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韓劇在我國成功傳播的綜述
時間:2022-05-08 04:00:00
導語:小議韓劇在我國成功傳播的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幾年來,韓國的電視劇在中國異常的紅火,它們進入中國文化市場后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獲得了很高的熒屏收視率,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針對以上的種種情況,文章主要從韓國電視劇的一些概況、韓國電視劇走紅的原因以及韓國電視劇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幾個方面展開了詳細的論述,以此,希望我們國家的政府更多的重視一下我國的影視文化發展,同時盡可能的借鑒韓國的經驗,扶持、敦促我們國家的電視節目,大力弘揚本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
關鍵詞:韓劇;文化產業;政策扶持
電視劇作為電視大眾傳媒的重要內容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也成為大部分老百姓業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外來文化不斷涌入中國,韓國電視劇以它獨特的魅力逐漸占領了中國電視劇播放放市場。韓劇流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人性化情懷、唯美主義品質、東方文明理想,不僅構成其產品內在審美價值和民族風格特征,而且其背后有著深遠的社會文化根源。
一、韓國電視劇的特點及類型
韓國電視劇的人性化情懷,平民化敘述視角,是半個多世紀韓國社會言論自由斗爭的結果。唯美主義品質追求,是殖民地歷史環境下民族主義理想信念的藝術體現和延伸。東方文明理想更包含著韓國社會經濟發展壯大的同時,希望通過文化產業振興民族精神,獲得通往未來全球化時代的身份證明和話語權力的努力。韓劇出現不是偶然的,韓劇流行是值得我們深刻關注的。[1]
(一)韓流
韓流是一個新名詞,主要是指韓國電視劇在中國電視劇市場盛行,并把韓國文化滲透傳播到中國的一種文化現象。
王秀偉認為:所謂“韓流”是社會學家對韓國文化產品在我國風靡流行的一種通稱,指滲透著韓國文化氣息的產品和生活方式在我國掀起的新的流行風潮。韓國廣播媒體在中國有極高人氣,對“韓流”的誕生做出了極大貢獻。起到了關鍵性作用。[2]
林藝丹分析,所謂“韓流”,是社會學家對韓國文化產品在我國風靡流行的一種統稱,指浸透著韓國文化氣息的產品和生活方式,在我國掀起的新的流行風潮。“韓流”的追隨者,統稱哈韓族。[3]
(二)韓劇的特點
四川外語學院的張建敏認為,作為文化品牌的韓劇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品牌特征:
1、韓劇的以情動人特點
言情是韓劇最顯著的特征,韓劇善于表現細膩的情感,無論是純凈凄美的愛情,溫暖質樸的親情,還是真摯堅定的友情,都刻畫得入木三分,一個眼神,一個細節,一個動作,伴著優美的背景音樂一次次的閃回,不斷重復強化著觀眾的情感體驗,使觀眾在收視過程中沉浸在一種溫暖的感情氛圍中,一次次地被感動。
2、韓劇劇情生活化的特點
家庭倫理劇在韓劇中占了大多數,故事常常是圍繞幾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展開,平幾、瑣碎、家長里短,觀眾看來,就感覺是在看隔壁鄰居家的生活一樣,而且動輒上百集的長劇情,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固定的收視群體及其固定的收視習慣。
3、韓劇情節曲折的特點
批判韓劇的人會隨口說出韓劇的幾大硬傷,其中之一就是情節模式化,如灰姑娘的愛情俗套、非死即傷的悲劇結局等。[4]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劉艷紅對韓劇的特點則強調:
1、韓劇是對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承載
上個世紀的文化動蕩使我們在繼承我們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上出現了一些缺失,相反在韓劇里我們重新看到了長幼之序、孝悌之義、兒女之道??這對現代中國人來說,既熟悉又遙遠。大多數韓劇所著力挖掘的傳統的儒家文化家庭倫理觀念和道德美感對中國觀眾具有填補文化心理匱乏的作用,也對我們的集體文化記憶產生了一種強大的感召力。
2、韓劇形式的唯美
韓劇拍得很唯美,如《藍色生死戀》的大海,《大長今》的紅楓林等,場景已經不單是場景,更是傳達制片人對于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的載體。不僅場景,還有動人的音樂,每到情節感人處就會纏綿地響起,音畫相配,把劇中人物的情感體驗細膩地傳遞給觀眾,此時,觀眾和劇中人物的情感與音樂形成了完美的共振。[5]
(三)韓國電視劇的類型
羅潔認為,綜觀10年來韓國影視劇在中國的傳播狀況,可以看出韓國影視劇的類型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溫馨的家庭生活劇,這種類型的影視劇一般以愛情、親情、友情為主題,展現韓國人民生活形態及其倫理道德狀況,如電視劇《愛情是什么》、《澡堂老板家的男人》、《看了又看》等。值得一提的是,韓國親情型影視劇中并不避諱人性中陰暗的一面,比如自私、誤會等,這不僅沒有損害親情的表達,反倒襯托出親情的真實、感人。
第二種是浪漫的青春偶像劇,這類劇種反映了韓國青年對愛情的向往與追求,如電視劇《藍色生死戀》、《冬季戀歌》、《情定大飯店》、《愛上女主播》等。這類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大都市中孤獨的青年男女,但影片掩去了濃烈的現實壓力,而在看似平淡的細節與簡單的敘事中展開一段或溫馨或感傷的情感故事。
第三種是“野蠻”型喜劇片,自從《我的野蠻女友》之后,動輒拳打腳踢的野蠻美女與逆來順受的懦時都能找到現實生活的影子。韓國電視劇大都以普通人的生活為描述對象,如現在仍在中央電視臺重播的電視劇《看了又看》,就是通過描繪幾個家庭的生活瑣事來反映現代韓國普通百姓的歡樂與苦惱以及追求與無奈,真實而親切,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6]
(一)韓國電視劇人性化、平民化的藝術特點與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相符合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的周洋是這么分析的:韓劇能夠迅速在中國的電視市場上立足并且闖下一片天地的其原因是亞洲文化圈情感上的認同感。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在同一生活環境下所產生的語言、風俗、道德、宗教等共同的文化特質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圈。韓國與中國就同屬于東亞文化圈。幾千年來的交流與融合,造就了兩國極為相似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風俗習慣和信仰,特別是韓國也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兩國由此擁有許多相似的文化母題,如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家庭和睦、愛情忠貞、崇尚禮教等等。當韓劇將這些內容表現在其中時,帶給中國觀眾的可以說是一種接近于“零距離”的親切感。同時韓劇中的主人公也多具有儒家文化的傳統美德,這也是與中國傳統教育的品格相吻合的。例如,《大長今》是一部青春勵志傳奇片,講述的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御醫的傳奇故事。長今一生歷盡艱辛,遭受無數次磨難,但是她一次次戰勝命運,從不放棄自己做人的原則,最終苦盡甘來,成為了醫術精湛、器醫德高尚的御醫,同時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再者其收視率在各地幾乎都創新高。以香港為例,2005年5月1日晚,香港327萬市民在家中等待收看《大長今》大結局,平均收視47點。正是由于韓劇積極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符合中國觀眾的傳統價值觀念,所以對于中國的觀眾來說,韓劇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7]
不僅周洋學者這么認為,浙江電視臺的馬鴻雁學者也是這么認為的。
(二)韓國民族文化的彰顯和唯美(演員,衣服等方面)的追求對中國觀眾的觸動
韓劇的演員美麗大方,穿著打扮時尚,又配以傳統文化為底蘊,更讓韓劇里的俊男靚女多了幾分內涵,深深的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廣西社會科學的龔知敏是這么分析的:韓劇之所以能這么火熱源于:“精美絕倫的美食和絢麗華彩的服飾”起了主要的作用。一個國家的飲食、服飾,代表了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的名片,成為這個國家的特質和標志。我國是一個在飲食和服飾方面都有著鮮明特色的國家,許多外國人提到中國,首先是從中國服裝和中國的精美飲食談起。遺憾的是,我們的國人并不是很在意或者是很尊重這一鮮明特色,以電視劇尤其是歷史古裝劇的服飾為例,觀眾看到的多是華麗的裝扮而不是文化的延伸,服裝師在服裝設計上都很隨意,而不是以嚴謹的史學觀為基礎來設計服裝,如一個相同歷史題材的武打劇,劇中人物一樣,但不同的版本就有不同的服飾,而且這些服飾的設計理念又往往大相徑庭,即使不影響收視,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這些多樣的服飾給觀眾帶來對中國服飾的混亂。
龔知敏學者也分析到:
美的東西,不論演員還是道具,都是韓劇成功的關鍵。韓劇服裝上的唯美追求又不同于日劇,在日劇中只能看見國際大品牌,這與日本社會過于崇尚奢侈名牌消費有關。而韓劇擅長用非名牌的服飾搭配出自己的流行款式。韓國政府早在1999年就出臺了發展文化產業的系統政策,這些政策指導著韓國文化的各個行業,近年來更是獲得迅猛發展,我們不應該只看到韓劇登陸我國帶來的強有力的沖擊,而應該從中發現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差距,迅速調整政策,使我國的文化產業更加昌盛和繁榮。[8]
(三)央視的引進及網絡的傳播功不可抹
目前,韓國電視劇在各地電視臺熱播,深受我國觀眾的喜愛。一系列電視劇尤其是一些長篇的電視連續劇陸續播出,而且已經成了現在的一種流行潮流,但是不知我們中的很多人有沒有意識到其傳播的源泉來自哪里,許多學者都曾強調過,如浙江電視臺的馬鴻雁分析:“韓劇的商業市場擴大以及受眾群體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電視(網絡電視)制作人的精心安排與把握觀眾心理。他們在拍攝過程中與觀眾及時進行交流與溝通,進行不同受眾的市場調查,以達到電視劇更高的收視率。同時將社會發展中最新的流行元素與社會觀念融人電視劇中,從而使觀眾能感到電視劇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9]
可以說沒有傳播的媒介,韓劇是不可能有今天的,如果我們真的推敲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其傳播的媒介不外乎兩點:一是我們的電視臺(主要是央視),再就是我們現在飛速發展的網絡。相對來說電視是一般群眾所采取的方式,更為普及的當數網絡了,只要我們把網址輸進去,無數的劇本將擺在我們的眼前。[10]
三、韓劇熱播給我們帶來的思考
一個時期以來,韓國流行文化在中國乃至全球甚為風行。韓國作為一個小國,其文化能夠向外傳播,得益于全球化這個時代。其實,單純的文化,如果沒有政治經濟的支撐,無論它如何絢麗多彩,也不具有強勁的傳播力。它可以客觀存在,可以有限傳播,但往往是行之不遠。政治經濟的優勢,使其文化擁有了話語權和說服力,同時給我國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學者就此想象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肖文娟學者認為:
我國的政府想要逐步改變上述狀況,必須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具體的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國的政府應建立健全的文化產業市場機制,政府應采取法律及行政的手段加強文化市場建設,為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第二,我國應重視教育在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因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思想的創新、宣傳和傳播,可以普遍開設傳統文化課,將思想品德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心、修身等充分結合,同時開設西方文化的詮釋課程,培養學生鑒別、吸取西方文化精華的能力。
第三,我國應借鑒韓國設立文化產業,設立中國文化戰略研究所,該機構應
盡可能淡化官方色彩,突顯民間研究特色,但政府應給予資金支持。事實上,透過韓劇的一系列成功的經過,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國家的電視劇為什么就不能像韓國的電視劇那樣十分走紅,這其中一定是有一些因素的,既然事實已經產生,我們就應該好好的分析一番。[11]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瑋分析:
現在引起的韓劇熱,對我國影視的創作敲響了警鐘。“韓流”能夠盛行起來,就是對我們目前創作和制作狀況的一次反證。我們丟掉了自己應有的傳統,完全附庸港臺式的制作,使忠實的電視劇觀眾極大不滿,觀眾需要一些能夠打動人心的、真實、深沉、細膩的故事來滿足自己情感的宣泄和堅持正確的道德判斷。“娛樂至上”的代價是失去了文化品格,失去了文以載道的基本責任,這種狀態會引導年輕人盲目消費和獵奇心態,社會道德的基本標準也會因此變得模糊甚至異化,所以技巧和商業化決不能夠代替電視劇必須堅持的人文精神。[12]
張琳琳則強調:
我們必須重新重視我們的傳統,重新重視已有的經驗和成功,掃除浮躁,踏踏實實的去表現人們正常的情感、善良的追求、真實的命運,這樣才能贏得正在失去的觀眾。情感倫理劇在現代生活中是永遠會受到觀眾青睞的品種,對涉案劇的限制更引發了觀眾對愛情倫理劇的需求,如果我們不去占領這個市場,不去進行正確的反思,不去發揚我們傳統中的優點,就會白白讓出這塊巨大的市場。[13]
以上是一部分學者的觀點,具體的學者有馬鴻雁、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劉艷紅、黎明職業大學人文系的黃純純,以及北京電影學院的李瑋。
總結
韓劇已經成功的打入了我國,而且以其獨特的魅力正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著、追求著,從某種角度上講,其發展趨勢已經超過了我國的電視劇發展速度,文章從韓劇的各個方面已經做了詳細的介紹,同時著重的分析了韓劇在我國成功傳播的原因。但是在我國研究這方面的學者,就目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在韓國則不一樣,他們的文化產業支持他們、政府支持他們,同時給予一定的補貼和幫助,這對韓劇的迅猛發展注入了一種無形的動力,我個人覺得我們國家應該從法律、從政府和社會各個方面來保護文化產業(電視劇)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趕上潮流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產業、經濟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鴻召.南方論壇[J].韓劇流行的社會文化根源,2004(6).
[2]王秀偉.淺談韓劇在中國占有市場的原因及其影響[J].教學參考,2007(4).
[3]林藝丹.試從韓劇看“韓流”影響及其啟示[J].甘肅農業,2006(3).
[4]張建敏.韓劇的品牌傳播及其啟示[J].熱門話題,2004(4).
[5]劉艷紅.韓國影視劇對中國文化傳播的影響[J].聲屏世界,2006(4).
[6]羅潔.韓劇何以打動中國[J].世界知識,2005(4).
[7]周洋.淺析韓劇流行的原因[J].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報,2005(2).
[8]龔知敏.韓劇登陸我國引發的思考[J].廣西社會科學,2006(10).
[9]馬鴻雁.韓國影視劇在中國的成功傳播[J].藝苑,2006(5).
[10]BergerMS.NonlinearityandFunctionalAnalysis[M].Newyork:AcademicPress,1997.
[11]肖文娟.我國國際文化傳播如何借鑒韓國經驗[J].理論視野,2006(8).
[12]李瑋.淺議韓劇的生成特點及韓劇背后的思考[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6(8).
[13]張琳琳.淺析韓劇在我國熱播之原因[J].影視之窗,2005(2).
[14]黃純純.由韓劇熱播引發的關于保護傳統文化的思考[N].鄭州晚報,2006-10-03.
- 上一篇:透析如何上好高三生物講評課
- 下一篇:小議高校新入職教師職業技能現狀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