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中國傳統禮儀的當代價值
時間:2022-06-30 06:17:00
導語:深究中國傳統禮儀的當代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就是禮儀文化。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在會見美國學者鄧爾麟時說:“中國文化的特質是‘禮’。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它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中國的禮儀不同于西方的禮儀。在西方人眼里,禮儀通常是指一種風俗,是依據民族或地域差異來區別的風俗。而中國的禮儀是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禮。在中國人眼里,禮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種精神,是社會生活中一切行為的準則。傳統禮儀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歷史上對禮儀的批判和對禮儀的推崇總是交錯而生,近代以來,禮教更是成為聲討封建文化傳統的首當其沖的目標。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國傳統禮儀教育,對國家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對造就一個相對和諧的社會秩序,對形成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曾經起過積極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禮儀教育的精華,對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社會的和諧以及個體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傳統禮儀
禮儀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動。當人類社會跨入“文明”的門檻以后,伴隨著階級和國家的產生,原始禮儀也就逐漸演變成為社會的行為規范體系。西周的周公“制禮作樂”,十分注重以禮教推動禮制,一生嘔心瀝血,兢兢業業,留下“周公吐哺”的美談,堪稱遵禮的典范。特別是到春秋時期,孔子積極提倡禮儀及其教育,儒家十三經中,講述禮儀的精神實質與行為規范的就占了三部,即《周禮》、《儀禮》和《禮記》,通稱“三禮”,成為歷代讀書人必讀之書。在孔子看來,禮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學禮,無以立”,而孔子所設定的具有道德理想人格的“士君子”,更是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非常重視禮儀教育,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南宋儒學大師朱熹,在其講學的白鹿洞書院制定的《白鹿洞學規》中開宗明義地對學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禮儀要求。凡此種種,中國傳統禮儀教育有效地實現了禮儀在全社會的推行,使禮儀文化深入人心,同時也保證了禮儀在歷史上的連續傳衍,“禮儀之邦”的美稱也正是由此產生。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于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諧關系為目的的各種符合交往要求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傳統禮儀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存在著一些封建性、宗法性、專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但我們仍不能忽視傳統禮儀發揮的不可磨滅的作用。它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代表著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協調社會矛盾、安定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綜合國力的提升。禮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我們在評價一個國家時,通常是從這個國家國民的言行舉止、文明習慣所體現的公民素質與精神面貌人手。一個國家真正的強大在于其國民素質的提高,我國要躋身世界之強,一定要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從國家和民族的角度講,禮儀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社會風貌、道德水準、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質的重要標志。我國清末思想家龔自珍在《古史鉤沉論二》中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龔自珍的這一思想被后人引申為:欲滅一國,先滅其文化。同時,傳統禮儀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改革開放雖然使我們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相比之下我們的人文素質教育卻在下降。國民在公共生活及私人生活領域的禮儀教養的缺乏,已嚴重造成國民形象的危機。因此,學習傳統禮儀,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促進社會更加和諧??鬃又赋觯Y之用,和為貴??鬃蛹葟娬{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這點出了“禮”的社會歷史價值,即社會和諧之本?!岸Y”是人際交往的行為準則,在古代,它作為一種法度,嚴格維護著社會的秩序。
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禮儀文化的教育,一個具有良好秩序及人際和諧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具有良好禮儀修養的社會。目前社會中,我們的國民禮儀修養不夠,不知禮、不守禮和不文明的行為普遍存在,比如公共場所隨地吐痰,大聲喧嘩,亂扔垃圾,亂穿馬路,橫行逆行,不按順序排隊上車,亂搶座,不讓座,出口臟話,社交場合不會用敬語雅語等等行為,這與我們構建和諧的人文社會極不協調,其原因就在于中華傳統禮儀文明的失落以及禮儀教育的缺失。
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汲取傳統禮儀中合理的、有益的因素,并且與時俱進地賦予其新的內涵,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可以使傳統禮儀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第三,可以塑造完美人格,激勵個體成長。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對個體具有教導、規范、約束、平衡的作用,影響和造化了一代代的中國人,促使社會協調、穩定、有序的向前發展,起著準法律的作用??鬃诱f,“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在個體人格修養方面,傳統禮儀文化提倡人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誠實忠厚、慷慨仗義、樂于助人以及服從大局等等;在個體價值觀定位方面,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強調仁者愛人、遵守禮規、止惡揚善。這樣的價值取向教導,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成為人們心目中不成文的評判標準,教導著人們應該提倡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從而促進個體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
世界對中國的認識往往是具體的,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見微知著地體現著中國經濟發展后的文化價值觀,由此表明一個民族的精神取舍,判斷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主體,正是無數中國人的言行,塑造了中國的整體形象。
三、禮儀教育的實施途徑
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聰明睿智的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和寶貴財富,講“禮”重“儀”,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時至今日,現代禮儀與古代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應當取其精華,摒棄和剔除其糟粕,努力塑造講求文明禮儀的社會風氣,形成人人都講究文明禮儀、遵守禮儀規則、處處禮讓三分、謙遜有禮、祥和融洽的美好社會。
(一)加強理論研究,建立禮儀學科體系
目前我國禮儀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研究存在著嚴重的滯后,傳統禮儀更沒有在理論上形成一整套的學科體系,無法較好的指導我國的禮儀教育。以禮儀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而論,禮儀學理當成為最熱門的學科之一。然而“在那些繽彩紛呈的中國社會科學的各門學科中竟難以找到‘禮儀學’的一席之地。不僅全國性的‘禮儀學會’尚未聞名,《禮儀學》之類的刊物也沒發現,而且專門從事禮儀研究的機構也極為罕見?!币虼?,應盡快構建禮儀學學科體系,深人系統地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禮儀建設,不僅有學理的研究,更有對禮儀實踐的總結和探研,特別是要對建立科學的禮儀教育的體系,包括對禮儀教育的適用范圍、內容、模式、途徑等進行探討研究,為現代禮儀教育提供理論支撐和有效指導。
(二)完善學校禮儀教育體系
學校作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基地,對青少年的禮儀教育也不容忽視。學校禮儀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貫穿小學(幼兒園)、中學、大學全過程,根據不同階段對禮儀教育的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形成一個循序漸進、有機銜接的完整的學校禮儀教育體系。目前,我國的小學、中學、大學一般是將禮儀教育納入德育范疇,但都沒有專門的禮儀教育內容,地位不突出,內容不明確,重視程度明顯不足,往往出現禮儀教育的缺位。而作為我國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中也沒有涉及中國禮儀文化及教育的內容。
因此,在學校禮儀教育中,應對其禮儀教育的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和統籌安排;根據學校禮儀教育的不同階段,采取分階段重點教育;組織相關人員編寫既有傳統禮儀文化內涵,又富有時代特征,能被廣泛認可的系列教材。
(三)大力開展全社會的禮儀教育,提高公民素質
禮儀屬于社會公德的范疇,是每個公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都應掌握和遵守的以示尊重的行為規范。通過禮儀教育,提升禮儀素質,涵養溫良民風,保證社會穩定。因此,社會各行各業應結合公民道德教育,全方位地開展禮儀教育。如在社區開展各種喜聞樂見的禮儀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專家及相關人員編寫普禮讀本;利用大眾傳媒的優勢,對全民進行禮儀宣傳等等。
(四)重視家庭在禮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青少年的禮儀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必須以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為基本途徑,彼此密切配合。家庭禮儀教育處于基礎地位,起著關鍵作用。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突出家長表率作用、緊抓日常生活規范、營造家庭文化氛圍、強化孩子禮儀意識??傊?,家庭禮儀教育立足于家庭的日常生活,從最基本的社會交往方式出發,著眼于從小就培養,從小事、身邊、現在做起,培養孩子的禮儀素養。
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聰明睿智的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和寶貴財富。雖然歷經千年的風霜,中間被批駁亦被推崇,但時至今日,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唯有不斷將其發揚光大,取其精華,摒棄和剔除其糟粕,努力塑造一個時時講文明、處處講禮儀,謙遜有禮、祥和融洽的和諧社會,才會有助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支柱。
- 上一篇:錯誤引起的教學思考分析
- 下一篇:探索新策略推進新課改小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