。它既是龐大的物質產品,具有很強的使用價值;又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藝術文化活動的物化形式。特別是城市重要建筑,一旦它得到了社會的認同,其文化特性便要超出具體的使用價值,往往成為城市人們智慧和勞動的豐碑,法國作家雨果稱巴黎圣母院是“世紀的積淀”,“是石頭寫成的歷史”,主要也是指建筑蘊含的深層文化意味。文化既是流動的、融合的,又是地域的、傳統的,這雙重特性在城市建筑上也強烈地反映出來。上海開埠以來100多年,建筑形象上反映出宏大的兼收并蓄的美學個性,如外灘的萬國建筑博覽,南京路、淮海路的歐陸街景,西部住宅區從北歐風格到地中海沿岸的各式小別墅,虹口的日本式建筑,以及南市保留的傳統古城街市……這些形形色色的建筑共同在都市形象的舞臺上唱戲。然而,在這種文化的認同和融合之中,傳統的建筑語言一直沒有被摒棄:中國銀行大樓的綠色琉璃瓦頂,江灣一組仿古式的公共建筑,甚至一些純西式的房屋身上也留下了中國建筑匠師們傳統手藝的文化痕跡。

改革開放以來的十多年中,新建筑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西方當前重要的建筑流派,如后現代主義、高技派、光亮派等的影響也在許多新建筑上呈現出來,但是有造詣的建筑師仍然注重傳統,注重上海城近百年來建筑文化脈絡的延續,在創新之中賦于建筑形象以新的內涵。例如,著名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其總體布局構思取唐代詩人白居易詩句“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上海博物館的整體形象又是從我國古代青銅鼎彝中得到啟發。即使是美國建筑師設計的上海商城——波特曼中心,其大廳的主要構件也很傳神地運用了中國古典建筑的多種語言,諸如斗欄桿、基座等,使現代化的摩天大廈呈現出絲絲古文化的氣息。傳統是不能丟棄的,特別是象上海這樣的文化名城,在接受現代建筑審美觀念的同時,應該注意到它與我國悠久建筑文化傳統的協調,注意到它與近一個半世紀上海建筑文化演變軌跡的和諧。這可以說是上海建筑審美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都市建筑審美的趨勢

綜觀當前世界各國都市建筑文化發展的趨向,主要有三個特點。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建筑審美觀念的與國際接軌,它們必然會對上海建筑文化的發展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1.高技術的普遍應用。建筑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造型藝術,它是龐大的匯集眾多高精技術的物質產品,現代的摩天大樓、大跨度的展覽廳、運動場等,均需要高科技作為其建造的后盾?,F代工業化國家以高、以大為美的審美觀念,至今仍左右著大都市的建筑文化,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大廈(地面以上110層,高411米)剛建成不久,芝加哥于1974年也完工了高達443米的西爾斯大廈。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都市超高層建筑的記錄也不斷被刷新,上海除了希爾頓、波特曼、新錦江等一大批超高層賓館外,浦東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高達460米,堪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三。新落成的金茂大廈狀如一座錐形密檐式寶塔直插藍天,它距地面420米的觀光大廳,吸引著千千萬萬的游客。另外,人工智能也大量用于新建筑,例如高標準的高層辦公大樓均用計算機管理,要達到5個A,即信息通訊自動化、辦公設備自動化、建筑能耗自動化、上下交通自動化、車輛停泊自動化。而建筑結構、建筑設備以及建筑的內外裝修也大量應用新材料、新技術。過去認為造房子是土、木、灰、石、砂堆砌的老觀念已經漸漸被人們所遺棄了。

2.回歸自然的傾向。建筑乃至都市均為人工創造物,每開一條馬路,每建一幢樓房,地球上便要失去一塊綠地。一位西方環境建筑學家曾預言,要是無節制地占用土地搞建設,那末到本世紀30年代,地球上將有70%的綠地被灰黃色的建筑物覆蓋。因此,對于城市規劃師、建筑師來說,保護綠色、創造綠色是義不容辭的職責。西方有人提出綠效率理論,其要旨是讓建筑融合在綠色之中,并將其提升到哲學高度,即所謂的“門階哲學”(Door&stepphilosophy),意為人們一出門,一下臺階,便可來到綠色之中,于是綠色——城市之肺也就成了衡量都市形象的一個重要標準。除了集中的大片綠地,在一些高層建筑密集區,精心設計的垂直綠化(墻面攀援植物)和屋頂花園成了很有特點的景觀。在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對商業中心新建樓房的綠地面積有嚴格的規定,一般要達到基地面積的25%以上。有的建筑師為了讓出更多的土地種植樹木,干脆借天,讓巍巍大樓底下六七層的高度均空著,僅幾根粗壯大柱插在林木中,整幢大廈猶如從花木中生長出一般;或者借地——在地下構筑層樓,而樓頂則是花木茂盛的綠地。完全讓建筑融合在自然中。這種建筑觀念已與自然化的園林藝術合二為一,園林景觀和形形色色的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交織在一起,形成新的生態型的都市形象。

中華民族有崇尚自然的傳統,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古典哲學“天人合一”的理論對傳統建筑文化有著很大影響。歷代一些文化名城如長安、洛陽等,城市綠化的水準均很高,常受到當時外國商人的贊賞。江南一帶地理條件優越,城市清水環繞,綠楊拂面,形成較強的個性。如清代乾隆年間的揚州,全城園林綠化達到很高境界,據謝溶生《揚州畫舫錄》序所寫,全城幾乎成了一個大園林:“增假山而作隴,家家作青翠城yīn@②,開止水以為渠,處處是煙波樓閣。”

如果以此標準來衡量大上海的都市形象,差距還是十分明顯的。由于歷史原因,上海綠地(特別是商業中心區內的綠地)一直偏少,人均綠地面積排在全國大中城市的倒數幾位。早在50年代,著名規劃家金經昌教授便提出在黃浦江、蘇州河南岸辟出50米寬的濱江花園,但一直沒有落實。世界各著名大城市在改建舊城的同時,均注重園林綠地的建設,優美的都市并不是大餅一塊,也不僅是很密實的建筑、道路的集合體,而是林帶綠地與建筑的有機結合體。這在規劃學上稱作為枝狀結構,即城市外圍的林帶象樹技一樣分叉延伸到市中心,在城市的任何部位只要步行數十分鐘,便可進入到大自然綠色的懷抱中,如巴黎、華沙等花園城市均有深入市區中的大面積的森林。日本大阪是關西工業集中地,淀川河橫穿市區,由于污染嚴重,河水也如上海蘇州河一樣又黑又臭。60年代結合環境治理,市長下決心花大錢,在兩屆連任期(10年)內,使河水變清,兩岸又各辟寬40~60米的花園綠地,成為市民樂于游憩之地。為了紀念這一變化,市民們在花園中央塑造了市長的銅像。上海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對生態環境質量已經給予足夠的重視,城市整體形象中的綠色已愈來愈多。市中心延安路成都路高架下23萬平方米的綠地已經在建設,南京東路、西藏路口的黃金地段,也結合人民公園的改建而辟作公共園林。據新的城市規劃藍圖,各區均要建設4萬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公共綠地,以保證城市的生態和景觀質量。各新建的居住小區也均注重綠化環境的建設,黃浦江、蘇州河兩岸的濱江綠地園林帶已經局部形成,可以預期,上海將來一定會綠得更多,綠得更美。

3.人情味及傳統性。60年代初,一群有才華的年輕建筑師在國際會議上首先對當時世界流行的“現代建筑”發難。現代建筑思潮于20年代初在德國形成,很快席卷全球,它主要是反對繁瑣瑰麗的古典建筑,強調建筑使用功能,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少就是多”等新觀點,這一思潮多少抹殺了建筑的藝術性,使一般的建設形象及城市面貌出現較多的類似,所以遭到了不少有革新精神的建筑藝術家的反對,他們的主要觀點有二,首先是建筑藝術不能降低為機器,它是思想精神的物化形式,與哲學、美學等理論密切相關。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學者均已闡述過建筑要體現人類的愛心,而現代建筑給人的是一種機器的冰冷感,不能體現建筑藝術家“愛心”的構思主題。其次,建筑以其巨大的體量歷來是人類聚居地(鄉村、城鎮和都市)景觀形象的中心,有較強的文化內涵,它是小至一方一土,大到民族和國家傳統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建筑師擔負著繼承和延續文化脈絡(英語為Context)的重大責任。

自此以后,西方建筑界新思潮層出不窮,有影響的建筑藝術作品不斷涌現。然而,它們千變萬化,最主要的還是表現為對人的愛和對傳統的繼承。前者主要是指建筑功能的合理、方便使用,并營造出一種適宜、溫馨的空間氛圍。而外圍環境和立面形象也要有人情味,使人產生一種可親近感。后者主要是指建筑中有機地引用地區的、民族的傳統建筑語言,使人們產生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懷戀之情。這一點其實與前者是不可分的,要使人們對建筑產生友情、感到親切,勢必要融入地方色彩和傳統性。如芬蘭著名的建筑大師阿爾托是人情主義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均妥貼地將現念與地方建筑的傳統風格有機地結合起來。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紀章等大師也是將傳統性與現代建筑有機結合的高手。在美國,回歸傳統的新古典思潮也較甚行,甚至一些高層和超高層的辦公大廈,也在入口、大廳或者裙房等處,妥貼地應用古典裝飾語言,這些能引起人們聯想和回憶的處理與上部的光亮玻璃幕墻,形成文化與技術、傳統與現代的強烈對比,增強了建筑藝術的感染力。

近幾年來上海都市形象的設計也注重了人情化和傳統性。例如在外灘改建工程中,保留并整體位移了我國近代第一座天文氣象臺塔式建筑;濱江花園的小品設計,如路燈、欄桿等均采用了西方19世紀的式樣,使之與外灘萬國博覽會的建筑群和諧呼應;一些新式里弄和花園別墅在改建中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使上海近代百多年的歐陸建筑風格的文脈能有機地延伸下去,成為都市形象中極為引人注意的文化景觀。

特別要提及的是南市區豫園商城的改建,區政府較為重視建筑文脈的連貫性。南市舊城是上海唯一一塊較完整保留了晚清中國傳統風格街市的地區,其中心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豫園,歷來是市民及海內外游客休憩購物的熱門景點。然而這里舊建筑殘破不堪,部分已是危房,居民居住條件極差,改造勢在必行。當時,改造方案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按一般商業街區布置,建筑外部形象亦是現代的,只是在頂、進門及陽臺等處裝飾有古典意味的部件及小品。亦即是人們常說的穿洋裝、戴西瓜皮帽。另一種則從強化城市整體形象入手,主張建筑布局有分有合,有街市、有庭院(小廣場),造型也要以白墻、灰瓦為主,輔以全部傳統風格的裝修,包括屋頂、檐口、平座欄桿及短柱花籃等,盡管后一種在造價上要高出不少,但為了維護傳統文脈,突出豫園城隍廟的文化內涵,最后還是按此方案實施,并邀請精于傳統建筑文化的蘇州古典園林建筑公司進行外部形象的裝修設計及施工,經數年建設,面目一新的預園商城已于1998年全部建成,那碩大深遠的飛檐,那精美的雕liáng@③畫棟,那流暢yíng@④回的欄桿平座,高高下下,前前后后,組成既軒昂雄偉,又嫵媚多姿的中國古典式建筑的協奏曲,在人們眼中,它既是傳統的,又是全新的,既是文化的,又是商業的,堪稱是我國近年舊區改造注重人情味和傳統文脈的力作。

與之相比,南京路、淮海路的改建則顯得遜色一些。南京路舊稱英國大馬路,它的街景形象多次出現在影視中,一直是上海近代建筑文化的縮影,然而,不少新建的大樓過份強調了建筑的商業形象,現代高技術的玻璃幕墻及鋁合金墻板的包裝使之失落了特定地段的文化特性。其中尤以海倫賓館及上海電視臺國際新聞中心為最?;春B芬灿型瑯忧闆r,由于高層新建筑的不斷崛起,原先法國大馬路筆直的街景、濃濃的綠蔭、溫馨的店面所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圍已經沖淡,引起了不少文化界、建筑界有識之士的關注。由此看來,理論界對于上海都市形象中的人情味及傳統情懷應該格外地重視和宣傳。去年完成的衡山路一條街的改建,便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成為人們體味上海街景文化的好去處。

三、加強都市的建筑審美教育

由于傳統文化的差異,我國與西方對建筑藝術的觀念有較大的不同。西方世界從古希臘開始就將建筑看作為人類智慧和力量的凝集,是美的永恒象征。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所建造的雅典衛城和遍布全國的神廟,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第一個輝煌頂點,至今對建筑藝術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以后的古羅馬、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建筑一直是西方藝術舞臺上的主角。而我國古代,只將建筑看作為是日常生活的必須,正如已故建筑大師梁思成在其力作《中國建筑史》中所指出的,中國建筑之所以不象西方古典建筑那樣數千年屹立在大地上,除了木材結構房屋不耐久之外,主要原因是思想觀念的問題:“實緣于不著意于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之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竟久存之實,且既安于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筑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p>

基于這種認識,在我國古代,建筑是不入藝術之流的,西方人所崇尚的造型藝術,只有繪畫能為人們接受,建筑、雕塑以及手工藝都被認為是匠人所從事的工作,文人是不屑一顧的。由此也帶來了建筑理論的貧乏,綜觀古代藝術論著,諸如“詩話”、“畫論”一類的書堪稱牛充棟,而關于建筑藝術及美學的書籍卻較為貧乏,如此也造成了古代對建筑審美的忽視。這種思想傾向積淀在人們的文化與心理機制中,對后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即便是今天,父母從小讓小孩學唐詩,學繪畫、音樂,但卻呵斥喜歡弄沙弄泥有著建筑萌芽意識的孩子。在都市審美文化中,人們對建筑藝術的關注也很有限,在目前掛滿書店書攤的各類社會藝術類雜志中,除了服務于小家庭私密空間的室內裝璜畫本外,很難尋覓到有關都市建筑審美的內容。

從國內各城市對都市形象的關注程度看,上海市民的建筑審美意識是較高的。從80年代中期文匯報《文藝百家》引導的對延安東路人行天橋造型問題的討論開始,市民們對市中心的一些著名公共建筑形象一直較為關心,有的甚至還編了順口溜。對新外灘廣場及浦東濱江大道的綠化、噴泉、雕像等也有各自的看法。對淮海路、南京路等著名市容街景的討論也有參與意識,甚至連人民廣場西端綠地內的大型亭式廣告也成了人們的熱門話題。然而,從傳媒的一些信息來看,這些對都市建筑文化的參與意識還是粗淺的、零星的,建筑審美的方法還是直觀的、隨意的,需要進一步地引導和提高。

西方工業化國家近年較為流行一種稱之謂“參與規劃和參與設計”的建筑文化方式。每當一個街坊、一個小區直至一個城市有新的建設項目上馬時(特別是與市民關系較密切的公共建筑、文化建筑如大型商場、圖書館、航空港等),建筑師、規劃師在創意構思階段,往往讓助手帶著幾個較為成熟的方案設計圖和利弊說明,到市民中去廣泛征求意見,有的采用傳媒手段,廣為告張,甚至出現在商店櫥室布置中,有的直接上門詢問,然后匯總民眾對此項目的新建議、新想法,再拿出修改方案。這種讓公眾直接參與到規劃設計中來的做法,實際上是將建筑學與社會學結合在一起,讓民眾有直接表露他們建筑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渠道,其優點是很明顯的。當然民眾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準很不一樣,建筑審美也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往往同一方案贊成和反對的都大有人在。因此有些建筑師對此舉持懷疑態度。然而,參與規劃、設計能夠使都市形象和某些重要建筑成為一個城市或一個社區人人關心的熱點,對于建筑審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其功績是不可抹殺的。就目前上海市民的審美素質來看,應該在城市形象設計和重要公共建筑創意構思等方面多提倡公眾參與。

去年建國50周年前夕開放的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向全市公眾展示了上海城市發展的軌跡和將來,引起了輿論的好評。特別是那些居住于舊區域或新開發地區的市民,結伴而往,去看看以后10年間自己住家附近將會發生的變化。這實際上就是對小區規劃的一種參與。通過展示的模型和圖片,引導了公眾對都市形象的關注。去年5月,在慶祝上海解放50周年之際,由上海市政府主管領導主編的《上海標志性建筑景觀》大型圖冊的出版,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建委等主辦的上海50年經典建筑評選等等活動,均是通過各種傳媒對上海新的都市形象,對50年積累的建筑文化的一次大檢閱,也是普及并提高市民建筑審美文化的較好辦法。

除了這些帶有慶典性的實物評析和介紹,理論界也要對建筑美學知識的普及作出新努力。要使人們懂得,建筑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實踐改造世界的豐碑,古代留下的人類文明史奇觀幾乎全部體現建筑藝術上,在介紹中國和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同時(例如外灘與城隍廟街景趣談等深入淺出的文章),也要從傳統的文化背景角度來闡述這些差異的形成原因,亦可從上海都市面貌的變化來剖析建筑藝術發展的軌跡。隨著新世紀上海城市發展的新步伐,市民對都市形象的關注和建筑審美欣賞的水準必定會更上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