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課程中的景觀設計
時間:2022-02-14 08:08:00
導語:環境藝術課程中的景觀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需求是催生專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在當前人們高度重視人類聚居環境的大背景下,景觀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已成為熱門的學科,無論是工科院校還是藝術院校均開設相關專業。作為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兩個相近學科,它們至今尚無一致認可的教材與課程設置。從整體來說,二者相互融合,其內涵、外延以及實踐活動有著諸多聯系。許多藝術院校的環境藝術專業專門開設景觀設計課程,更是將兩個專業納入了一個系統范圍之中。相對于專門的工科院校景觀專業學生來說,就讀于藝術院校的環藝專業學生重視覺效果,藝術修養高,但空間意識較弱,系統性差,因此,應該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筆者從教于藝術院系的環境藝術專業,面對的是具有美術專業背景的學生。在環境藝術專業中教授景觀設計課程,必須針對學生的特點,把握他們的專業背景特色,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了解專業差異,把握教學目的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城市設計、植物設計、生態設計等多學科的復合設計體系,其實踐一直伴隨著城市公共空間的營建活動,注重景觀的序列感和時空的運動感;而環境藝術設計以室內、室外環境一體化為契機,強調視覺的藝術性和觸覺的宜人性,習慣上稱之為“城市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對于環藝專業的學生來說,之前所熟知、擅長的視覺藝術形式與景觀設計課程相比,還是有較大區別的。
(一)感性與理性。視覺藝術本身是感性的、充滿靈性的,追求個性的張揚,而現在所接觸的景觀藝術設計則放眼于更大的空間,要體現一定的地域特征,要考慮周圍環境的系統性、連續性,對地形地貌、植被、地域文化、建筑等因素都要進行通盤了解,強調的是理性、有序。
(二)個性與系統。城市景觀設計是一個復合的系統設計,包括基于點線面體的視覺系統設計、融于區域景觀體系的系統設計、反映地域文脈的人文系統設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態系統設計,等等。而環境藝術設計的重點是景觀設施的個性形象設計。
(三)個體與團隊。很多門類的藝術創作
是由個人完成的,所著眼的一般局限于較小的面積或空間。而一個景觀工程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甚至要結合多專業人員進行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可以安排分組設計,提高他們的協作能力。
(四)微觀與宏觀。城市景觀的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它涵蓋城市的從宏觀到微觀幾乎所有環境,其中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以及歷史文脈等諸多物質、非物質的因素。而環境藝術盡管也會涉及環境文脈等較大的范圍,但是設計時更多的是注重景觀體系的引導,其關注的設計要素基本上是微觀層面的。
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專業差異,了解城市景觀藝術設計教學課程的特點,通過多種教學手法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揚長避短。
二、采用“真題假做”,學習事半功倍
教師需要了解景觀藝術設計與純視覺藝術設計專業的區別,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采用各種揚長避短的課堂教學手法。通過多方面的比較研究,筆者認為其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真題假做”。
“真題假做”是針對真實的景觀工程項目而言的。學生接觸真正的設計項目的機會畢竟還是比較少的,“真題假做”可以彌補這一不足。將以往的真實景觀案例拿來,隱去方案,只向學生提供已知條件,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相關信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會觀察、理解環境的方法及途徑。通過細致深入的研究,拿出他們自己的方案,然后將其與已實施的方案進行比較,學生在已經深入研究該場所的情況下,對以實施方案往往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通過“真題假做”,學生可以了解一個景觀工程的全過程,可以全方位地接觸具有實際意義的景觀實際項目,可以運用美學與科學原則在場地中進行空間布局,通過這一過程掌握生態、社會和藝術的知識,逐漸具備土地協調規劃和設計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想象、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分解設計目標,力求融會貫通
在最初的設計中,學生對方案的把握往往缺乏系統性。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將景觀設計的目標即其所蘊含的三個層面: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環境、生態、資源層面;景觀感受層面融合在設計的要求之中,結合課堂及課程的教學要求,針對學生的專業特點以及日后所面對的設計職業特色,將設計過程分解為四步曲:
(一)主題與風格。每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項目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個主題可能是與地域文化、歷史相關的,可能是體現一定的藝術特質的,也可能是與場地的某種自然景觀有聯系的。景觀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直接決定著一個地區、城市、街道的風貌,影響著人們的精神。只有確定了主題,設計才有了精髓。風格的表現與主題是相符的,色彩、材質的運用起著升華、具象主題的作用,細節的設計、具體元素、設計手法的使用體現著風格、揭示著主題。如在設計反映漢代歷史文化的景觀作品中,“四靈”圖案的使用會使人了解主題;在反映農家風情的休閑景觀設計中,木質的休憩設施體現了自然和返樸歸真的設計意圖。
(二)功能與空間。理解景觀的功能性要求,理解“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設計理念,讓學生明白:設計如果失去了人性,就沒有意義。
設計的目的是為人所用,引導學生統籌安排各種造景元素:建筑、植物、地形、水體、公共設施等,理解和明確空間變化對人心理、行為的影響,并學會多重空間組合、穿插的技巧,將功能與空間較好地結合設計。
(三)比例與尺度。理解空間構成的原理,感知不同尺度空間圍合對人心理的影響,帶領學生到室外,觀察已實施景觀,分析其定位、定性、尺度規模及各環境要素的組合關系,把握室外空間尺度,避免學生紙上談兵,也針對時下的一些違反心理需求、尺度怪異的景觀設計,給學生提供一個辨別、選擇的可能,以便在設計中進行較好的把握。
(四)表達與交流。景觀設計工作經常是由團隊完成的,設計師與項目人員的溝通與協調是一個設計師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應提倡學生間、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改變教師滿堂灌的一言堂模式。每輪設計均留出一定課時供學生探討交流,設計者面向其他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設計方案進行匯報和解釋,同學們自由發問,而教師則引導串聯及作最終的總結評論。這一形式可以大大刺激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表達能力,增進與其他人的溝通,為日后的設計工作提供有效的練習。
總之,設計藝術教學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原則,景觀藝術設計教學也不例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背景下的景觀設計教學有其個性特點,只要把握好專業特點,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學效果就能得到保障。
- 上一篇:數學教學有效運用提問藝術研討
- 下一篇:包裝藝術運用設計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