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繪畫內容取向性透析
時間:2022-06-01 10:59:00
導語:藝術設計繪畫內容取向性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全球關注的熱點,正因如此,社會對藝術類設計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多。據相關數據統計,每年報考藝術類院校的考生日趨增加,也正因如此藝術設計這門學科已逐漸成為社會所認可的熱門專業,各大專科院校也紛紛增設藝術設計專業,如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裝飾設計等專業。但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也是嚴峻的,對于報考藝術設計專業的考生和已經進入高等藝術院校的設計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是否可以簡單地把設計專業等同于繪畫專業呢?特別是對于從事藝術設計專業繪畫的群體來說,理性地講我們不能輕率地把繪畫造型理解為可以替代藝術設計中的造型基礎,因為這樣會忽略藝術設計造型基礎中所具有的獨特個性。這是藝術設計中的繪畫定位是否準確的一個標準和方向。美術專業的學生必修的基礎繪畫課程是素描、色彩,在藝術設計體系中,把它們作為基礎繪畫內容是有歷史原因的。
我們從小學習美術,老師就一直在告訴我們素描、色彩課程被認為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但我們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會發現大多數人很難把基礎繪畫課和設計專業結合在一起,只是一味地注重繪畫寫生練習和技法的訓練,卻未曾正視過藝術設計的專業性、設計思維的培養。在以往的學習體系中,我們的藝術教育注重基本功,強調繪畫功底,在這種情形下著實培養了不少基礎扎實的畫家,在美術界中至今還有不少畫家還在為自己花費數月時間創作的比照片還真實的繪畫作品而欣喜。在書店中,我們經常會找到一些素描、色彩書籍被命名為“正規畫法、正規范畫”的字語,這樣難免我們就會想,是否除了他們的畫法外,其他人的繪畫風格都是旁門左道?何謂正規?藝無止境,藝術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風格,都走同樣的路線,想想那該有多么可怕,這樣的藝術我們如何發展?如今社會瞬息萬變,早已是一個數字、技術、多媒體、高科技的信息社會,一味簡單地重復,已不能滿足設計中創新的理念。在藝術設計中,我們只能去借鑒一些好的理念和創意,而不只是簡單地去復制和拷貝。因為設計中我們要有自己的原創和新鮮的理念意識;當然我們的創新設計和國際上一些優秀的設計相比有些滯后。設計師的“表現語言”相對蒼白,缺少一些“感動”,那么我們就需要去思考,這是不是過分強調基礎、忽視創造力培養的結果,是不是所謂正規的繪畫基礎教育造成的?這就需要每個從事設計藝術教育的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們的“繪畫基礎”和功底了。
在以往繪畫基礎課的學習中,重點即要求放在物體如何造型、色彩怎樣搭配、三大面五大調子、質感、體積、透視關系等方面,這種目的性很強的學習、這種模式我們都經歷過。強調素描明暗調子,而忽略藝術設計中設計思維的培養,我們的觀念應該有所更新,既然培養的是設計類人才,而非日后的畫家、藝術家,那么這樣學習的意義何在?只知道對著石膏像去研究、探索,無形中會喪失敏銳的觀察力和表現力,又從何談得上創新的理念和意識。所以快速造型的設計素描、設計速寫、設計色彩應放在學習的首位,才是明確的基礎訓練方法和手段。
在培養基礎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把培養藝術類人才的觀察能力放在第一位,如在結構素描練習中有意識地進行理性分析作圖訓練;另外著重培養其表現能力,除傳統光影調子的表現外,大力培養個性的表現方法和獨特的創作理念,不可用抽象、具象來評判他們的作品,應看重他們的真實情況與獨特視角,鼓勵大家用語言來表達創作體會和想法。藝術的審美意識和藝術表現的獨立性是我們對藝術類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有了這些方法或步驟的練習,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富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藝術設計家,適用于不同的設計領域,是比較可觀的。在社會經濟發展蓬勃的今天,年輕人的價值取向多樣化,審美趣味多元化,靈活、可塑性強的學習和取向對于學設計的人群也具有更多的吸引力,畢竟“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原動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對專業感興趣,在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繪畫的學習中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培養和提高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注重對藝術類人才發展的評價,而不能太看重結果。
在學習過程中要給予正確的評價,鼓勵并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人的生活體驗。很多時候,藝術類工作者審美觀點的差異,在語言上沒有與學生進行很好的溝通,沒有給予正確的評價標準,片面性的評價就顯得有些不負責任,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溝通,不難發現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可塑性。總之,正確地審視傳統繪畫基礎和藝術設計的繪畫基礎二者之間的關系,運用正確的評價方法和評估方式,鼓勵、著重培養藝術類學生的創新理念,才能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秀的藝術設計類人才。
- 上一篇:黨組書記在高校畢業生座談會發言
- 下一篇:書記在畢業生到村任職動員會發言