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寺院建筑藝術
時間:2022-04-15 10:45:00
導語:藏地寺院建筑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在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中,人由最原始的四肢行走慢慢進化為直立行走,由生食漸漸進化出了烹飪,由山洞居住進化造出了房屋。而房屋在進化中不再僅僅滿足人們遮風避雨的要求,而是有了更高的享樂追求,于是建筑的藝術便出現了。建筑由兩類組成:一類是平民住宅;一類是皇家宮殿或宗教寺院。平民住宅的周期往往是以人的生命周期來計算,所以用料也就比較簡潔,成本定位低。這樣在既能節約建造成本的同時,也方便了維修和人口增加而造成的擴建,這是一種合理的自然選擇,清朝人李漁在《閑情偶記•居室部》中就說過:“人之不能無屋,猶體之不能無衣。”但宗教建筑卻并不隨著政權的更迭而改換,所以,宗教建筑的用料也就更加要求持久堅固,歷史上“藏傳佛教寺院幾乎囊括了西藏的全部財富”。無獨有偶,在西藏宗教建筑興盛的中世紀時期,現在的西方文化學者在談到中世紀宗教建筑的時候說:“一座教堂對那個時期的人意味著什么,在今天很難想象的…•一教堂過去往往是它鄰近地區中唯一的一座石頭建筑物;是方圓若干英里之內唯一高大的建筑物,他的尖頂是所有從遠處過來的人辨向定位的標志。在禮拜日和進行宗教儀式時,全城的居民都可能在教堂聚會,那巍峨的建筑和它的繪畫、雕刻、跟那些居民居住的簡陋原始的房屋必定有天淵之別。自然,公眾都關心那些教堂的建筑,為他們的裝飾自豪。即使從經濟方面考慮,建筑一所大教堂要用好多年,也未必會是全城發生變化。開采和運輸石頭,搭起合適的腳手架,雇傭一些流動工匠,他們還會傳來遠方的故事,在那遙遠的年代里,這一切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而這一切與西藏地區的宗教建筑有著諸多的相似。
二、建筑的含義和藝術審美
審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歷史階段中所形成的審美追求的集中表現,是一定社會的物質文明生活及意識形態在審美領域中的最高結晶。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凡事美術,皆足以表征一時及一族之思維,故亦即國魂之現象;若精神遞變,美術輒從之轉移。”圓而古典藝術是由人類古代社會發展而來,通過古典藝術所反映出來的古典審美理想,既有民族的獨特個性,又有人類文明史發展階段的共性。藝術是一個包含很多門類的學科,它包含了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建筑藝術等。建筑藝術同與其相比鄰的繪畫藝術、雕塑藝術相比,具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與日常生活的實用性緊密結合。也可以說建筑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建筑的靈魂。記得在大學學習建筑藝術的時候老師曾經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早在古羅馬時期,建筑師維特魯威就提出衡量建筑的三個標準——適用、堅固、美觀,這一標準在其后的歲月中成為了建筑家不斷提及的經典法則。在古往今來的建筑中能名留史冊的太多了,它們有些因為造型之美而留名,有些因為歷史遺韻而留名,它們或是高聳偉岸,或是溫潤秀婉。其中不乏當時風光無限,而現在卻只是歷史與當時藝術的見證——如法國的凡爾賽宮,在路易十四時啟用,之后不斷擴大、翻修,直到路易十六時的大革命到來而終被棄之。但其至今仍不愧為一座偉大的建筑,它是藝術與歷史的見證。建筑藝術是指按照美學的規律,運用建筑藝術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建筑藝術作為-]造型藝術,它擁有多種造型手段,包括空間、比例、形體、布局、韻律、色彩、尺度、裝飾和風格等,當然它也受到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比如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限制,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等等,總之它是體現當時當地特有民族最好的表現藝術。
三、藏地寺廟的基本類型
如果按照寺院規模來劃分,藏地寺廟的類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拉康”。藏傳佛教對寺廟的定義是“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宗教場所才是寺廟。鑒于藏區各地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多寡以及宗教在當地的影響力的不同,于是出現了寺院大小的不同,人們往往把小規模的寺廟稱之為“拉康”。這種“拉康”的特點在于規模小,但“佛、法、僧”三寶具備,只能說是在更多的附屬設施和供僧侶所居住的房屋的數量上比較少而已。除了佛堂外還有些建筑便是供信徒轉經的“東康”和供住寺的僧侶居住的“扎康”了。另一類就是寺廟,與“拉康”相比,這類的寺廟無論在建筑規模或僧侶數量上都是較大的,不過歷史上很多大中型寺廟都是在“拉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一類(大中型)寺廟是指在設施上有大殿(措欽)、佛堂(拉康)、高僧大德或活佛居住的私人住宅(拉讓)、供僧人居住的僧舍(扎康)、僧侶們學習的房間(扎倉)以及佛塔等其他附屬建筑。如果按照寺院風格來分類那么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藏式建筑,類是漢式建筑,還有就是藏漢混合式建筑。藏式建筑其外觀特點主要是一般呈平頂梯形,而建筑材料多半是石頭壘砌而成,少窗,并有一些帷幔裝飾。石頭作主材有藏地自然環境的原因,但我想可能也是為了更好的突出宗教的厚重感,并賦予寺院莊重沉穩。為了不使寺廟看起來很笨拙,于是,建筑外邊有了很多橫向的帷幔。這些帷幔使建筑跳出了呆板的程式化,多了一些層次感。藏地寺院一般是依山而建的,并且建筑上有許多盲窗(假窗)以增加美觀度。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藏式建筑并不受漢式建筑中軸對稱等教條的影響,而是有自己的一套建筑安排體系。而純粹漢式建筑在藏地并不多見,這類建筑主要是以木式結構為主,但是細節部分還是能看出藏式建筑的身影,如裝飾、彩畫和屋頂的鴟吻獸頭等部分,突出了喇嘛廟的特點。如青海的瞿縣寺。青海——瞿縣寺除此之外,藏地寺院中藏漢結合的建筑也很多,這些建筑主要受漢式建筑影響比較大,大部分體現在斗拱、歇山頂還有大大的飛檐等。為了更加詳細介紹藏漢結合的建筑,下面我將舉夏魯寺的例子來說:日喀則——夏魯寺夏魯寺位于日喀則,是由杰•喜饒炯乃創建于公元1087年,后由布頓大師重建于公元1333年。夏魯寺大殿是全寺中心,也是藏地寺院建筑中藏漢合璧的典型例證。大殿底層中部縱橫柱網,組成面闊進深都是7間的大經堂,用木柱密梁平頂,正中平頂突出,光線從高低平頂間的天窗射人,為藏式內院式大經堂,整個建筑采用中軸對稱原則,而且平頂第一層采用藏式建筑,在其上面建有漢式傳統院落式建筑的坡頂。夏魯寺殿內的梁檐、平基、柱頭、托木等建筑木構件上,雕繪有大量的精美圖畫、華麗的飛天、人物、飛禽走獸、植物等。夏魯寺還是藏族建筑中最早使用斗拱和琉璃瓦的建筑之一。大殿各層琉璃飾件繁多,獸吻有的飾以上升螺狀卷云,所用琉璃磚正面印有圖樣,有觀音立像化身、噴焰瑪尼寶珠、走獅等。斜脊上用紅、黑、綠薄條磚。這種紋飾繁密的琉璃飾件與藏式建筑的琉璃飾件有著很大的區別,紋圖顯得更加繁密、精巧,也更藝術化,充分顯示了藏漢工匠巧妙的創造性建筑技藝。而主殿灰色的高大墻體,綠色的琉璃瓦殿頂和鎏金的殿脊銅飾,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四、藏式建筑與宗教歷史來源
歷史上我國的藏族民眾居聚地區(本文主要指西藏地區),在沒有通陸路和航空交通的時候,是一個相對閉塞的地區。所以當地人民也就很少受到外界的影響,據西藏佛教的史籍和神話傳說記載,公元7世紀中葉,拉脫脫日年贊在位的時候,印度佛教傳人吐蕃。但據可靠歷史文獻記載,佛教的傳人則應始于松贊干布(公元617—650年)執政時期。在印度佛教未傳人藏地時,西藏盛行苯教,苯教是一種原始信仰,以頌念各種咒文為主要儀式,但因為苯教作為一種信仰即體現在民間生活中,同時又參與到了政治活動中,于是便成為政治斗爭的一個重要的工具。在松贊干布完成西藏高原諸部的統一事業后,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為了更進一步的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便引進了印度佛教。松贊干布先后迎娶兩地公主,他先娶南部泥婆羅(今尼泊爾)尺尊公主為后,尺尊公主帶來了不動佛像、彌勒菩薩像、度母像等(不動佛像現供小昭寺,彌勒菩薩像現供大昭寺)。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與唐聯姻,娶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帶來了釋迦牟尼像(現供于大昭寺正殿),佛經在這時也開始了翻譯。④同時藏地的佛教寺院建筑風格也融人了很多印度、尼泊爾和漢地的元素,其中夏魯寺就是很好的證明,寺院內大大的歇山頂飛檐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漢地寺院的影子。如果按時間來劃分藏地寺院經歷了這樣幾個時期:第一為小邦時期(公元前9—5世紀),這一時期蕃域的美術現象,逐漸發展為意義相對獨立的原始美術雛形,其宗教建筑體現于苯教寺院;第二是吐蕃時期(公元6—10世紀),這一時期又被分為四個時間段:西藏佛教初興時期,即松贊干布倡導佛教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為小昭寺;西藏佛教建樹時期,為赤松德贊興辦佛寺時期,其代表作為桑耶寺;赤熱巴巾時期,這一時期是繼續弘揚佛教時期。到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時期,實行了恐怖的滅佛運動;這也就是藏傳佛教所說的前弘期。第三個時期古格時期(公元ll~l2世紀),也就是后弘期(指的是朗達瑪滅佛100年之后),佛教再度崛起,佛教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人,西藏佛教得以復蘇。而這其中又由于路線不同而分為上路弘傳(指衛藏地區傳人)和下路弘傳(指西康地區傳入),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并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從公元11世紀開始,藏傳佛教陸續形成了各種支派,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等。第四個時期帕木竹巴時期(公元l5~16世紀),也是藏地藝術發展的成熟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格魯派的六大寺院,其藝術造詣也是十分高;第五個時期就是甘丹頗時期(公元17一l9世紀)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為拉卜楞寺。夏河——拉卜楞寺
五、藏傳佛教及苯教寺院建筑介紹
這個問題我依然以歷史發展時間來說:
1.苯教苯教(有時也譯為本教、苯波教)俗稱“黑教”,在古藏文的記載中苯教的苯是“頌咒”“祈禱”“詠贊”的意思,這在原始信仰的各種意識中是個極其重要的部分。⑥古代苯教徒中盛行念咒之風,企圖以咒經消除自己和他人的疾病等災禍,用咒念之功降服一切邪惡勢力,所以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人認為苯教是單純的巫術,其實苯教也有完整的教義、經典、教規,而且在佛教傳人西藏之前非常興盛。由于佛教的傳人致使苯教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隨后慢慢被佛教吸收。苯教在佛教化的漫長的過程中,對佛教的審美觀,尤其是對藏傳佛教造型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苯教與佛教的關系是相互影響而不斷融合發展的關系。有人說苯教建廟立寺院是在公元8世紀左右才由修行小廟擴建為初具規模的寺廟,其中很有可能與苯教在佛、苯斗爭中失利后,勢力東移有關。有些被迫動遷的苯教徒,總結了吐蕃時期失敗的教訓,就像一些苯教徒改篡佛經為“本經”以求生存一樣,把建立佛廟作為一種求生方式0《西藏王統記》就說:“苯教突于聶赤贊普,衰于止貢贊普,又盛于布德貢杰(家赤贊普),衰于赤松德贊。后有苯教大師聶欽•里烏噶然自康區復燃苯教,重入衛藏,開拓苯教所有密藏,建立日幸、大定、格定、安察喀、桑日、約塘等苯教寺院0”④苯教崇尚白色,所以苯教寺廟建筑物外多以白色為主調(尤其在安多地區),較少佛教寺廟那么色彩斑斕,富麗堂皇,這可能也是因為其后來衰落而至吧。苯教同佛教相比比較注重原始崇拜,所以在苯教寺廟中有為數可觀的反應自然崇拜的題材,而與此相對應,在佛教寺院卻較少有以自然崇拜為題材的雕塑、畫像和符號等。在苯教寺廟中,裝飾、法器、壁畫、殿堂大都嚴格遵守三、六、九、十二等以三位倍數的布置格局,而十三因為有個三也被認為是吉數。從左到右的“”,是苯教特征的標志,稱之為“雍仲”,苯教的全稱亦稱雍仲苯教。“雍仲”象征光明和輪回不絕,也有吉祥、永恒、堅固、無窮無盡的含義和驅邪納祥的功能。因此在苯教寺廟到處都能看到“”字符號。日喀則——雍仲林寺苯教寺院中比較有名的是日喀則的雍仲林寺。雍仲林寺也被稱為熱拉雍仲林寺,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之南林縣境內,創建于公元1834年。雍仲林寺依山而建,坐南朝北,以杜康大殿為中心,由7個“康村”組成,大殿占地面積800余平方米,有柱64根,四周設有佛殿、經堂、藏經閣、法器庫等上下兩層,規模宏大。佛殿內主要供奉有兩層樓高的銅質鎏金度母強瑪(卓瑪)像,金剛杵普巴佛、苯教祖師頓巴辛饒;還有三層樓高的銅質鎏金勝利佛和曼日寺創建人念美•喜饒堅贊、江袞•達瓦堅贊的鎏金銅像。
2.寧瑪派寧瑪派(紅教)是藏傳佛教四大傳承之一,相對于之后的其他三大傳承(白教一噶舉、花教一薩迦、黃教一格魯),它是舊派。寧瑪派是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寧瑪一詞的意思是“故“或者”舊“,所以寧瑪派即舊宗派。它形成于公元11世紀,所謂“古”,是說他的教理是從公元8世紀是傳下來的,歷史悠久;所謂“舊”是說他的一些教義教規是以古時候吐蕃的舊密咒為主。寧瑪派與西藏本土所固有的宗教——苯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公元8—9世紀,佛教中的密宗從印度傳人西藏,并保持父子相傳的形式。而苯教在西藏民間的影響很大,恰好密宗的神秘性與它非常相似,結果二者逐漸結合起來。這一派別沒有寺院,組織渙散,也沒有系統的教義,更沒有完整的僧侶制度。他們以印派佛教為師,運用該派的經典,建立寺院,開展一些集體活動,最終形成一個教派。⑧位于四川省甘孜地區白玉縣外附近的白玉寺是仁增貢喜饒高僧于1675年創建的。寧瑪派——白玉寺白玉寺的銅色吉祥山殿,是于公元1992年,藏歷第17勝生周火豬年興建的。除去底座為管理僧人的住處,此殿主體共有三層,第一層表示化身剎土,內部共有古汝蓮花生大師像,四面墻壁畫有王臣25、108位伏藏師等的壁畫;--層表示報身剎土,內部供有四臂觀音涂金銅像,四周墻壁畫有怙主龍樹等80成就者以至尊持明昆桑謝拉為首的白玉寺傳承祖師等;頂層表示法身剎土,內部供有無量光佛,四周墻壁上畫有以白瑪桑巴瓦為主尊的八大持明、從極喜金剛至卓望•巴欽都巴之間的大圓滿歷代祖師、圣種五賢等。具足一切莊嚴的銅色吉祥山殿,猶如降臨人間的天宮一般,雄偉莊嚴,觀之即可使人心生敬畏之心。⑨
3.薩迦派該派創立于公元l1世紀,創始人昆•貢卻杰布。他從卓彌譯師學法,于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今西藏薩迦波日山建薩迦寺傳教。薩迦派注重以情景持戒作為基礎,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傳。有血統、法流兩支傳承。薩迦派不禁娶妻,但規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薩迦派僧人戴紅色、蓮花狀僧冠,穿著紅色袈裟。薩迦寺分為南北兩寺,北寺建在山坡上,南寺建在河岸平壩之上,形成南北兩寺不同的建筑藝術風格。北寺為典型的宮堡形制,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高峻、巍峨;南寺充分結合了城池形制,環環相套,重平面構成,規整、宏偉。它注重的是:經堂的空間寬大,方柱的高峻林立,梁柱的木刻單元花紋和彩繪圖案的簡潔、大氣,立柱、橫梁的粗壯、雄健,建筑整體氣韻的博大、渾樸。薩迦派——薩迦寺薩迦南寺殿墻堅實、厚重,上下收分比較大,通體主色飾暗紅色,底層為灰色,上接白黃相間的帶飾3條。殿頂端以木制斗拱、橫梁間隔,方櫞向外伸檐,上接白墻和貝馬草裝飾的暗紅色殿頂,色調明快。大殿頂端中部,飾鎏金法輪,兩側為聽法金鹿,貝瑪草面上,鑲嵌諸種銅鎏金飾件,第1、2層間裝飾梵文“六字箴言”組合字圖案、圓鏡等。殿頂正面女墻頂高豎鎏金寶瓶,兩側為銅質鎏金孔雀,在陽光下金光燦燦,輝煌無比。薩迦寺在運用斗拱等木結構上,表現得十分含蓄、巧妙。薩迦寺南寺建筑規模之大,構思之妙,施工之精,均空前絕后,展示出了藏式建筑厚重、堅固的風格特色。
4.噶舉派噶舉派形成于公元11一I2世紀,屬于新譯密咒派,藏語中的“噶”字本意指佛語,而“舉”字則意為傳承。故“噶舉”一詞可理解為教授傳承。噶舉派
奉月稱派中觀見,重視“大印”傳承,不重文字,重在論理,即通達“大印”的智慧。奉一能使自己證得“大印”智慧的師長為根本上師。大印原系對受過灌頂者進行傳授的密法,到塔布拉杰時,兼包顯宗內容,于是,大印有顯有密,噶舉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噶舉派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楚浦寺,楚浦寺又稱為“楚布寺”、“楚普寺”或“磋布寺”。在拉薩市之堆龍德慶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拉嘎鄉楚蒲河上游北岸的那日山和加日吐切瓊博山之間的峽谷中,楚浦寺現存最早建筑為頓級拉康殿、文殊大神殿、塞東清波殿、銀青清波殿。頓級拉康殿為石砌,分前、后兩部分、分別供奉佛像、護法、佛塔,周圍建禮拜道。
5.格魯派噶舉派——楚浦寺藏語“格魯”意即善律,該派強調嚴守戒律,故名。該派僧人戴黃色僧帽,故又稱黃教。創教人宗喀巴,原為噶當派佰人,故該派又被稱為新噶當派。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公元1357—1419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青海的塔爾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內為紀念黃教創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銀塔,藏語稱為“袞本賢巴林”,意思是“十萬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建造藝術以藏式建筑風格為主,兼容漢式建筑以及地方建筑風。整個建筑群依山而建,隨地形自然布局,氣勢宏偉,形式獨特,寺內各建筑物亦遍飾金頂、寶幢、法輪,雕梁畫棟,恢宏、壯麗的氣勢和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占據著重要地位。塔爾寺主要建筑為大金瓦殿位居全寺中心,面山背嶺,是一座三層歇山砌成“須彌座”,第二層屋檐和第三層屋頂,都用鎏金銅瓦覆蓋,飛檐四處,殿脊安置有大金頂寶瓶和噴焰寶飾,金光四射,燦爛奪目。梁柱彩畫全系藏式風格,采用“三層云頭披肩”、“箍腰佛珠”、“蓮瓣”分段雕刻彩繪。殿中央矗立這一座11米高的大銀塔,用各色綢緞、哈達等絲織品包裹。塔頂佛龕內供宗喀巴塑像,建筑宏偉、壯麗,雕刻精美絕倫。
六、小結
藏地寺院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教派的建筑,它是由很多個教派的寺院建筑組合而成,其中每個教派寺院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特點。在教派林立時期,寺院的建設也就達到了最為鼎盛時期,這時期看似追求規模的宏大、體系的完整,但仍然能夠在建筑風格中看出一貫的簡潔和自然本質,就算是華麗也讓人覺得與大自然結合得恰如其分,而其建筑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是來源于大自然,這也可以看做是佛教追求和平、真理、安寧的表現形式。藏地寺院建筑藝術把藏傳佛教的精神用它自己的語言闡述給所有人,試圖運用美的感染力讓更多的人去尋找自己心中那片圣地.
- 上一篇:材料影響建筑工程造價
- 下一篇:城市垃圾焚燒底灰資源化處置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